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另一种科学另一类哲学--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立场论是女性主义的一种形式.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作为另一类哲学,对主流科学认识论的基础客观性进行了批判,并依据女性主义的立场,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理论,即作为另一种科学的女性主义后续科学.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论(Science Studies)中,客观性研究存在着两条进路:一、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客观性予以纯粹的社会学说明;二、历史认识论将客观性的发展史概括为一部道德史。前者将科学客观性完全归结为社会利益的导向,后者将科学客观性归结为一种道德属性。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将客观性指向事实维度,此二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客观性指向价值维度。因而,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事实与价值发生了分离。面对这一困境,布尔迪厄的科学场域理论从自然与社会、事实与价值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对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的科学客观性进行重新解读,试图将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与社会建构论社会学意义上的客观性整合为一种历史的客观性,即科学理论是在历史中生成的、由科学共同体认识并承认的客观产物。  相似文献   

3.
论女性主义对科学的批判、重建及其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女性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介入科学领域,以其独特的性别关注打开一个崭新的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者从不同层面对主流科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偏见,进而建构女性主义科学。从女性主义一般概念入手,论述了女性主义对主流科学的批判和女性主义科学重建的构想,从中揭示了女性主义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5和分析了女性主义科学重建的起点,可能性及几种方案,并作了简要评论,分四部分:(1)女性主义对科学活动中的性别仿见及主流科学观的批判。(2)女性主义关于科学重建目标衣方法论基础的讨论。(3)重建的女笥主义经验主义的“修正”方案与女性主义立场论的“后续科学”方案。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科学客观性有众多不同的用法和标准。作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界定客观性概念的一种主要进路,对客观性不同用法的分类学研究面临着诸多困境。哈金和阿克斯特尔将这些困难解释为客观性可能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并且哈金认为人们甚至完全可以在不提及客观性概念的情况下讨论科学客观性相关问题,客观性概念是多余的,"让我们别谈客观性了"。哈金和阿克斯特尔的观点是对分类学研究所面临困境的猜想性解释。不基于他们的猜测性解释,对客观性不同用法分类的完备性、不同用法间的对立性,以及不同用法间的选择的分析显示,分类学研究进路必然面临困境。通过分类学研究界定客观性是一条死胡同。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经验论是女性主义对科学批判的女性主义认识论形式之一.它继承了传统经验论的一些观点,同时又对其进行改造.它将科学批判的目标指向了"坏科学",对主流科学进行修正.在知识的构想中,女性主义经验论强调通过妇女运动努力实现"好科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角度解说--生态女性主义思潮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包含诸多流派,它们在相互批判中得到了共同发展,并在共同关注生态环境这一目标之下展示了极具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客观性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从客观性的概念分析来看,客观性是对事物对象本质的普遍性把握。以往把科学仅仅理解为工具性技术,这是时科学技术本质的遮蔽。科技价值的客观本质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展示,是人的科学。科学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种,不是惟一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环境正义"作为有别于传统环境主义的绿色运动,为妇女们突破自己的传统角色定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巨大的空间舞台。保护孩子的母性本能、维护家园健康的天职、对日常生计来源的依赖等,不仅使女性从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一跃晋升为环境正义斗争的急先锋,也促成了女性与男性在环境正义中极具差异的表现。但女性在环境正义中的行为不能简单归并到生态女性主义旗下,它属于另类意义上的生态女性运动。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以“性别分析”为核心展开其科学批判与科学研究,在传统科学观、建构论与科学实践论三种视域中形成三条不同的研究进路:(1)在传统科学观视域中,女性主义主要以“概念分析”为进路,试图通过对理性、客观性等概念的男性中心主义批判,揭示科学中的性别歧视与男性气质,并以女性气质、女性主义新客观性等概念构建其理论;(2)在建构论视域中,女性主义以“理论建构”为进路,试图通过对建构表征与反身性困境的批判和反思来构建女性主义科学衍射新模式与科学主客体交互关系理论;(3)在科学实践论视域中,女性主义以“异质性因素的动态分析”为其进路,使其科学研究视域转向性别、种族、阶级等异质性因素与科学的动态作用研究,揭示性别差异的多层次性与科学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内在性与外在性两个层面重建科学客观性。一方面,科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并非一种外在于人的自在性,而是主体在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与客观世界耦合而得到的结果,是一种属人的现实,是在实践中被确立起来的。科学家们借助于直观方法与理性工具把所捉到实体与过程、类型与结构、解释句与理论模型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我们的主观表象,承载着对象的客观性——外在客观性。它们构成了"科学共同体"的"本体论承诺"。另一方面,这种外在的客观性,是在人类主体的内在化过程中实现的。在现代科学中,科学家们自觉地运用对称性工具实现的"内在化"所得到的"变换下的不变性",使得科学具有了公共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这种在人类旨趣、目的和价值引领下对世界实行的主动干预所实现的公共性,就是内在客观性。因此,科学客观性是一曲由外在性与内在性合奏出来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12.
