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大量的试验中获得了交流低压配电柜温升与接触电阻的关系,总结出了较合理的接触电阻值.可供低压配电柜生产厂家作为制造时的参考及生产厂家做出厂试验时的依据,同时指出了减小接点接触电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倪淑娴 《甘肃科技纵横》2013,42(9):55-56,65
针对二元二位继电器因接点接触电阻大引起的轨道电路红光带,信号机自动关闭等故障现象,分析其故障原因,并在检修和日常维护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消灭了故障隐患,降低了继电器故障率。  相似文献   

3.
作为衡量电接触性能的重要参数,接触电阻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目前主要采用离线的实验测量手段对接触电阻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与实际运行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轴向热路模型的接触端面接触电阻的计算方法。首先,以架空地线与预绞丝接触端口为研究对象构建轴向热路模型,其中模型的热参数采用遗传算法获得;然后结合GJ-50架空地线的实例计算结果,讨论分析了模型热参数和接触电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文中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得到接触端面暂态温升过程中不同温度对应的交流接触电阻,并且稳态温度下接触电阻随着加载电流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受时间计算步长的影响;该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很高,接触电阻的实验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最大误差不超过9%;接触电阻与温度的关系采用Paulke等提出的公式表示时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直流电阻对焊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直流电阻对焊电、热、塑性变形耦合的有限元模型 ,介绍了接触电阻的处理方法 .模型中考虑了材料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 ,用该模型对直流电阻对焊过程中电流、电压的变化以及接头变形进行了模拟 ,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 ,因而该模型可成为分析直流电阻对焊过程的有力工具 .  相似文献   

5.
以直线式碳刷/供电轨交流滑触供电装置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刷轨电接触的电传导电路模型,设计了等效的高速旋转式交流刷轨电接触试验系统.对刷轨电接触特性进行了试验和理论分析,总结了电流幅值、电流频率、滑动速度和电弧长度对刷轨接触电阻和接触电抗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刷轨交流电接触系统整体呈阻感负载特性,接触电容的作用明显小于体电感的作用;刷轨接触电阻关于电流幅值负相关、关于滑动速度正相关,接触电抗关于电流幅值正相关,但基本不受滑动速度的影响;在刷轨电接触发生起弧现象后,其接触电阻随电弧长度的增加而大幅增大,而接触电抗呈缓慢下降趋势;接触电阻随电流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由于电流频率较低,电流频率对刷轨体电阻的影响明显高于对接触收缩电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互联器件电连接是否可靠良好的判断,接触电阻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接触电阻对于广大设计工艺人员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对于接触电阻的定义和测量,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在蓄电池电压检测中,接线端子和电流线端子之间的接触电阻对于蓄电池有着重要影响。为了减小蓄电池检测的误差,确保蓄电池实际的生产质量能够达标,弄清楚接触电阻对蓄电池电压检测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接触电阻对蓄电池检测电压的影响,希望能够与相关工作人员共勉。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舌簧继电器性能参数智能化测量的方法。针对测量的特殊要求,设计了多参数综合测量系统。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引线及测量夹具接触电阻的影响,采用了特殊的R/V转换电路和测量软件。对测量系统的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实测结果表明,该系统适用于舌簧继电器多参数测量;在300mΩ测量范围内,接点接触电阻的绝对误差和多次测量标准差均小于±1mΩ。  相似文献   

8.
分析并推导了含有非线性流控型电阻元件和非线性压控型电阻元件组成的非线性电阻网络的故障诊断方程,这是以支路故障标志量为未知的一组线性代数方程。在推导非线性元件的“故障标志量”时,消除由工作点变化引起的电参量的变化,保留由伏-安特性变化引起的电参量变化,它标志非线性元件本身发生了故障;文章还提出一种神经网络,可在线快速求解非线性电阻网络的故障方程的解,从而可在线对故障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9.
为减小弓网系统温度分布对摩擦副电接触性能的影响,利用COMSOL Multiphysic软件建立了弓网系统温度场仿真模型,通过温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柔性接触压力下接触网导线的热时间常数和稳态温升进行了仿真计算.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加,热时间常数逐渐减小,稳态温升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随着接触电流的增加,热时间常数保持不变,稳态温升变化较小.相比于刚性接触压力,当滑动速度和接触电流恒定时,柔性接触压力下的热时间常数更小、稳态温升更低.  相似文献   

10.
电连接器接触压力过大或过小都将导致不易插拔或接触电阻过大,最终导致接触失效.为了提高电连接器的接触可靠性,对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的插拔特性和温升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ABAQUS软件对接触件进行了插拔力与温升仿真,研究了接触件结构参数弹舌倾角α和弹舌支撑间隙δ对插拔力的影响以及导线截面积S和电流对温升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了插拔力和温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δ=0.12 mm时,插拔力随α的增大而增大;当δ=0.18 mm时,插拔力随α增大先增大后减小;α一定时,插拔力随δ增大而逐渐较小;接触件温升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随导线截面积增大而减小.实验得到的插拔力和温升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综合考虑插拔与温升,产品最优参数为间隙弹舌支撑δ=0.12 mm、弹舌倾角α=15°.  相似文献   

