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过前期大量标准试块的试验研究得到福建地区混凝土超声回弹综合法的测强曲线,但其中并未考虑碳化的影响.而实际工程中混凝土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碳化影响,碳化也将使得超声和回弹测量值发生变化而影响预测精度.为此,本文对若干实际工程进行超声回弹测试并测定碳化值,最后对混凝土构件取芯并测得芯样混凝土强度,在考虑碳化影响下给出了修正后的福建地区混凝土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研究表明,修正后的曲线与实测值吻合较好,预测的相对误差也满足了规范误差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超声回弹综合法相关规程为依据,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分析,建立了适用于旧混凝土强度检测的超声回弹综合法的专用测强曲线。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对比分析了漳州十里桥相应的长龄期混凝土钻芯试验结果,验证了回归测强曲线的精度,结果表明超声回弹综合法的专用测强曲线误差较小、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对回弹法、超声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数据融合思想提出了一种超声回弹融合法.该方法采用回弹法和超声法两种方法检测,而后把两种方法的推定结果加权求和去推定强度.该估计量依据极大似然原理提出,并且理论证明了它的无偏性和有效性.结合试验数据表明,对四种方法分别选用国家规程中常用的回归模型来制定测强曲线,将各自相对误差绝对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利用超声回弹融合法检测相对误差绝对值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精度,但数据处理稍复杂一些,所以可以根据地区或工程实际需要选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达到对C20~C40范围内的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快速准确预测的目的,基于RBF-ANN模型基本原理及应用特点,在钻芯法、回弹法、超声波法及回弹-超声波综合法等大量室内和现场无损检测试验基础上,进一步应用Matlab2012b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了混凝土抗压强度RBF-ANN预测模型。该模型经充分训练后,应用于山西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结构混凝土质量控制。工程实践表明,构建的RBF-ANN模型预测精度为4.4%,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具有较好的便捷性、经济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前期研究中,作者经过大量标准试块的试验研究得到了福建地区超声回弹综合法的测强曲线,但其中并未考虑碳化的影响。而实际工程建筑的构件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碳化影响,不同的碳化也将使得超声和回弹测量值发生变化而影响预测精度。因此,本文对若干实际工程进行了超声回弹测试并测定了碳化值,最后对构件取芯并测得芯样强度,在考虑碳化的影响下给出了修正后的福建地区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研究表明修正后的曲线与实测值可以较好吻合,相对误差也满足了规范误差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方法精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回弹法、超声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数据融合思想提出了一种超声回弹融合法。该方法采用回弹法和超声法两种方法检测,而后把两种方法的推定结果加权求和去推定强度。该估计量依据极大似然原理提出,并且理论证明了它的无偏性和有效性。结合试验数据表明,对四种方法分别选用国家规程中常用的回归模型来制定测强曲线,将各自相对误差绝对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利用超声回弹融合法检测相对误差绝对值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精度,但数据处理稍复杂一些,所以可以根据地区或工程实际需要选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结合某高速公路隧道的实际工程,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结合钻芯取样)等无损检测方法,对其技术状态进行检测,并在检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该隧道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估。检测及评估结果:31个测区中,共有8个测区混凝土强度小于设计强度,最小测区强度为设计强度的76.0%;衬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分别为:25.65GPa、22.29GPa、22.72GPa,均小于设计混凝土弹性模量;通过结构最小安全系数为3.4,该隧道结构稳定性仍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预防寒区隧道冻害问题,将地源热泵型供热系统应用于内蒙古博牙高速公路林场隧道中,用于对隧道洞口段衬砌和排水系统加热.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首先通过对初始温度场的计算反演出岩体各项热物性参数,再以试验所得热交换管实际换热量作为模型中管壁的内边界条件进行热交换管的岩土热响应分析.计算结果显示,隧道内热交换管管壁温度及管间温度与现场试验结果能够很好地吻合,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对热交换管间距进行优化,得到埋管最优间距为0.5~0.8m.  相似文献   

9.
上方基坑开挖由于应力释放及坑底回弹,不可避免导致既有隧道产生上浮变形,长距离共线时其影响更为显著.在考虑环间剪切错台变形的铁木辛柯简化模型基础上,结合Winkler地基模型,提出了一种上方基坑开挖下土-隧道相互作用解析模型.利用叠加原理将该模型应用于上方长距离基坑开挖引起的共线隧道变形实例分析.通过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分析结果表明,上方主体结构施工后,隧道上浮变形明显回落,但局部差异沉降增加,导致隧道内力和环缝变形显著增加.隧道渗漏水位置并非位于隧道上浮变形最大处,而是位于接头张开量最大处与接头错台变形最大处之间.因此,实际工程中不应仅关注隧道总变形,同时应关注差异沉降引起的接缝张开及错台变形.虽然隧道变形中剪切变形占比约为21.41%,但其引起的接缝错台变形较为显著,其对接缝防水有重要影响,理论分析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强度是确定新建和已建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承载能力等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是工程结构检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三种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是目前工程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本文通过在三项具体工程的检测鉴定中使用三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与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荔枝龙眼重要病害炭疽病和霜疫霉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指出荔枝龙眼炭疽病和霜疫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花穗和果实,叶片早落,花穗干枯死亡,果实腐烂并产生异味;两种病害为害造成的损失很大,防治必须及时,且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中胚花筒螅辐射幼体附着和变态及其温盐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胚花筒螅辐射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以及不同温、盐度对辐射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幼体的附着分为暂时性附着及永久性附着两个阶段;幼体附着变态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3~41;适宜温度范围为13~21℃;在较低温度下(9~17℃),幼体可逆性ATT附着时间延长,有利于幼体对附着基底的选择及幼体的扩散.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中胚花筒螅辐射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以及不同温、盐度对辐射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幼体的附着分为暂时性附着及永久性附着两个阶段;幼体附着变态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3~41;适宜温度范围为13~21℃;在较低温度下(9~17℃),幼体可逆性ATT附着时间延长,有利于幼体对附着基底的选择及幼体的扩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目前镁合金板带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应用现状等方面的描述,分析了其生产与应用的特点.同时,通过介绍镁合金板带生产工艺的开发现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与前景,尤其是以热轧开坯进行卷式法生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同一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在不同条件下取值会有很大区别,因此有必要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了桩土的摩擦粘着机理,指出影响侧摩阻力的因素主要为桩土界面强度及土层强度,其中桩土界面强度包括界面摩擦力和界面粘着力两部分。根据机理分析提出使用有限元法配合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应包括两方面的(1)根据试验实测结果通过试算确定侧摩阻力极值由桩土界面强度决定还是由土层强度决定;(2)若侧摩阻力由界面强度决定则根据土层特性进行摩擦系数假定,进而确定界面摩擦力及粘着力。介绍了ADINA建模及计算过程。通过应用一组混凝土短桩的静载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分析来说明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科技出版的角度探究和思考了当前关注的学术腐败问题,对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学术腐败在科技出版中的表现以及科技出版如何抵制学术腐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海洋科技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而形成了特有的发展规律。基于分析影响海洋科技发展的诸如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因素,探讨海洋科技发展演变规律,有利于深层次理解海洋科技的发展历程、正确把握其发展脉络,并对未来的走势作出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8.
毕业设计(论)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本从毕业设计(论)选题、过程监控、答辩、质量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质量的一些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9.
模具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既培养塑性成形与模具专业方向本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模具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环节.这不仅推进了实验教学改革,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教学软件设计的三大原则及其相应的方法。并通过开发一个PASCAL课程软件,说明课件开发过程及其系统结构。最后给出了教学软件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