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冰川滑塌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新形式冰川灾害.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发生10多起冰川滑塌事件,其中高原东北部阿尼玛卿山晓玛沟冰川分别在2004、2007、2016和2019年连续发生4次.利用多序列遥感影像和现有资料的整合统计对近35年来晓玛沟冰川形态、流速特征等进行分析,厘清了4次冰川滑塌事件发生的诱因以及潜在的隐患点.结果表明,4次冰川滑塌发生前期的冰川跃动或末端前进、冰川后缘冰-岩崩、异常高温降水、易于滑动产生的基岩性质等与冰川滑塌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到冰川后缘陡坡区在2000—2011年间发生4次规模较大的冰-岩崩,为多次冰川滑塌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和动力基础.未来几年内再次发生冰川滑塌的可能性极大.2019年冰川滑塌发生后,晓玛沟冰川再次向前滑动;近年来,冰川后缘新发育的不稳定斜坡冰裂隙发育明显增多;斜坡冰流速的变化与下部冰川稳定性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冰川滑塌发生的相关年份斜坡冰流速明显较快.根据对阿尼玛卿山4次冰川滑塌诱因的分析以及新隐患点的判定,提出结合遥感影像和临近气象站点资料的便易手段,加强对晓玛沟内冰川形态和运动特征等的监测,以及时关注和预测未来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冰川是极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自然冰体,这种冰体在重力或热力作用下沿着一定地形向低海拔地区运动。全球冰川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中低纬度的高山带,如中国西部的中亚高山高原区、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都有大量冰川存在。地球上陆地面积的11%被冰川、冰盖所覆盖,这些冰体储存  相似文献   

3.
王伟财 《大自然》2011,(4):16-18
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冰川消融退缩,由此产生的冰川融水不仅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水资源变化等环境问题,而且会导致大量冰湖的形成和扩张,从而加剧冰湖溃决洪水等冰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友谊峰基岩^10Be暴露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极沿海拉斯曼丘陵地区缺乏末次冰盛期(约20ka)的冰碛物堆积,冰川擦痕的保存以及冰退后海岸线的卸载反弹也很不明显,因此该地区末次冰盛期是否覆盖巨厚冰川存在分歧.已有的^14C测年结果显示拉斯曼丘陵至少部分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无冰,冰退初始时间约在44ka前.利用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定了拉斯曼丘陵地区米洛半岛友谊峰的基岩暴露年龄,结果表明友谊峰基岩的^10Be最小暴露年龄约40ka,考虑到基岩存在侵蚀实际暴露年龄可能要略早.友谊峰基岩^10Be最小暴露年龄表明友谊峰末次冰退时间要明显早于末次冰盛期,约40ka前友谊峰以北米洛半岛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无冰.友谊峰东南约400m的106峰峰顶漂砾的^10Be暴露年龄为8.8ka,表明冰盖边缘位置曾长时间位于友谊峰和106峰之间,冰川边缘从友谊峰退到106峰的过程历时30ka以上.  相似文献   

5.
中国季风海洋性冰川区近百年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温明显加速.而降水量变化则相对比较复杂,20世纪初至80年代,降水量在波动中缓慢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区西部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东部降水量仍保持上升趋势.由此反映出季风海洋性冰川区西部向暖干方向发展,而东部则向暖湿方向发展.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表现出以退缩和物质亏损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性变化.20世纪初至30年代,冰川处于稳定或前进状态,20世纪30~60年代处于后退,60~80年代初期则处于稳定或减速后退状态。80年代中期以来又转入后退.白水1号冰川区和海螺沟冰川区50年来累积物质亏损分别达18000 mm和11000 mm水当量.冰川表面形态也表现出显著变化,贡嘎山海螺沟流域和玉龙雪山漾弓江流域径流年际和季节变化表明,径流增加明显且主要是冰雪融水增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吕一平 《海峡科学》2009,(4):49-50,59
“冰臼”引发学术争论,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该文根据现有研究文献资料,依据地质科学原理和方法,指出“冰臼”的分布区域的不可信,所谓的“冰臼”却是“壶穴”,或其它地质成因的凹坑。从形成机理推论,“冰臼”不能成为冰川的佐证,对研究冰川亦没有意义。迄今为止,现代冰川区并无“冰臼”的发现,冰川的特性也决定了“冰臼”的不存在。因此推论“冰臼”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已经发现的冰川沉积和黄土记录证明冷龙岭至少经历了3次冰期的冰川作用,其中倒数第3次冰期与沉积黄土L4(或L5)的时期相当,其时冰川规模最大,随后各个冰期冰川规模逐渐小,即使在倒数第三次冰期,冰川末端也只在达冷龙陇南侧门源盆地的边缘,未能覆盖整个盆地形成冰盖。  相似文献   

8.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教授吕洪波提出了胶州湾冰川成因说,认为胶州湾是更新世(距今180~1.1万年)晚期覆盖山东半岛的大陆冰川(第四纪大陆冰川)向黄海运移过程中挖掘出来的峡湾。  相似文献   

