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煤炭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后,矿山开采衍生灾害长时间继续发生,同时还会形成新的灾害,会严重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这些灾害的治理是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具体工程实例中的治理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可以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衍生灾害的治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是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迫切问题。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新的增长点,通过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培育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生产等作用,将会有利地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文章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探讨工业园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并以玉门经济开发区为例分析了工业园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促进作用。以期丰富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并为其他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资源枯竭型城市因资源枯竭导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的压力巨大,构建适应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十分重要,意义深远。文章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在政府主导下,在就业创业政策、培训、互联网平台服务、融资、社会中介支持、行业技术服务、创业环境建设等多方面,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开放式多层次的新型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能否解决由于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府能力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资源枯竭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这些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的出路问题,而如何转变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又是顺利进行经济转型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能否解决由于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 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府能力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资源枯竭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 这些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的出路问题, 而如何转变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又是顺利进行经济转型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资源型缺水城市,当无外来水源时,为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决策者们常常选择超采地下水这一办法,尽管此举可能引发许多环境问题,但是在国内仍屡见不鲜,毫无疑问,继续超采地下水,完全可以想见,地下水资源最终将枯竭,本文研究了地下水枯竭现象、地下水枯竭的速度、深度、地下水枯竭产生的条件以及研究减缓下水枯竭过程的对策措施,本文提出了地下水资源枯竭的概念及确定枯竭速度、深度和枯竭年限的方法并应用于大同市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政府应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和替代产业扶持“3个机制”,以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而分析了每个机制的具体内涵,指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当务之急是改革资源税费制度。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实质是援助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替代产业扶持机制的关键是主导替代产业的选择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的现状和山西产业结构概况,较为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煤炭资源型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资源枯竭对山西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山西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论述科学、合理、有效的城市规划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意义,探究资源枯竭型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和主要任务,有助于正确认识资源枯竭型城市规划所面临困境的复杂性,揭示困境发生机制中蕴含的制度性根源,从而为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经验,但也面临着一些顽疾和问题。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中的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和智库的先行与探索。萍乡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中小城市、革命老区城市的集合体,以软科学研究为突出表现的理论研究,是促进其转型发展的重要利器。分析其研究价值及研究路径显得非常必要且迫切。  相似文献   

11.
煤炭长期开采不仅能导致城市面临资源枯竭,也造成城市环境污染、采空区沉陷及各类次生灾害等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制定有效矿区灾害风险管理和城市转型策略,维护社会稳定并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本文以以抚顺西露天煤矿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感知心理测量方法,基于田野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矿区地质灾害公众风险感知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矿区地质灾害公众风险感知整体处较高水平,且各区域间存在差异性;煤矿区地质灾害风险感知的诗歌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性别、年龄、居住距离、灾害经历损失、预警知识、应急知识、对政府监测预报准确率的信任、对政府应急防御能力的信任、对政府预警信息时效性的信任、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基于此,针对韧性城市理念构建自下而上公众参与机制,以期为矿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资源枯竭城市韧性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依托专门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可再生资源在总量既定的情况下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开发不断减少直至殆尽,因此,如何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出现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的城市灾害实际情况,依托不同级别的绿地建立避难空间体系仍将是今后城市规划的主要选择.指出了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在避难减灾方面存在的重宏观微观,轻中观;重形态,轻功能;重比例,轻人均;重平地,轻山地等规划设计问题,并借鉴亚洲其他地震频发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实例,提出在规划设计中依托绿地系统完整构建城市避难体系,合理设置各级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切实满足避难要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地城市防灾减灾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以综合防灾理论研究视角,在明晰山地城市灾害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山地城市综合防灾与空间形态、交通道路系统、生态景观系统等研究方向的关联性.结合当前山地城市灾害发生趋势,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下山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提高人居环境的健...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极端天气、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查清甘肃省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在甘肃省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最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致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2)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的9 个市州,属于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区、白龙江流域及陇南山地;(3)在时间分布上,5-9 月主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以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最为严重;(4)地质灾害具群发致灾、隐蔽致灾和链式致灾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大量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日俱增,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灾减灾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其可能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台风风暴潮、暴雨内涝、赤潮、高温、雷击和地震等.上海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发生频繁,灾情严重和成因复杂.针对上海市降险减灾的严峻形势,提出应从防范重点自然灾害,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可操作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减轻防灾降险后遗症,组建防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减灾科普宣传和培养灾害管理人才等方面积极着手,以提高上海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是山地城市滨水区景观灾害和灾害景观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分析了山地城市滨水灾害的特征和类型、灾害的演进过程以及防灾误区。通过借鉴社会生态学和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出了能承受干扰而不至于崩溃的弹性适灾策略。并以重庆市北滨路滨水景观设计为例,从时空的动态适应、复合的网络系统和适应性的植物群落3个方面进行了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实践,以期推动山地城市滨水空间防灾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评价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选取9个地级资源枯竭城市并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可持续利用程度等方面挑选了20个指标,构建适合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应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对9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9个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普遍不集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