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大量的配方实验,利用XRD和OM分析,系统研究了0.2K2O-0.25CaO-0.55ZnO-Al2O3-SiO2系统硅锌矿析晶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结果表明,Zn2S主要在SiO2含量<2.0mol的范围析出,且当Al2O3含量<0.30mol时才能获得大晶花结晶釉;用Na2O等摩尔取代K2O有利于获得大尺寸的硅锌矿结晶,但抑制系统的分相,因而难以获得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新型分相结晶釉.  相似文献   

2.
成果简介 结晶釉的一种,因釉料中含有能够结晶出晶花的物质成分,在冷却过程中能生产出晶体而得名。结晶釉按晶花大小分为巨晶结晶釉和微晶结晶釉,其晶花色彩绚丽,形态各异,显得富丽华贵。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ZnO-MgO-Al2O3-SiO2系统玻璃研究结果,ZnO-MgO-Al2O3-SiO2四元系统形成的微晶玻璃的析晶产物是,主晶相为α-堇青石,次晶相为硅锌矿,第三晶相为锌铝尖晶石。  相似文献   

4.
结晶器保护渣结晶温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热丝法熔化温度测定仪研究了保护渣结晶温度的影响因素,得到各种成分对保护渣结晶温度的影响规律及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随着碱度及渣中NaF和CaF2含量的增大,保护渣结晶温度逐渐升高;随着渣中Al2O3,MgO,Na2O,K2O,BaO,MnO,B2O3含量的增大,保护渣结晶温度逐渐降低;随着渣中Li2O含量的增大,保护渣结晶温度先降低,2%时结晶温度最低,而后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
晶种在L沸石合成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合成L沸石的晶化体系中,研究了晶种加入方式、L沸石晶种以及异晶晶种对合成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种加入的最佳方式为L沸石晶种分散到溶液中再与硅铝凝胶混合;在合成L沸石的体系中加入L沸石晶种,可加快晶化速度,抑制杂晶的产生。在氧化物2.65 K2O:Al2O3:10SiO2:(100~120)H2O(物质的量之比)的合成体系以及2.65(K2O Na2O):Al2O3:10SiO2:162 H2O且n2(K2O):n(K2O Na2O)为0.55~0.70的合成体系中,易生成W杂晶,加入适量的L沸石晶种后,能合成纯度很高的L沸石。在合成L沸石的体系中,加入异晶晶种将降低L沸石的晶化速度,增加杂品W沸石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6.
铌硅酸盐玻璃分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DTA、HTMC、XRD等手段和方法对组成为X(Nb2O5·K2O)[(50-x)/2](BaO·3SiO2)的铌硅酸盐光学玻璃的分相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该系统玻璃中 ,当Nb2O5 含量≥14%时 ,玻璃中存在着分相现象 ;Na2O5 含量不同 ,分相的类型和机理不同 ,分相对玻璃析晶的影响亦不同  相似文献   

