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严峻挑战,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和欧共体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下简称“公约”)。该公约规定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确定了公平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等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对付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1994年3月21日“公约”正式…  相似文献   

2.
《京都议定书》:悬念在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和中国的参与问题,成为主宰后京都国际制度设计的最大悬念。备受关注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虽然姗姗来迟,却是人类社会在防范全球气候变暖国际合作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于《京都议定书》只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第一步,后京都国际制度框架何去何从已迫在眉睫。为了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气候变化: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话题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环境、科技、法律等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是一种全…  相似文献   

3.
4月下旬举行的北京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有关气候变化论坛,主题是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组织以及有关国家的政府代表、科学家和企业代表共6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上,三款绿色新能源汽车成为亮点,其中  相似文献   

4.
陈思思 《科技资讯》2012,(10):151-152
自从1992年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正式生效后,国际社会开始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时至今日,全球变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峻的环境危机之一。人类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大气排放CO2、CH4等温室气体,它们迅速的增量让我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挽回局面,呼吁保护环境、提倡低碳生活等等。但事实表明这些方法并不能阻止温室气体的大幅增长,我们要寻求的应该是能够治根治本的措施以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彻底地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5.
风向标     
《科技潮》2010,(12):9-9
国际科学界确认全球持续发展五大挑战 国际科学团体11月11日表示,他们确认了人类社会面临的5大挑战,如果在未来1O年里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那么人类将有能力在全球的变化中保持社会持续发展、根除贫困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复杂挑战,国际社会围绕着构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机制进行着斡旋与博弈。日本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并试图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继续保持环境气候领域的主导权。日本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既有地缘和历史的原因,更有树立环保大国形象,掌握气候外交主导权,为本国环保产业开拓市场等政治、经济方面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复杂挑战,国际社会围绕着构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机制进行着斡旋与博弈.日本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并试图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继续保持环境气候领域的主导权.日本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既有地缘和历史的原因,更有树立环保大国形象,掌握气候外交主导权,为本国环保产业开拓市场等政治、经济方面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相似文献   

8.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国际气候问题是当前国际间急需达成共识并解决的问题。本文列举三个重要公约的内容,分析当前气候问题面临现状,提出如何完善之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7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习近平欢迎潘基文秘书长第十次访华,并积极评价潘基文担任联合国秘书长十年来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所作努力,为加强联合国同中国合作所作贡献。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建立反映世界多极化现实、更加强调以规则制度来协调的国际关系。我们要致力于政治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倡导对话协商,坚持标本兼治,并发挥联合国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0.
声音     
《华东科技》2011,(6):12-12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日前,在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科博会主题报告,其中万钢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重大挑战,必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新秩序重构。  相似文献   

11.
正2021年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键的一年",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双多边活动接连举行。4月22日至23日,美国总统拜登举办其上任后的首次领导人气候峰会,中、日、英、俄、联合国、欧盟等近4 0国及国际组织领导人以视频形式出席会议。会上,各国就进一步扩大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达成重要共识。南非、尼日利亚、  相似文献   

12.
《科技智囊》2010,(11):93-94
10月4日上午,联合国气侯变化国际谈判会议于在天津市举行开幕式,国务委员戴秉国出席并致辞。戴秉国表示,气侯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正>气候变化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环境,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5日深夜,《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如期达成,开启全球气候行动合作新局面。中国对《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的达成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至今,国际气候治理不断发展演变,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征程中,外交战线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本刊特采访了外交部负责气候变化谈判的历任代表,让我们跟随这些亲历者近距离地去观察和了解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4.
要闻点击     
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开幕4月24日上午,"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论坛,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组织以及相关国家的政府代表、科学家和企业代表共600多人出席了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论坛为期两天,除全体大会外,还进行了"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政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重大技术及国际科技合作""资金与市场机制"5个分论坛,以及"碳平衡与绿色奥运"主题会议。  相似文献   

15.
张达  李彬 《世界知识》2022,(3):72-73
气候变化与军备竞赛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两个挑战看上去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是这二者之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军备控制都需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哲学,在研究层面,这两个学科也存在直接的关联.本文以三个问题为例,介绍应对气候变化与军备控制这两个全球治理关键领域之间的关联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在10月18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我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所取得的成绩,指出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很多协力部门参加了这方面的工作,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简称条法司)也一直参与其中。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后简称《公约》)《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在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现今全球中最大、最急迫的环境挑战。我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子,不论是从国际义务的承担还是国内环境的改善上,都理应在法律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做出回应。但我国现行《环境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无能为力,主要表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没有反映到《环境法》立法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还不属于环境法的规范对象、对气候变化应对缺乏执行力。为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应当在环境法中对气候变化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严重影响了物种生存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危机,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2001年,为了让大众进一步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联合国将每年的5月22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相似文献   

19.
《创新科技》2008,(5):5
“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4月25日下午在北京闭幕。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代表围绕“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20.
胡晨 《厦门科技》2024,(1):12-14
碳中和目标不仅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手段,也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拥有深厚的海洋碳汇研究和负排放理论基础,加之广泛的国际合作经验,为实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计划)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ONCE计划不仅直接响应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而且为中国的减排努力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ONCE计划的实施,旨在提升中国在国际碳排放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建立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海洋负排放“生态链”,推动全球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出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全球治理的海洋负排放方案,吸引和积聚全球高端人才,助力厦门建成国际海洋科学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