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贯穿于弗吉尼亚·伍尔夫主要作品中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内心独白"的分析,重新阐释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创作思想,认为"双性同体"只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并非已经看到或能预见的境界。相反,伍尔夫作品中处处流淌着对现实的批判和无奈的挣扎。  相似文献   

2.
《三体》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赋予了女性应对生态危机的隐喻书写.在自然和生命秩序中,女性处于守成和家园的地位.女性由稳定的"在家"走向漂泊的"在场",隐喻了生态危机的多重性和严重性.小说中人类生存由女性选择,女性关于"在家"和"在场"的抉择悖论体现了各自的规定性.依存"在场"的生命本性,坚守"在家"的约束、爱与责任."在...  相似文献   

3.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鲜明而充分的表达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性别歧视和传统束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分析了伍尔夫阐述的女性获得独立和解放的途径:运用手中的笔,通过女性的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表现女性的价值观念和独特声音;探讨了伍尔芙缔造两性和谐世界的双性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4.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弗吉尼亚&#183;伍尔夫早期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鲜明而充分的表达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性别歧视和传统束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现实。分析了伍尔夫阐述的女性获得独立和解放的途径:运用手中的笔,通过女性的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表现女性的价值观念和独特声音;探讨了伍尔芙缔造两性和谐世界的双性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5.
左璐 《科技信息》2010,(26):I0152-I015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小说创新的代表。死亡是伍尔夫作品中主题之一。然而伍尔夫作品的价值还在于她并未局限于死亡意识,作品中的人物用自己的人生选择超越了死亡意识。本文通过小说《海浪》人物分析,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伍尔夫在创作中努力探索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7.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8.
秋瑾和伍尔夫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女性主义者。作为女性主义者,她们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提出的女性主义观点有惊人的相似。然而,由于来自不同的国度,受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她们的女性叙述话语各具风格特色,具有一种不同的审美特质。本文认为,秋瑾作品颇具"风骨",而伍尔夫的作品则不乏"崇高"。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表现。但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生活才是对文学起最终决定意义的核心因素,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依赖生活才产生的。伍尔夫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通过伍尔夫的作品去理解她和她作品中的女性,能够体验意识流小说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以《达罗卫夫人》为例,从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出发,对作品进行由浅入深的读解首先梳理作品中人物的意识流程,从人物意识流程透视人物痛苦、绝望的生活态度;其次分析作品中人物对生活绝望的深层原因,揭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的异化感和末日感;第三阐述作家如何利用意识流技巧展示人物灵魂的挣扎和心灵的呐喊.同时,本文也阐明了意识流小说并不仅仅只有技巧,它还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小说《远航》讲述了女主人公雷切尔.温莱斯从英国坐船到南美度假的故事。小说虽然很大程度上以传统方式写成,但作者对"重要瞬间"极为关注,通过"重要瞬间"作者揭示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而这也是贯穿她所有作品的重要特征。一定意义上,《远航》包含了伍尔夫重要作品中所有革新因素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黎杨全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70-72,54
"老鹰抓鸡"、"蛇"是屠格涅夫爱情作品中的两个重要意象,它们成为屠格涅夫对爱情悲观主义看法的隐喻与形象化注解,而这又与他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整个悲观主义体认紧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雅各的房间》,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社会背景,认为小说的主人公雅各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化身。  相似文献   

14.
通过批评"话轮沉默"这一悖论,分析了话轮的言语性特质以及话轮对言语性特质的超越性,提出并论证了话轮的动作性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当前语境下话轮研究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悖论.小说中通过语言书写的是三角恋和复仇的通俗故事,而女性意识的觉醒、性别取向的焦虑和人类存在的意义等深层主题则隐含在表层语言之中.这一创作理念的运用,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同时丰富了作品的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16.
葛鑫  张玮艳  单翔燕 《科技信息》2011,(33):269-269,307
伍尔夫与新月派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中西文化的优秀代表,他们各自的诗化小说和"三美"理论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为依托,从"三美"的角度来分析伍尔夫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将《丘园记》同梵.高的部分作品进行比较,评述《丘园记》体现的后印象主义风格。《丘园记》中,弗吉尼亚.伍尔夫以细腻的文笔,大胆的色彩对比,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宛如一幅后印象主义油画,表达了伍尔夫对大自然的热爱。《丘园记》中,伍尔夫以丘园为背景,一只蜗牛为线索,四组人物的故事片断为情节完成了一组既联系又独立的画面,而这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画面则表达了她的内心世界。弗吉尼亚.伍尔夫虽然出身上层社会,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民主意识。她在《丘园记》中对上层社会的虚伪进行讽刺,同时对处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给与同情。这些都使《丘园记》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后印象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奇幻小说《奥兰多》是一部有趣的颇具夸张色彩的"假期书",同时也是一部极富哲理的作品。《奥兰多》在表面的荒诞之下,蕴含作家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探讨,对"真实"、"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个体"人"的身份追寻,将文学与哲学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陈萌 《科技信息》2012,(16):196-19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隐喻性思维在人们的认知和推理中起重要作用。它有其"无意识性"的一面,也有其"有意识性"的一面。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在思维贫困假说和语言贫困假说的基础上研究其"无意识性"的一面。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无意识的隐喻主要是产生于人类思维和语言能力相对低下的时期,产生于语言的初创阶段。然而,隐喻的认知基础表明,在隐喻结构中,人们也会通过隐喻思维把本来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事物有意识地看成是相似的事物,并把它们相提并论,用已知来解释未知,达到认知新事物的目的。如果考察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就不难发现,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隐喻的"有意识性"的一面,即说话者主动使用隐喻的情况在日常的思维活动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隐喻性思维"有意识性"的一面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此来论证隐喻的有意识性在人类的交际以及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失钻悖论"乃基于含有空词的空话,空话之值为非"真"非"假"的"虚".任何被称为"悖论"的莫不皆然,均为故弄玄虚.在应由良知占主导地位的人类文明史中原本不应出现会"从明显可接受的前提,经明显可接受的推导,推出明显不可接受的结论"这种向壁虚构、无事生非的荒唐怪事.语句的客观的形成过程和语义映射决定了事实上不可能构建出任何"自指"语句.以为真有"自指"语句从而营造出"悖论"是思辩逻辑在虚伪的舞台上演出的一场持续了许多世纪的子虚乌有的闹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