7.
陶瓷微晶玻璃釉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CaO-MgO-Al2O3-SiO2系统作为微晶玻璃釉的基本组成,研究微晶玻璃釉的制备工艺,并考察施釉方法、坯釉结合、添加少量粘土对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施釉应考虑制品对釉面平滑度和光泽度的要求,当湿法施釉工艺可以达到釉面细腻光滑时,可以得到具有亚光效果的微晶釉;以烧结坯作为微晶釉的基体时,坯釉结合良好,机械敲击无法使坯釉分离.外加少量高岭土可影响玻璃体起始析晶温度和晶化温度、微晶釉的显微结构和性能,对机械性能如硬度等会造成不利影响,并可能不利于其热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K2O—KgO—SiO2—B2O3—F系统生物玻璃玻璃的分相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系列实验,对K2O-MgO-SiO20-B2O3-F系统玻璃的分相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组份及热处理对分相行为及玻璃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含量的Al2O3,P2O5,CaO的引入,有助于获得理想的分相结构,对最终产品的性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ZnO-B2O3-P2O5系统在卫生洁具低温无铅补釉工艺中的组成、工艺与性能,讨论了ZnO-B2O3-P2O5系统釉对烧成温度和补釉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传统的Na2O-K2O-CaO-Al2O3-SiO2系统釉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找到了影响该系统乳浊釉乳浊的主次因素,获得了性能良好的乳浊釉及其较优乳浊釉配方.借助XRD分析,研究了该系统乳浊釉的乳浊机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釉料组成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Si O2 和 Al2 O3对坯釉适应性影响较大 ,合理控制 Si O2 含量能有效改善坯釉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水热合成掺杂稀土氧化镧的棕红色陶瓷颜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含少量稀土La2O3的棕色陶瓷颜料,研究了不同稀土La2O3含量对颜料晶体结构以及颜色的影响规律,并采用颜色测定、SEM、XRD及能谱分析等手段对颜料的颜色、粒度及结晶构造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颜料的粒度较小,在50nm~200nm之间;随La2O3含量的增加,颜料的晶相组成由Mn1.5Cr1.5O4晶体向Mn1.5Cr1.5O4,(Mn0.983Cr0.017)203和(Fe0.6Cr0.4)2O3的多晶结构转变,同时Mn1.5Cr1.504的晶格畸变程度增加;颜料的色饱和度和红度值在La2O3含量为1%时达到极大值。此外,颜料在陶瓷高温釉料中应用实验表明:该颜料可以在1320℃的高温釉中稳定着色。是一种较好的高温棕红色陶瓷颜料。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用X—射线衍射和反光显微镜观察,对块烧铁系金星釉中赤铁矿的析出特性进行定量研究,阐明了该类金星釉装饰效果与其中晶相的含量、形态和尺寸大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机械活化碱分解黑白钨混合中矿及常压碱煮钨渣所得高杂粗钨酸钠溶液(m(As)/m(WO3)=(0.32~2.94)×10-3,m(Si)/m(WO3)=(1.26~5.84)×10-3)为原料进行钨酸钠结晶过程除砷、硅等杂质的研究,分析了结晶率及氧化铝的添加量对除杂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除杂效果与结晶率有关,当结晶率为80%~90%时,除砷率和除硅率均可达90%以上,对m(As)/m(WO3)和m(Si)/m(WO3)分别为3.21×10-4和2.41×10-3的料液而言,除杂后的精液中m(As)/m(WO3)和m(Si)/m(WO3)可分别降至3.50×10-5和3.56×10-4以下.添加Al2O3可明显改善结晶过程中的除杂效果,且Al2O3经化学改性处理后,活性增强,除杂效果更好;在相同条件下,与不加铝盐相比,添加活性Al2O3可使精液中的杂质含量明显降低,除砷率由88.48%增加到94.65%,除硅率由89.77%提高至97.74%.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一系列实验,对K2O-MgO-SiO2-B2O3-F系统玻璃的分相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组份及热处理对分相行为及玻璃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含量的Al2O3,P2O5,CaO的引入,有助于获得理想的分相结构,对最终产品的性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赤峰缸瓦窑白瓷、彩绘瓷、黑釉瓷和酱釉瓷的原料配方,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能谱仪对33件辽代和6件金代缸瓦窑遗址出土的陶瓷标本进行了科技分析。缸瓦窑胎体元素组成具有典型北方“高铝低硅”的特征,细白瓷胎可能使用了有别其他品种瓷器的原料配方,且淘洗更为精细。缸瓦窑白瓷釉为透明釉,以钙作为主要助熔剂,来源可能是草木灰;细白瓷为钙碱釉,CaO、P2O5和MnO含量均低于粗白瓷,说明灰用量较少。白地褐彩产品的底釉Fe2O3的含量均值与白瓷相近,但MgO、CaO等助熔剂含量较低,目的是增大高温黏度,有助于褐色彩绘纹样呈色清晰。缸瓦窑黑釉中CaO含量较高,但P2O5和MnO含量低,应是以黄土作为主要的配釉原料;酱釉具有较高的硅铝摩尔比且P2O5含量高,有助于瓷釉产生分相析晶和酱釉发色。可为揭示缸瓦窑制瓷工艺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碱金属Na2O和K2O对CaO-AlO3-SiO2-R2O-ZnO系黑色微晶玻璃着色、烧结和析晶的影响与作用,以及黑色微晶玻璃烧结和析晶热处理温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与分光测色仪对鹤壁前嘴及崔村沟古窑址采集的元代钧瓷釉片化学组成与呈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处古窑址样品釉的Al2O3平均含量为10.50%,但SiO2平均含量不同.其中前嘴古窑址样品SiO2平均含量为73.20%,崔村沟古窑址样品的SiO2平均含量略高,为75%.前嘴古窑址钧釉硅铝摩尔比较为集中(10~12),崔村沟古窑址钧釉的硅铝摩尔比较为分散(8~15).釉中均含有较多K2O与CaO,即采用的釉类型为碱-石灰釉,但前嘴古窑址钧釉中的CaO与K2O含量更高,釉层更易出现分相结构,青色调更加明显.釉中MnO与P2O5含量均相近,但波动不同,可能是采用的草木灰类型不同或加工方式不同.两处窑址的钧瓷釉呈色相近,主要为蓝紫色、青蓝色、青白色及黑褐色,其中前嘴古窑址的钧瓷釉偏青蓝色调,崔村沟古窑址的钧瓷釉b*值更小,偏蓝色调.  相似文献   