由对科学史的主体和对象的阐释入手,探究了科学史何以可能的问题,通过分析,文章得出结论:科学史在某方面是不可能的,但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可能的,其缺点正是其所是的本质特征之一,对科学史进行评级也许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使其得以可能的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代科学文化教育是中国女权运动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化教育是女权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改善妇女的生存条件,促进其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中国妇女科学文化教育是在爱国士大夫的倡导启蒙下兴起的。由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和启蒙老师独立人格意识的缺乏,使得中国妇女教育和女权运动具有鲜明的“男性化”特点和局限性。而唤醒受教育者的价值自觉,真正实现“人”的自立和自强,才是妇女科学文化教育和平权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批判、构建和困境构成了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发展的三幅画面。女性主义对传统生命伦理学的普遍主义、个人主义和权力机制提出了尖锐批判,并提出特殊化的经验主义理念、关系化的情境道德主张及消解权力的对策,但因缺乏构建性而产生理论困境与权力悖论。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作为一场从医疗卫生领域通向社会政治领域的思想运动,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与对话价值,并为在我国生育政策重大变革下如何保障女性利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科技传播普及与科学精神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知识的灵魂。它是科学发展历史本身的产物。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是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和进取精神。在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精神的培育。培育科学精神是科技传播与普及的重要功能和使命。只有使公众逐渐领会和具备科学精神,才能更快地卓有成效地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才算达到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科学--对《科学》的科学启蒙含义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科学启蒙中,至少与<新青年>一样重要的<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到1950年第一次停刊的35年中出版了32卷,369期,347册,千多名作者的近万篇文章,约3千多万文字.这3千多万文字包括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因此,它所做的工作就是从科学的社会应用层面或器物层面(船坚炮利等技术产品)、科学的理论知识层面或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律、理论等)、科学的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科学观念、精神、原则、方法等)以及科学的体制层面或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研究机构、科学传播机构、科学学会等学术组织及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个层面去帮助中国人理解科学是什么的启蒙工作、普及工作.这是一种超越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启蒙、维新运动在知识层面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代表的激进派在价值层面启蒙的全方位的科学启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理论的亲合与分离以及其激进的政治立场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当放弃了对多元立场的独断论的政治赋权,温和的女性主义立场论对科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将呈现出更民主与更合理的理论向度。  相似文献   

18.
库恩的范式自一提出,就受到众人关注,同时也引来了种种诘难。本文认为,这些诘难很大程度上归结为人们对范式的误解。要消除这些误解,就必须看到范式的本质——范式是一种制度性事实,蕴涵了科学共同体赋予的权力,这种权力表现为权威形式。制度性事实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具有特定的内部逻辑结构X在情境C中看作Y。在新旧范式更替中,范式的内部结构并未改变,而是结构中的变量Y和C的取值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得到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新的范式(Y)的地位功能和道义权力是由科学共同体集体赋予的。按照塞尔的观点,这种集体认可保证了制度性事实在认识论上的客观性。而库恩也认为,再没有比科学共同体的决定作为客观性判定的更好标准了。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库恩和塞尔在客观性标准上的探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