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六安市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及二者融合发展取得的工作成效中,分析了农业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业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6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即加强政策引领,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培育和引进人才,发挥人才和科技支撑作用;扶持重点项目,发挥项目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域统筹推进,实施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邢祎 《科技资讯》2013,(13):225-226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铁路用地规划的相关工作经验,以高铁站区用地规划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分析了高铗站区的用地功能,进而探讨了高铗站区的用地结构布局,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开发强度分区控制与用地开发时序安排,并对地下空间的适度开发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高铁站前区用地规划为研究对象,结合南充市南部县高铁站前片区规划项目,首先分析了高铁站前区的用地功能,进而探讨了高铁站前区的用地结构布局,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交通组织、土地开发强度分区控制与用地开发时序安排,并对地下空间的适度开发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的城市化对土地利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景观格局带来了深刻改变﹒本文利用2010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杭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与景观破碎度、集聚度和异质性﹒在综合评价和比较后发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与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互动作用十分强烈,城市扩张效应显著,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分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空间性规划对于土地利用变化起决定性作用;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增加,景观优势度有所降低,各类用地比例更为平衡,但生态用地优势度较低、破碎化程度较高,存在生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5.
研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 对比分析法等,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现状、困境与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发展需要探索多元模式、打造赛事平台,精准规划布局、美化乡村环境,保持文化“本色”、夯实基层治理,健全产业链条、保障农民收入,实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与民族地区体育旅游有效结合,助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振兴发展。诚希望该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乡村的空间多元、价值多元、治理多元,导致"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必然面临多元困境。为了避免失实、失效和失衡规划,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地区国土空间治理必须兼顾实用性与有效性。实用的村庄规划要做到指标系统实用、治理策略实用和实施路径实用;有效的村庄规划要做到刚性传导有效、规划组织有效和蓝图动态有效。注重因地制宜的乡村建设实践,注重因时制宜的乡村治理重构,注重因人制宜的乡村新型经营组织培育,建构多元共生的空间系统并为乡村社会注入再生产能力才是注重实效的村庄规划。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乡村绿道发展的背景及重要意义,并以自贡釜溪河乡村绿道规划为例,分析了釜溪河乡村绿道规划的机遇、挑战及目标,从3个方面提出了乡村绿道景观规划策略:1生态策略——基于土地敏感性分析的土地适宜性建设格局构建;2产业发展策略——"乡村庄园+产业景观"的开发模式;3景观策略——突出"千年盐道精山水,情归乡愁在釜溪"的山水田园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部分体育小镇处于运营规划期和艰难的发展期。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结合SWOT分析法对六安南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进行详细且系统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制定完善小镇建设政策规划,强化产业政策支持,扶助小镇体育产业形态与市场的对接;整合景区资源,加强宣传与营销推介和运营协作,延伸体育旅游产业链条;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小镇内产业之间的跨界动态融合发展;完善小镇体育产业结构,打造特色IP;建设人工智能体系,形成健身休闲产业新生态圈;健全小镇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等,促进小镇的合理开发,引领其体育产业渡过疫情难关,为疫情后时代体育小镇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空间布局问题是分析小城镇的空间形态、规划结构模式、各项主要用地安排以及城镇用地空间布局与内外交通之间的关系等。本文主要对城镇镇总体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和布局空间形态模式与规划结构进行了介绍、重点对镇区内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双修”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1) 聚落“双修”本质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强调“文化基因修复”与“景观基因修补”,这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空间形态重构、生态环境适应、社会文化传承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非常契合.2) 从聚落“双修”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机理,认为政府、村民等多元主体对破坏的建筑基因、流失的文化基因、冲突的聚落空间基因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因等进行整治与改造,可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序转型.3) 从聚落“双修”策略来看,依托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分级分区保护、活化文化内涵,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时代发展与进步中得以延续.提出恢复山水特色,优化绿地系统,强调生态文明,建立治理体系的环境基因修补策略;空间重组,优化用地布局,农旅联动,创新产业升级的布局基因修补策略;循序渐进,加强风貌改造,内修外补,实现有机活化的建筑基因修补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