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汾酒大曲中红曲霉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汾酒大曲中的红心曲、后火曲、清茬曲等样品中的红曲霉进行了分离鉴定.从后火曲和红心曲中分别分离到两株红曲霉,编号为N1和N2,经培养特征观察、个体形态特征观察,以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和生理生化试验等,将两株红曲霉初步鉴定为红曲霉属(Monascus)中的红色红曲霉(Monascus ruber).  相似文献   

2.
红曲霉除了药用价值外,其发酵产物还有糖化酶、酯化酶,在酿酒和酿醋生产中起到糖化和生香等有益作用。本实验从25株红曲霉菌种中筛选出了具有较高糖化酶、高酯化能力的红曲霉菌株f2,f7,f8,f13,f14,经过进一步筛选,确定f13的糖化酶活力和酯化能力都较高。高糖化酶、高酯化能力红曲霉菌株的获得可为今后人工强化产酯大曲的生产,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改进产品风味,提高产品品质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3.
蓝光可以调控红曲霉次生代谢以及孢子生殖,但具体调控机理还未知.为研究腺苷-3',5'-环化一磷酸(cAMP)在蓝光调控红曲霉产孢及桔霉素代谢的作用,在接种红曲霉MX1的YES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可诱导红曲霉细胞内cAMP生成的氨茶碱,观察桔霉素产量及红曲霉产孢变化.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氨茶碱浓度为10 mmol/L时,桔霉素产量和分生孢子数分别提高了1.90倍和2.97倍.培养基中氨茶碱浓度为15 mmol/L时,红曲霉子囊孢子数提高了2.84倍,这与蓝光对红曲霉次生代谢及孢子产生调控结果一致.推测蓝光可能是通过cAMP信号途径对红曲霉的产孢及桔霉素进行代谢调控的.  相似文献   

4.
红腐乳中高产γ-氨基丁酸红曲霉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红腐乳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相对高产γ-氨基丁酸(GABA)的红曲霉菌株M-6,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对菌株M-6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用单因素轮换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了整体优化.结果表明,菌株M-6转化富集GABA的适宜条件为: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牛肉膏和硝酸钠为复合氮源,在初始pH5.0、培养温度40℃、摇床速度120 r/mim条件下发酵培养48 h,发酵液中GABA的产量最高可达7.826 g/L.表明利用红曲霉菌株进行富含GABA食品的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红曲霉的有效生理活性物质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红曲霉(Monascus)以其能产生大量天然红曲色素而著称。近年来,由于合成色素的安全性受到挑战,天然色素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红曲色素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红曲是以大米为原料,经红曲霉繁殖发酵而成的一种红色米曲。红曲的药用价值虽然在《本草纲目》等早有记载,作为改善血液循环的保健品在我国一直应用到现在,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79年日本远藤章从红色红曲霉(M.ruber)中分离出一种命名为MonacolinK的活性物质后,红曲霉的生理活性物质才引起人们的重视。1红曲霉属的分类、培养特征和重要种1.1红曲霉…  相似文献   

6.
从实验室保藏的11种红曲霉中,筛选出高产γ-氨基丁酸的红曲霉CH-1菌株.研究了发酵温度、时间、接种量、谷氨酸钠添加量等发酵条件对红曲霉CH-1产GABA含量的影响.经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后得出红曲霉CH-1发酵大米产γ-氨基丁酸的较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9 d,接种量17%,谷氨酸钠添加量0.10 g,在此条件下,红曲霉CH-1发酵大米产GABA为1.93 mg/g,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桔霉素含量为0.01μg/g,低于国家标准1μg/g,可利用该产品开发更多形式的红曲食品.  相似文献   

7.
红曲霉界面生长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界面培养系统,模拟红曲霉固态发酵过程。将红曲霉发酵过程分为快速期,减速期和衰退期,进而建立了界面上红曲霉生长的动力学模型。模型较好地吻合了界面上红曲霉生长的动力学曲线,反映了红曲霉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环境下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福建红曲中分离纯化出6株红曲霉,经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其为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 Went).对6株红曲霉分别进行纯种制曲,跟踪其生物量、糖化酶活力和色价的变化,测定纯曲的酯化酶活力.结果表明:6株红曲霉制曲时,M-4生长最快,92h达到最大生物量,为0.098g(干菌体)·g-1(干曲);M-1糖化力最高,为4217U·g-1(干曲);M-4和M-6产糖化酶的活力分别为4201和4177U·g-1(干曲);M-5产色素能力最高,色价为435U·g-1(干曲).M-4纯曲中的酯化酶活力最大,达170U·g-1(干曲).  相似文献   

9.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筛选出8株优势芽孢杆菌,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并结合细菌脂肪酸鉴定技术(MIDI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大曲中分离筛选得到8株芽孢杆菌分属于5个种,分别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浸麻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maceran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相似文献   

10.
对山东省某酒厂大曲中的微生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曲中的主要微生物分属于细菌的六个属: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酵母菌的四个属:酵母属(Saccharomyces),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汉逊酵母菌属(Hansenula),球拟酵母菌属(Torulopsis);霉菌的五个属:红曲霉属(Monascus),毛霉属(Mucor),根霉属(Rhizopus),曲霉属(Aspergillus),犁头霉属(Absidia),其中霉菌的数量最多,细菌次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西凤酒成品大曲中霉菌种类及其在不同类型大曲,如红心曲,青茬曲,槐瓤曲等曲中的种类组成,对今后如何提高大曲品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不同剂量Co60γ-射线辐照丹溪1号红曲霉菌,分离、筛选出一株低桔霉素(2.1ppm),较高活性淀粉酶(685u/g)和Monacolin K(11760ppm)的红曲霉变异菌株,暂时命名为丹溪1-1号,经连续发酵试验证明这变异菌株性能稳定,是较为理想的红曲霉菌株。  相似文献   

