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模型是新媒体研究得以深入的重要基础。新媒体舆论生命周期理论模型的提出,是基于任何一个热点话题引发的新媒体舆论都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其演变发展符合舆论酝酿期、爆发期、消解期这样的周期规律。综合舆论形成的相关理论和新媒体舆论事件的实际发展情况,我们采用纵向分析法将新媒体舆论的形成、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议题出现期;(二)新媒体舆论存活期;(三)新媒体舆论归纳整合期;(四)新媒体舆论消散期。据此建立“新媒体舆论的议题出现、存活、整合、消散模型”。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舆论环境,包括内部舆论环境和外部舆论环境。企业的内部舆论环境,决定了企业内部的协调度,是企业凝聚力和核心实力的重要体现。非正式组织网络舆论是企业内部舆论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企业内部和外部舆论环境。非正式组织网络舆论应从五个方面实现对企业舆论的引导作用:第一,畅通沟通渠道;第二,完善激励机制;第三,协调内部关系;第四,注重人文关怀;第五,完善组织制度。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力刻不容缓.文章对《西藏日报》、西藏电视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西藏之声等西藏地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提高新闻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丰富舆论引导的内容;实现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拓展舆论引导的渠道;改进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新闻报道,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培养舆论领袖,实现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等方面提出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培养理论认为,现实中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传媒而变得与传媒所呈现的意见流相似。大学生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多种网络平台,表达对时政要闻、社会热点、网络热词等方面的意见,既反映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又渗透着社会舆论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影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因素主要有:网络主体多样化;网络意识多元化;网络公众情绪化;网络环境世俗化;舆论建设技术化。因此,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将培养理论介入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通过搭建网络舆论参与平台、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网络舆论结构的正面力量、加大网络舆论引导投入力度等措施,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对传媒的统领。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班级工作要重视培养班集体的正确舆论,从而形成班级良好的风气。主要做法是:细心观察,及时了解学生自发性舆论动向并做好引导转化工作;培养班干部,使之成为班集体舆论的正确导引者;让正确舆论导引班集体健康发展,促成舆论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河北”是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加强对构建“和谐河北”舆论宣传的调查、理论研究,已成为河北省新闻宣传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为构建“和谐河北”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河北省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四个方面: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定把握宣传基调不动摇;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理性探求和谐社会矛盾的化解思路;增强舆论影响能力,形成构建“和谐河北”的舆论强势;清醒把握舆论导向,消除宣传报道中的不和谐音符等。  相似文献   

7.
拓扑结构对互联网舆论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拓扑结构对网络宏观舆论的影响作用,构建了两类观点交换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在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3种拓扑上进行了舆论演化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充分的观点交换有利于宏观舆论的统一;网络的异构性可以促进少数群体在舆论的演化过程中最终取胜;降低个体间的连接程度和加强网络的异构性都会增加宏观舆论观点的极化或分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众对待突发事件的有限理性使得舆论传播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为保持社会稳定发展, 突发事件的社会舆论控制是政府部门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基于局中人有限理性视角, 通过构造处罚博弈和激励博弈模型, 比较分析了政府对舆论传播行为实施处罚及对事件发展给予正面宣传的不同策略, 以演化博弈法推演了社会公众群体在突发事件舆论传播中的行为演化方向. 结果表明, 政府部门在舆论传播初期阶段加大处罚力度或加大正面激励力度将更有效地增加社会公众传播舆论的成本, 或增大社会公众不传播舆论的心理收益, 从而达到控制舆情传播的效果. 通过结合“昆山反杀案”及山东“辱母杀人案”等实例, 分析比较了社会公众的初始状态及演变方向, 验证了在突发事件舆论传播的初期阶段实施阶段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研究结论也说明, 将问题解决于萌芽阶段,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等是实践中对突发事件舆论传播进行阶段控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大学生创业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创业市场压力增大、创业教育不深入不系统、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舆论引导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问题,须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加强创业教育,着力构建创业教育新模式;政府鼓励支持,正确引导;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舆论引导,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9,(1):41-44
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呈现出舆论形成大众化、舆论爆发更快速、舆论博弈烈度加大的特点,使得中基层法院面临的舆论风险点增多,负面舆论的爆发风险提升,舆论引导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提升新媒体时代中基层法院舆论引导能力,应通过强化风险预警、系统应对和提级处置来加强负面舆论的预警与应对,通过推进全域、"互联网+"和专题引导提升舆论引导的日常功效,通过落实全员责任、提升干警司法能力和媒体素养抓好舆论发生的内源治理。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需要依靠舆论监督来对社会当中的"不和谐"现象予以曝光和揭露,更需要以法律支持为基础,约束舆论媒介的行为;以制度管理为保障 ,引导舆论媒介自律;以道德教育为补充,用舆论约束舆论媒介,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促成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舆论工具的日益丰富催生出更多的舆论主体和舆论机会,构成了开放而复杂的网络舆论场。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需要认识网络舆论形成的多样性、两极性、阶段性和不可控性,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态势,改进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正>舆论是什么?舆论是大众心态的言语反应。大众的心态是什么?大众心态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情感模式。可以说,当面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由网络舆论环境、舆论主体和舆论规则体系所组成的人造社会生态系统。现在我国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主体构成单一,稳定性不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引发网络舆论事件,影响现实社会的安定团结。善治网络生态系统,除了技术监督、政府引导、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之外,还必须重视舆论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介全方位融合,传统媒体舆论场衰落,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的舆论场格局因势而生,热点新闻事件舆论场正逐渐"转场"。本文对"江歌案"中相关舆论进行数据统计,构建舆论影响力分析框架,全面分析网络舆论场域下社交媒体对舆论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新媒体时代,网络、移动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等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具有传播信息迅速快捷、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滚雪球"效应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本文对新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结合近年来的网络热点话题,对"舆论滚雪球"效应的正负效应作出具体分析;最后对如何使"舆论滚雪球"效应发挥更多的正面能量作出了探索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网络是一个舆论场,以互联网为纽带连接起网民和公共议题。当前,网络舆论环境存在信息庞杂、舆论失序、群体极化、网络舆论依赖等现象。网络穿过象牙塔的“围墙”,给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师德教育受到网络舆论环境的冲击,“网络舆论审判”影响师德失范惩处,师德监督中显现出网络舆论依赖现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考验着高校舆情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8.
舆论引导能够发挥连接民众的纽带作用,是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客观需要。文章从新疆科技期刊舆论引导的形势入手,认为当前新疆科技期刊舆论引导十分必要,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并阐述了科技期刊舆论引导的内涵、原则、核心,提出科技期刊舆论引导需坚守正确导向、注重引导实效、防范学术不端、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加强学术引导,切实提升期刊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服务内容简介热点舆情采编报送。为科技系统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基于科技经济决策参考的舆情信息服务。对科技经济时事热点和社情民意进行收集、整理、研判,对重点事件、敏感事件进行专题跟踪、定期报送,根据传播趋势和统计数据为用户提供舆情信息分析研究报告。正面舆论强化引导。为科技系统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基于正面舆论强化引导的舆情研究服务。准确把握科技宣传舆论规律,突出宣传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提升新媒体条件下舆情引导能力,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0.
坚持正确导向,做到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相统一;讲究宣传策略,做到反映问题与推动工作相统一;提高引导水平,做到正面报道与反面报道相统一。坚持以上三个统一,是县级电视台办好热点栏目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