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诗家夫子王昌龄笔下的七言绝句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笔者认为,以"愁"为情感基调构筑诗篇是王昌龄之擅长.本文旨在通过赏析诗人有关"愁情"的七绝,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夺天工的意境营造手法,并从"边愁"、"春愁"和"离愁"三方面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词中表达愁情的诗句很多,本文重点列举了宋代词人表达愁情的诗句。分别从忧国之愁、个人之愁、送别之愁进行阐述,让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愁情集中形象的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草意象的生成规律有二,一是感物生情,二是感色生情。草的物理特征和色彩特征,使草的描写与愁情恨绪的抒发达到了密合无间的境地。两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草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4.
在以悲愁为美的审美心态和悲情文化观照之下的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直接以愁字入诗的篇什就多不胜数。本文从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入手,分析、论述古人如何以同一个愁字抒发不同的情怀,表达不同的人生体验,以及为其不同的愁思所营造的缤纷斑斓之意象、因其不同的愁情所流露的纷披陆离之意绪,从而试图探寻,这种“同而不同”的创作方法所达到的人性与存在的深度,及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诗人何逊在诗中大规模地运用“水”的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分别后的怀念之情,以及难以释怀的羁旅客愁,抒发了对遥远家乡的思念。利用“水”的意象来寄予这些情感是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式,而在何逊的诗歌里却更集中,更强烈地突出了“水”在表现平常情感上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最杰出、最具个性的女词人。她早期的词作不乏描写甜蜜爱情、赞美美好自然之作,但以抒发闺怨闲愁、相思离别为主;后期的词作则更多地表达故乡之思、家国之痛。总之,"愁"是李清照《漱玉词》中表达的主要情绪。从个人、婚姻、社会三个层面对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作一探寻,发现这些愁绪都是由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五种需要的一种或几种缺失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曹植游仙诗在情感的内容上可分为四类:一是表现"列仙之趣",二是抒发渴望自由之愿,三是抒发隐逸淡泊之情,四是抒发企盼长生建立功业之感。将郭璞的游仙诗与之比较可更清晰地看出曹植游仙诗的特点:情感的昂扬向上、借"游仙"途径抒发渴望自由之情以及浓重的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8.
《楚辞章句》在注解《楚辞》的过程中体现了王逸本人的一些思想,其中关于文学本质的观点尤为突出和鲜明。具体来说,王逸的文学本质观包括:文学的本质在于"言志"、"述志";"志"中含有"情"的成分;"舒泻忧思"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楚辞章句》中提到的"情"大都指一己感情,只要内心的感情激荡欲出,就可以形诸文字。而且王逸指出,感情可以尽情地抒发,甚至到了呼天抢地不能自已的程度也无关紧要。只要感情抒发得足够动人,足够悲,就是好文。这就超越了汉代《毛诗大序》所规定的"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的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愁”这种感情人人都熟悉,但又因人因事不同而千差万别.从我国古代一些名家咏“愁”的诗词来看,他们有的发忧国忧民之叹,有的抒离情别绪之念,笔端往往离不开对“愁”感情的抒发和描写.如何把这种既普遍、又独特,既有特定的内容,又无形无色、无声无味的维恍维惚的感情表现出来呢?古代的诗词家们,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又总是不愿落他人之巢,而力求别具只眼,别开生面.困而他们笔下对于“愁”的描写和抒发,就显得巧思纷呈,新意叠出.  相似文献   

10.
正【习作提示】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我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这次习作,我们就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1.
作家王安忆从1976年踏入文坛,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几年中,她的作品题材与叙述策略几经变化,作品风格也由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然而对现实的关注,对女性的书写,却从未改变。她的作品承载着作家对世俗生活的悉心关怀、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性思考和对小说构筑心灵世界这个目标的不懈追求。以王安忆小说对女性的关注这个视角,来揭示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学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朱淑真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女诗人 ,她的诗词感情沉痛。后人辑其诗词 ,命名为“断肠诗词” ,并认为她的“断肠情”是因为她“所偶非匹”而产生的。通过对朱淑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心理的分析 ,认为“离别”才是她产生“断肠情”的根本才因 :不能随夫从宦 ,因相思而悲苦 ;既随夫从宦 ,又因思念父母而悲苦。从而试图纠正前人对朱淑真不正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Anna was a vivid literature fig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history. Besides the obvious social factors of Anna 's tragedy, some internal roots of her tragedy shouldn't be neglected, such as her particular spiritual world, merit and drawback of her character, her love value and conflicts about her thought. Analyzing into internal factors for Anna 's tragedy would offer further appreciation to readers.  相似文献   

14.
There are many comments about Buck's version:All Men are Brothers.In order to give an objective judgment about it,the author in this thesis to analyze whether Buck can correctly infer the orginal works and her potential readers' cognitive environment through exploring her translation aim and the concrete examples,then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her hermeneutic translation either keep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works;or drive the TL readers nowhere.  相似文献   

15.
当代作家宗璞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伦理文化的濡染,她的小说中表现了鲜明的伦理意识。其伦理意识有四个显著的特征,即承担历史使命的文化品格,“和”的伦理价值、良知内在支撑点和古典审美意蕴。当我们的民族陷入困境时,宗璞是用“加法”的方式来表现伦理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因此其真诚的写作表现了深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本体的强烈关注.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功底的加深,王安忆的女性意识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通过对王安忆创作的纵向考察,不难发现在新时期之初,王安忆以"中性"状态进行写作,女性经验被主流话语遮蔽;八十年代中期,其女性主题意识觉醒;九十年代则立足女性自我,超越性别对立,对人的本质和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质询.每一个阶段都表露出作者对女性本体如何走出困境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7.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爱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5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她对死亡的态度是不讳恐惧、积极探索、敢于直面,而她对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她赋予死亡以生命,为人类对死亡问题的思考开辟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安妮宝贝的小说以描写爱情为主,但其早期小说中的爱情大多不指向婚姻,而是指向失败和死亡,随着生活的变化,她笔下的爱情开始指向婚姻,开始承担社会责任,这和她的生活变化有关。这种以个人际遇为文学写作推动力的写作,带有明显的青春期写作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对“文革”中的年轻知识分子沉痛荒诞命运的反省,不仅看到了懿翎的敏感与真诚、激情与忧伤,更看到了她面对“昨天的历史”时沉思与正视的勇气。在她的“记忆就是责任”的历史观照里,抒写出了一段历史与生命的寓言。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以非洲起家。但是在后殖民文学批评中,没有受到多少关注。她的有关非洲的小说和散文,摒弃了族群藩篱,生动塑造了一系列白人移民及土著居民形象,是不可复制地有关南部非洲的文学全景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