13.
红曲米中红曲霉的分纯及抗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广西武宣一带的红曲米中的红曲霉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8个纯培养.初步鉴定分属3类:M R 1,M R 2,M R 5,M R 6,M R 8属于M.ruber类(红色红曲菌);M R 3,M R 7属于M.purpureur类(紫色红曲菌);M R 4属于M.p ilosus类(丛毛红曲菌).以大肠杆菌(E.coli),枯草芽孢杆菌(B 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 taphy lococcus aureus),酿酒酵母(S accharomy ces serev isiae),青霉(P en icillium)为供试菌,运用滤纸片法对红曲霉培养液的抗菌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红曲霉的培养液对细菌的抗菌效果明显,尤其是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抗菌能力较强;而对酵母和霉菌则无抗菌效果.获得了抗菌效果较好的3个红曲霉菌株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8株红曲霉中筛选出红曲霉MQ7作为高产糖化酶和酸性蛋白酶的供试菌株,采用固态发酵方法测定在不同发酵温度、底物料液比、大米和麸皮比例条件下的产酶情况.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固态发酵产酶过程,确定该菌株产酶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底物料液比(g∶mL)20∶25,大米麸皮比例(g∶g)17∶3.在此条件下,糖化酶活力达1,641.69,U/g,酸性蛋白酶活力达151.09,U/g.同时研究了NaCl含量对红曲霉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当NaCl质量分数达到18.92%时,红曲霉MQ7产糖化酶活力下降64.8%,酸性蛋白酶活力下降85.6%.  相似文献   

15.
大曲是酒醅中酵母菌的重要来源,酵母菌对产酒、产酯、生香等都有相应的影响。研究大曲中的酵母菌对指导大曲生产、稳定大曲质量、提升白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试验采用传统平板分离法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一株酵母菌,先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并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然后对其固态发酵代谢的挥发性产物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休哈塔假丝酵母(Candida shehatae),其挥发性产物主要为乙醇、异戊醇和苯乙醇等醇类,并含有多种其他香味物质如异戊酸、苯乙醛、辛酸乙酯等。揭示了浓香型大曲中存在休哈塔假丝酵母,其主要作用为发酵产酒和产香味物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胶体几丁质为底物,研究了红曲霉液态发酵产几丁质酶.研究结果表明:胶体几丁质的添加能有效诱导红曲霉合成几丁质酶.在培养基中添加0.8%(W/V)胶体几丁质的同时,添加0.4%(W/V)葡萄糖,有利于红曲霉的生长以及几丁质酶的合成,发酵48h几丁质酶活力达到最高的0.3504U/mL.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浓香型大曲发酵过程中细菌的消长情况,并从大曲及其生产环境中分离纯化鉴定出21株细菌。在大曲培养各阶段中细菌理化指标的变化呈一定规律性。乳酸菌的消长和其酸度呈显著相关。芽孢杆菌的消长与淀粉含量的变化呈显著相关。同时温度和水分含量变化对好氧细菌有显著影响,温度对芽孢杆菌和乳酸菌菌落的消长无显著相关。湿度对好氧细菌、芽孢杆菌和乳酸菌菌落的消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莫纳可林K是红曲霉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研究了4种培养基质对红曲霉M1莫纳可林K产量的影响,并利用RT-qPCR的方法,对莫纳可林K相关基因簇mRNA水平的差异表达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荞麦培养基中莫纳可林K的产量最高(8.49mg/L),其次为糙米(莫纳可林K产量7.12mg/L)、燕麦(莫纳可林K产量4.77mg/L)、大米(莫纳可林K产量2.11mg/L)。荞麦培养基利于红曲霉莫纳可林K产生。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发现,除MKB与MKC基因外,其他基因的表达量均与莫纳可林K产量呈正相关;不同培养基通过刺激红曲霉基因表达从而影响其次级代谢产物产生。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红曲霉产生生理活性物质的过程中,获得麦角固醇含量较高的红曲霉菌株,从中选择两株进行产生红色素条件因子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甘油、大米粉、温度、pH对产生红曲色素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红曲霉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莫纳可林K(MK)和红曲色素(MPs)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次级代谢产物。为同时在红曲米固态发酵产物中获得一定量的MK和MPs,实验在大米基质基础上,分别添加豆粕、豆渣两种辅料,对红曲霉MPs-7进行固态发酵培养,分析两种代谢产物产量,并对辅料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发酵基质中添加两种辅料均促进了MK的产生,但同时抑制了MPs的产生。豆粕添加量为质量分数15%时,发酵产物MK产量最高,但几乎无MPs产生;豆渣添加量为质量分数15%时,提高MK产量的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MPs产量,且成本比豆粕低,更适合作为辅料添加到红曲霉固态发酵基质中。研究表明:基质含氮量会影响红曲霉固态发酵过程中菌丝体量的积累,从而影响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