11.
为预测接触热阻,引入了接触分热阻概念,把接触热阻视为两个接触物体之间接触分热阻的串联,通过建立单热流通道上接触分热阻的截锥体模型及热流通道上的温度分布方程,研究了接触热阻中的三维传热现象。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后得到截锥体接触模型上的温度分布情况,继而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拟合出了一个求解单热流通道上接触分热阻的计算式。研究结果,在较大的范围内该式的计算值同数值解法的结果较为吻合,如果以这样单热流通道作为接触面上的当量单热流通道,则可以预测整个接触面上的接触热阻。  相似文献   

12.
同心圆柱套筒间接触热阻研究(Ⅰ):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建立了同心圆柱套筒表面间相互接触的粗糙单元体系的三维稳态导热数学模型,给出了数学解析方法和接触热阻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单元体的稳态热传导可表达为一个由接触缝隙间流体的热阻、粗糙热阻和收缩热阻构成的模拟电网络。  相似文献   

13.
摩擦接触界面传热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摩擦接触界面的传热现象比较复杂,难以精确描述。该文对其传热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归纳出了具有接触热阻和摩擦产热的接触界面处的边界条件,并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接触分热阻的概念,完善了接触界面传热边界条件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变电站2号变66 k V侧C相油气套管部分严重烧蚀的问题,对烧蚀故障部位进行现场检查,确定了故障最初发生位置.通过对该故障间隔样品进行解体检查、关键零部件尺寸检测、不同接触情况下的接触电阻测量验证、分解物化验等试验,得出C相直连筒体内部导体连接部位接触不良发热,长期积累造成导体熔化,金属熔化物朝筒体内壁溅射造成接地故障.  相似文献   

15.
对高温换热设备管口区的传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采用有限差分数值分析方法着重研究了管口区域内换热管与管板胀接面上接触热阻对管口区传热的影响,得到了管口区中的温度分布,并进行了相应的传热机理分析;还与未来考虑接触热阻时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接触角滞后现象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引入“滞后阻力”的概念,分别用力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导出固体表面上液滴平衡时接触角应满足的条件;定性地给出了表面湿润性和前进接触角与后退接触角同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分析了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的物理意义;由此给出了接触角滞后现象的一种合理解释.本的研究为汽液相变传热过程中的沸腾核化、临界热负荷、最小热流密度、珠状凝结等现象的深刻认识,开拓了新的思路,传统研究中对粗糙度影响的复杂定量化测量描述也可转化为用接触角单一参数表征和描述的简化方法.因此本的认识对研究沸腾和凝结传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仡  成竹  秦强  陈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2):4985-4991
在超声速飞行中,界面间接触热阻对结构传热有重要的影响。在超声速飞行器设计与安全评估中,需要准确判断接触热阻对结构响应的影响。为此,形成考虑接触问题的热力直接耦合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了超声速飞行器前缘结构局部模型,通过CMY(Copper-Mikic-Yovanovich)模型获得了界面间接触热阻,计算了超声速飞行中考虑与不考虑接触热阻时飞行器前缘的结构响应。结果表明:在仿真中考虑接触热阻大幅改变了结构的温度与应力响应,并增强了温度场与应力场间的双向耦合关系。同时,载荷大小决定了接触热阻对结构应力场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线性导热条件下同心圆弧表面间接触热阻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接触热的基本概念出发,在同心复合圆筒体平面应力的条件下,分析了稳定态线性热传导对接触热阻的影响,建立了总温差与克因次接触压力和无因次接触热阻的关系,并计算分析了复合圆筒体的组成材料、配合程度和表面粗糙程度对无因次接触热阻的影响,所提出的理论分析方法及计算结果,对同类情况下工业热接触的数学模化和数值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降低固-固界面热阻法是一种高效且应用广泛的减小器件传热阻力的方法。根据固-固界面状态增加界面的有效接触,可强化界面热传导。首先,概述了固-固界面热阻的产生机理;其次,梳理了界面状态(平面接触和沟槽接触)、粗糙度、界面压力、热界面材料等固-固界面热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第三,介绍了降低固-固界面热阻方法的最新进展;最后,分析了降低固-固界面热阻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应从界面结构、压力/平面度、固-固接触材料本身的物性参数、超薄黏合层热界面材料等单独或共同作用的方向上深化降低界面热阻的研究,为其在强化电子散热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20.
同心圆柱套筒间接触热阻的研究(二):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同心圆柱套筒间接触热阻的三维稳态传热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几何形状参数对收缩热阻的影响,给出了收缩函数A的极限值表达式;还讨论了热物参数和接触上的压力对接触热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