19.
Na_2WO_4溶液结晶过程中除砷、硅等杂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机械活化碱分解黑白钨混合中矿及常压碱煮钨渣所得高杂粗钨酸钠溶液 (m(As) /m(WO3) =(0 .32~ 2 .94)× 10 -3,m(Si) /m(WO3) =(1.2 6~ 5 .84)× 10 -3)为原料进行钨酸钠结晶过程除砷、硅等杂质的研究 ,分析了结晶率及氧化铝的添加量对除杂效果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除杂效果与结晶率有关 ,当结晶率为 80 %~ 90 %时 ,除砷率和除硅率均可达 90 %以上 ,对m(As) /m(WO3)和m(Si) /m(WO3)分别为 3 .2 1× 10 -4 和 2 .41× 10 -3 的料液而言 ,除杂后的精液中m(As) /m(WO3)和m(Si) /m(WO3)可分别降至 3 .5 0× 10 -5和 3 .5 6× 10 -4 以下 .添加Al2 O3 可明显改善结晶过程中的除杂效果 ,且Al2 O3 经化学改性处理后 ,活性增强 ,除杂效果更好 ;在相同条件下 ,与不加铝盐相比 ,添加活性Al2 O3 可使精液中的杂质含量明显降低 ,除砷率由 88.48%增加到 94.6 5 % ,除硅率由 89.77%提高至97.74% .  相似文献   

20.
单季戊四醇与双季戊四醇的分离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单季戊四醇(Pentarerythritol,以下简称PE),双季戊四醇(Dipentaerythritol,以下简称DPE)混合物的分离工艺,结果表明,在PE:DPE=1.2:1(mol:mol)的条件下,PE与DPE的分离率不仅与结晶温度有关,而且结晶时间也有很大影响,30℃时,分离率随结晶时间的变化出现了最佳值,而0℃时分离率在一段结晶时间内保持不变,为80%左右;在0℃,30℃时,分离率随结晶时间出现极小值和极大值,这种复杂的关系与PE和DPE之间形成的复合物的种类有关。研究还表明,在分离过程中,DPE的结晶颗粒也发生了变化,结晶时间短,颗粒小,时间延长,小颗粒和大颗粒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