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由于网络诽谤犯罪具有隐秘性的特点,加上我国刑事立法将诽谤罪规定为"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导致被害人追究网络诽谤者的刑事责任面临严重困难。作为对策,在刑事司法方面,人民法院应当对被害人难以获得的证据予以调取,公安机关应当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诽谤案件依法启动公诉程序。在刑事立法方面,应当赋予"告诉才处理"案件的被害人选择向人民法院或者公安机关告诉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诽谤犯罪的地域管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清燕 《长春大学学报》2011,(11):90-92,102
诽谤犯罪自从打上网络的特征之后,传统诽谤犯罪地域管辖连接点在网络诽谤独特的虚无空间中被突破。文章借鉴先进经验国家的立法、判例,基于对网络诽谤犯罪预备、实行和实行后三阶段具体分析,揭示了网络诽谤犯罪地与刑事地域管辖的联系,提出网络诽谤罪地域管辖连接点的确定标准是侵犯刑法法益原则。  相似文献   

3.
尹丹丹 《奇闻怪事》2010,(8):36-37,32
犯罪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人犯罪侵害遭到损害的人,具有犯罪被害性、犯罪和被害的互动性,有时还具有可罚性或可责性。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无关联和有关联两大模式。犯罪被害预防有社会被害预防、群体被害预防、个体被害预防三个层次和被害前预防、被害中预防和被害后预防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强明 《科技信息》2007,(14):206-206,229
无被害人犯罪是西方学者在犯罪日益增多、司法资源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一种犯罪类型。目前,有关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学说都有待商榷,应将其界定为:基于被害人同意,且未对刑法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或者危害的行为。从刑法的人权保障思想和刑法的歉抑思想出发,我国应顺应国际刑法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将无被害人犯罪实行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5.
将刑事被害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提供了新的权利救济途径。但现阶段有关刑事被害人社会保障的构想还过于笼统,不具有针对性,有必要对保障对象加以细化。因犯罪致残的刑事被害人即是这一对象中具有双重弱势身份的特殊群体,对这部分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既是对他们权利的有效救济又有利于整个刑事被害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法》在总则与分则中都规定了亲告罪,即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但对于“告诉才处理”的法律性质是什么, 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学者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分歧。通过对此进行综合比较和深入思考,可以认为“告诉才处理”的法律性质应属于刑事诉讼程序进行的特殊条件。  相似文献   

7.
以犯罪人为中心的传统预防犯罪模式久不见效。通过对被害人的研究,发现在犯罪——被害的互动中,被害人自身存在的某些因素对于犯罪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这些因素能更有效地减少犯罪。以高发性的财产犯罪为例,案件很多时候是由于被害人自身的疏忽与过错造成。因此,树立被害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减少犯罪被害的诱发性和易感性。  相似文献   

8.
诽谤发布是构成诽谤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原发布者发布又是诽谤发布最重要的形式。美国原发布者发布构成要件有向第三人发布、第三人明白发布者的言词与存在过错。美国诽谤法中有关诽谤的发布规定非常细致,发布规定全面考虑对名誉进行保护,发布模式有预防功能,这些都很值得我们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信息安全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网络的应用给用户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利用网络犯罪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简要阐述了网络犯罪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项对策以加强对网络犯罪的防控。  相似文献   

10.
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的别称,它是与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新的犯罪形象。近一二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犯罪已成为各国难以拒绝的“不速之客”,它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探究网络犯罪原因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制、预防和打击,是现代社会应予特别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论侦查实务中的调取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部在内部规范性文件中将"调取证据"规定为一项具体的取证措施,并做了较为详尽的规范。现行规范对调取证据的性质界定不明,与搜查、扣押等措施的界限不清,以致制定相关规则时,未能理顺与其它取证措施间的相互关系,给侦查人员在运用此措施时造成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困惑。设置"调取证据"这一专门的取证措施本身的意义在于规范任意侦查行为,而无权创设一类新的强制性侦查措施。因此,有必要对其在程序上进一步加以规范和改进。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本文阐述了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分析了网络犯罪的特点,提出了以技术治网,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并举的防范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是知识、信息的集散地,是社会文化和文明的标志。文章论述了县级图书馆目前的现状、问题及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学生触犯法律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前,网络犯罪呈上升势头.其犯罪形式主要有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网上盗窃、侵犯个人隐私、网络侵权、传播网络色情以及采用黑客手段攻击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网络法制建设.我们必须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建设一支强大的网络法制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网络犯罪,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使电脑网络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6.
把“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引发诸多问题 ,应予取消 ;把受贿对象限于“财物” ,范围过窄 ,应对之进行扩张解释 ,条件成熟时通过修改刑法扩大为一切利益 ;受贿数额不是受贿罪的主要处罚依据 ,但它是定罪的主要依据 ,是处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证据是指从不同网络终端获取的信息载体。它是电子证据中独特的存在类型。与其他形式的电子证据不同,网络证据可以通过不同地点、空间在网上获取。由于取证地点、信息获取和存储方式、查证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网络证据的收集、审查、认定等证据规则应当有所不同。研究网络证据,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运用网络证据,对于更好地开发证据调查、收集的新方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查明案件事实;对于修改和完善我国立法关于诉讼证据及其运用规则的规定;对于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证据及其相关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计算机犯罪的特征并提出综合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19.
在系统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后,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即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建立相对公平的就业市场机制、加大个性化就业指导、提高求职择业能力、注重心理援助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实现顺利就业,并改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了解到,近年来达州市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基本设施建设离标准尚有较大差距、资金缺口较大、教职员工编制紧缺、管理不够规范等困难和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