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变电站的施工数量也不断增多,变电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变电站的运行与电网自动化技术密切相关,变电站实现了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进行正常运行,如此一来,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的运行成本,还提高了运行效率,但是,调查研究显示,变电站无人值守运维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需要提出一定的措施,确保变电站无人值守运维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以便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顾佩颖 《科技资讯》2010,(29):40-40
目前,随着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建设改造项目的全面铺开,在现代电力系统的各种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情况下,建设稳定、可靠、安全有效、可控的现代化无人值守变电站是势在必行。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测量、控制及电量采集均应由自动化系统来完成直能方便地在远方完成对变电站的自动监控。随着高科技、高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无人值守成为目前和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很多地方已经采用集控中心监盘,实现了变电站的无人值守。但是国内无人值守及集控中心运行模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减人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无人值守变电站得到广泛应用,对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应该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入手,加强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网智能化设备的发展以及通讯技术的进步,当前宣钢在运行的一部分变电站和配电室未来都会实现无人值守,变电站无人值守运行方式不单单需要管理方式的改进,更需要对变电站现有的一次、二次设备逐步进行必要的改造。该文依照电力系统通常采用的集控站管理模式对新建变电站设计和已有变电站设备改造需要注意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变电站电力系统非电量监测的"孤岛"现象、保证电力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解决变电站无人值守的安全管理、实现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远程监视等问题,通过建立数字化物联网络系统,分析了整合影响变电站正常工作因素的条件,构建了数字化预警管控系统.实现了在线监测电网环境温度、湿度、设备异常、火灾、水灾、过热、绝缘状况、局部放电等和报警功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也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电站和电网的自动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部分变电站基本上可以做到无人值守自动运营,不过在变电站的管理方面还一直使用常规的管理模式,为了使变电站的管理和变电站的发展相协调,就需要把变电运行和变电站的生产管理紧密的联系起来.基于此该文对变电所供电系统管理的有效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可靠性,该文针对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环节、生产环节,与常规的一般变电站比较,设备选择、线路设计等方面都引入智能判断的功能。该文从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各方面运行涉及的问题剖析研究,从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各方面分析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并提出可靠性维护措施:可靠的设备保障、通信系统的支持、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运行人员定期巡视和维护设备。  相似文献   

8.
任迎莉 《广东科技》2013,(20):86-87
电力系统无人值守变电站已经成为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主流,各供电分公司均在变电设备的台账维护和巡检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分析了电力巡检环节、台账维护管理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阐述了建设变电站巡检管理系统的必要性,从而达到变电设备巡检、台账维护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吴洪勋  成志 《科技资讯》2012,(18):142-142
变电站在现代电网输配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安全运行问题尤为重要。随着信息化、智能化在变电站的应用,变电站实行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后,必须解决变电站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变电站安全管理及远程监视问题。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变电站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是利用激光、光纤传感和光通信等高科技技术构建的警戒网络或者安全报警系统,是一种对威胁公众安全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和警报的现代防御体系,具有天然的抗电磁干扰的功能,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些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变电站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几乎都已普及,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改造力度不断的加大,几乎所有的变电站都已经无人值守,但是在综合自动化改造的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本文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出现的问题分析,从而来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现状,已有的视频监控系统有很多问题并缺乏对于电力系统特性的考虑,于是很多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比较适用于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综合性监控系统,本文就针对这个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特点作了简单的介绍。这个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日常视频监视需要,还能够补充动力环境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2.
对国内500kV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模式的可行性及未来变电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根据工作实践,详细分析了北京电网运行管理现状。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进行了研究,不仅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对今后发展的整个网络的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规范行业标准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庞景新 《广东科技》2011,(24):122-123
无人值班是电力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的变电站运行模式。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模式及安全运行进行分析,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什么是无人值守变电站,及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维护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无人值守变电站是智能电网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维护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和节能经济性,将变电站中相应的辅助控制系统进行功能的集成统一,实现统一调度管理尤为重要。本文笔者在对无人值守变电站辅助监控平台的建设目标进行阐述后,对平台总体方案进行了探讨,并对图像监视与火灾消防系统的集成与联动、门禁系统与火灾消防报警系统的联动、动力与环境监测系统的功能整合和联动、照明控制系统的联动等平台功能实现进行了研究,以达到无人值守变电站辅助功能系统的集成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家的基础产业迅猛发展,电力行业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其革新速度更加快速。以往的变电站多为人工值班的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电力的供应质量还不达标。在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下,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启动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它能够实现变电运行的自动化管理,减少人员和资金浪费,并实现现代化设施的运用,提高电力供应水平。当然,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要素众多。本文就结合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特性,根据具体的运行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其运行的相关要素,并作出简明分析,从而提升其使用效率,促进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变电站安防系统的建设对保证整个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推进变电站无人值守化的进程,提高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设计了一种基于直线型Sagnac的光纤周界安防系统,并对光纤振动信号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证,提出了基于多域特征的动态阈值端点检测算法,从时域、频域和小波域提取振动信号的特征进行判断,实时更新特征阈值,通过三级判定算法提高系统对入侵事件的检测效果.将光纤安防系统与视屏监控系统、微信报警系统和声光报警系统结合,可对无人值守的变电站进行全天候、多技术手段融合的立体防护.  相似文献   

18.
龙本焱 《广东科技》2013,(24):133-134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升,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为了确保无人值守变电站能够正常运行,变电站集控中心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变电站集控中心对于维护变电站稳定、可靠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变电集控中心般控技术,完善集控中心的功能成为变电运行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以某一地区变电站集控中心监控系统为实例,分析了变电集控中心监控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过去,电力系统的各个变电站都有人值守,可以对直流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定期检查,因而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其出现的异常现象,保证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电力系统推广无人值班变电站,虽然调度中心可以通过远动通道获取变电站运行情况的实时信息,但是对于直流部分只能得到少量的重要信息(包括:遥信量——充电机交流电源故障,充电机故障,直流绝缘接地,直流电流电压异常:遥测  相似文献   

20.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推行后,变电站的巡视周期发生变化,对无人值守变电站安防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以上变化,需要通过将视频监控、智能门禁、环境检测等多种现代化技术互相结合,以实现无人值守变电站全方位安全防护,短时间内迅速发现可疑目标、警告和阻止非法侵入事件的功能,同时能够准确、实时地报告变电站的工作状态,全面保证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安全。本文基于对无人值守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研究,详细分析提升安全防护系统功能需要结合的当前互联网+技术。该系统可以明显减少值班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节约了变电站的建设成本,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