9.
玛纳斯河流域水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玛纳斯河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点出发,阐明了以夏季冰川积雪融水为主,降雨融雪混合补给型河流的水文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冰中δ18O的演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9月14日-2005年3月7日,在天山乌鲁小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中连续观测取样,频率为1次/周,分析了其巾的部分表层雪样品和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结果表明:表层雪样品的δ18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与月平均温度关系密切.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在9月底至次年6月初变化较小,升华对雪坑1 m以下雪冰中δ18O的影响不超过-2‰,整个雪坑都较好地保持了δ18O的季节变化特征.但6月初-9月底融水对雪冰中δ18O的影响巨大,冬季形成的δ18O低于-30%的中、细粒雪层,经过夏季融水的改造,可成为δ18O-11.6‰的粗粒雪和冰片层.融水可使雩冰中δ18O的改变最>60%.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形成的低δ18O雪层经过夏季融水的改造,其内的δ18O可以完全被平滑.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们对阿拉斯加的考察拉响了冰川状态的警报,冰川内部也在发生融化,并形成冰下河,使大海就像“一只就要溢出水的杯子”。  相似文献   

12.
王亚娟 《科技潮》2007,(9):52-52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教授、九零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王洪杰高级工程师,再次来到妙峰山镇斜河涧村白龙沟冰川谷考察巨型冰川漂砾。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黄河源区冰川的长时序变化,本文选择1995—2020年62景Landsat影像,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数据云处理平台,构建冰川提取的波谱参数,编译自动处理程序,提取覆盖研究区的冰川时序面积,同时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和光学遥感影像,初步分析冰川变化引起的灾害效应。结果表明:气温增高主控下,阿尼玛卿冰川面积持续退缩,从1990年的104.92 km2减少到2020年的92.32 km2,且2011—2020年冰川退缩的趋势相较于2000—2010年明显加快;冰川在退缩—前进—退缩运动过程中存在冰崩风险,易引发冰川泥石流、堰塞湖等链生灾害,且冰川在持续退缩过程中的搬运、侵蚀冰碛物会造成冰川前缘堆积大量松散物质,成为冰缘泥石流发育潜在物源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青藏高原喀喇昆仑地区却哥隆玛冰川、锡亚琴冰川和巴尔托洛冰川3条规模较大且具代表性的冰川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entinel-1A卫星雷达影像和像素跟踪算法获取冰川表面流速数据,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和冰川表面流速数据,运用层流理论对目标冰川进行厚度反演和冰储量估算;采用全球冰川厚度产品对反演结果进行准确度评价,同时探讨采用层流理论反演冰厚的内在机制及存在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采用层流理论反演冰川厚度具有较好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冰冻圈动态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普莫雍错湖     
刘勇勤 《大自然》2011,(6):82-F0004
普奠雍错地处西藏自治区南部,水面面积14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5030米,最大水深达70米。湖泊主要由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是一个微咸水湖。  相似文献   

16.
远涉 《科技潮》2002,(10):53-53
冰川是一种由“冰”构成的“河川”。冰川既是一种固体水资源,又是一种具备特殊形态特征和地貌景观特征的旅游资源。它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也是登山运动爱好者的向往之地。按冰川所处的位置、形状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种。中、低纬度高山雪线以上形成的冰川被称为山岳冰川。我国的现代冰川全部为山岳冰川。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南极冰川表面冰坑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坑(ice doline)是指冰川表面因塌陷所形成的特殊地貌,由于冰坑的规模通常较小,相关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十分匮乏,加之其形成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目前的研究尚不充分.已有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冰坑形成后的表面特征分析得出,对形成前冰面的应力应变状态尚缺乏有效观测数据支撑.在我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中山站至内陆出发基地的达尔克冰川表面发生了塌陷,形成了冰坑地貌.在达尔克冰川开展长时间序列的无人机遥感监测,获取了塌陷事件发生前后多期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数据.利用该数据处理得到的塌陷区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模型(DOM),分析了塌陷发生前后冰面地形变化和融池分布,发现此处冰坑地貌的形成与冰下径流、冰上的融水过程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冰川是降雪逐渐累积而成的,在此过程中,因为气候变化,累积并不均匀,所以会在冰层上形成条带状的纹路。这些纹路不仅是冰洞的装饰,还是研究古代气候的重要证据。你正站在欧洲最大的冰川——瓦特纳冰原之上。这个巨穴的冰川位于沐岛的东南方,其面积达到8420平方千米,覆盖了冰岛约8%酌领土。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2013,(22):11-11
南北极周围的冰原占地球总面积的10%,据说地球上有2085万立方公罩的冰。如果这些冰全都融化会发生什么?英国《每日邮报》网站认为,全球冰川融化后果可怕,将造成海平面上升66米,中国几近被淹没。  相似文献   

20.
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末次冰盛期(约2.6~1.9万年前)的气候为背景, 利用大气模式CAM4耦合陆面模式CLM4, 对青藏高原冰川规模扩大对气候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冰川对北半球夏季的气候影响较显著, 除在冰川分布区引起显著的降温外, 通过遥相关作用, 还使得白令海峡附近显著升温。另外, 冰川产生的扰动会显著地增强南亚夏季风, 增加南亚地区降水。对比末次冰盛期与工业革命前时期不同气候态下青藏高原冰川规模扩大对气候的影响, 发现工业革命前时期的影响显著小于末次冰盛期, 说明青藏高原冰川对气候的影响与背景气候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