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人性关乎人的本质及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其他学科的根基所在.对人性的探究自古至今从未间断,形成了诸多流派,但多囿于善恶二元道德评价体系之中.比较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性学说侧重对人性本体的研究,最终发展为独特的“体用不二”人性哲学体系;西方人性学说侧重于相论的研究,而对人性本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跳出传统的人性二元框架的束缚,从“体”、“相”、“用”三界说的角度对人性进行系统考察,乃是研究人性的崭新路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人性哲学体系,亦即人性动态一元论,能有效的弥补东西方人性学说的不足,更合乎人性本身和指引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呈现出优劣.正是有了社会,人性才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要正视人性弱点,善待人性,给予人性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使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粉碎“四人帮”以后,打开了一个个被长期封闭的理论禁区,人性问题获得了重新研讨的机会,这是值得庆幸的事。什么是人性?它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人有没有共同性?这是当前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专门具体地论述过。从当前讨论的情况看,人性是否应当包括自然因素在内,是许多文章争论的焦点。我认为人性问题,就是人的本质问题。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主要指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人的本质属性主要是人的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人有自然性,但自然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和人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性不应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内。在阶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是构成一定的道德观念的客观基础。道德的根源既不在于神的启示或超验的绝对精神,也不在于人性、人的本质,而在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是无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根本方法。但是,近几年来,在伦理学研究中,有的同志提出人性是道德的根源、基础或土壤,人性是评判各种道德的标准等论题,认为只有用人性理论分析道德现象才能解答道德问题之谜。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重复了历史上人性道德观的错误,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中实现的,人的社会性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性为目的。生命表现是一切动物的本质,人的生命表现是有意识有目的极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必定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合乎人性本质要求。人性具有唯我性与合作性,情感性与理智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特征。文艺的生产流程是负载全面人性的某种意象,情感并蕴含宇宙人生要义的生成过程。人性是文艺永远讴歌不完的母题,文艺是人性载体,是对生命个体实现人性现实关爱和终极关爱的艺术召唤。离开人性抒写,文艺便不会长久。人类的文艺史就是人性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裸奔的年代>是墨白"蜕变"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谭渔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奋斗历程,但最后却在人性的挣扎与欲望的蜕变中走向堕落.那种暗红色的悲剧宿命以及人性生存的困境一直贯穿在创作之中,给人一种历史苦难造就的尖锐的刺痛感和人性的荒芜感.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理论家。他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宝库。一人性及人的社会本质问题,历来是人的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对于人性及人的社会本质的不同认识和解释,构成了不同的伦理思想体系。对人性及人的社会本质问题作出科学回答的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性及人的社会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人性  相似文献   

8.
人性观是对人的基本看法和哲学假设,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石。心理学的历史表明,对人性看法的逐渐改变带来了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模式。从各流派所持的人性观的不同可以洞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和转向:从“物化”到“人化”;从主体到存在;从现代到后现代;从一元文化到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9.
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中实现的,人的社会性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性为目的。生命表现是一切动物的本质,人的生命生命表现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极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必定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合乎人性本质要求。人性具有唯我性与合作性,情感性与理智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特征。文艺的生产流程是负载全面人性的某种意象,情感并蕴含宇宙人生要义的生成过程。人性是文艺永远讴歌不完的母题,文艺是人性载体,是对生命个体实现人性现实关爱和终极关爱的艺术召唤。离开人性抒写,文艺便不会长久。人类的文艺史就是人性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技术似乎成了绝对的价值,甚至变成了某些人绝对信仰的偶像.汉斯·昆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技术进步.否则,技术进步在发展人性的同时,也一定会损坏人性.他认为,我们必须放弃对技术统治论的信仰.通过借助世界伦理实现的对技术的"综合",人性的全面实现才会成为可能.真正的宗教是为人性服务的.宗教和人性之间是相互的辩证关系:真正的人性是真正的宗教的前提,即人性是一种对每一种宗教的最低要求;真正的宗教则是对真正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一位哲学人说过:人们谈得最多的东西,往往是人们了解得最少的东西。这在人性问题上便表现得十分突出。虽然自从人类有了明确的意识之后即开始了对人性的揣测、探索,文艺复兴以来更开始了对人性的比较自觉的认识,但直到今天,人性仍然是一个各执一端,众说纷纭的大题目。抽象人性论者认为人性是某种先验的、脱离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而存在的人的普遍的属性;“左”倾教条主义则断言人性就是阶级性,阶级性等于人性。实际上,这两种认识都是对人性的僵化的贫乏的理解。与这种模式化僵化的认识相反,人性是一种极为丰富生动的由多种色调,多种层次有机组成的开放性序列。这种有机序列,大体由以下儿  相似文献   

12.
黄世瑾 《世界博览》2010,(24):37-37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人是不可能被阻隔的,因为人性中有对生命、自由和幸福的天然向往。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人的解放、人性的满足;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坚持和实践党性。人性的主线和党性的主线不是对立的,二者存在契合点。党性主线的发展滞后于人性主线的发展,这是造成目前中国共产党内一系列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人的解放、人性的满足;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坚持和实践党性。人性的主线和党性的主线不是对立的,二者存在契合点。党性主线的发展滞后于人性主线的发展,这是造成目前中国共产党内一系列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一角色,这是一个人性被金钱、情欲扭曲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女性形象,这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曾经有人评论道:"一部《金锁记》就是七巧人性沦落的历史,就是人性的枷锁记。"笔者将从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魯敏是一位敏锐和深刻的作家,具有对世界的整体概括想象能力.<惹尘埃>继续她对现实的敏锐和深刻,为我们揭示出我们身体感知到的一个谎言世界,并且把这个世界背后的政治、历史、文化、制度等因素呈现出来."同情性理解"是作品的叙事风格,这种叙事把人性叙事的深刻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同时也暴露出作家人性叙事的困境.这也是当下作家共存的问题,所以如何突破对底层的"同情性理解"的人性叙事困境,就成为魯敏也是当下作家共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的“存在物”,人的本质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人”,是处于生活世界的个人。而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中人性的种种限制。因此,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深入理解,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奠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范式转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墨白的创作一直贯穿着悲剧宿命以及生存与毁灭的主题,其小说给人一种由历史、苦难而造就的尖锐的刺痛感和人性的荒芜感。从人性的异化、疾病的隐喻、历史的宿命、叙述的意味四个层面阅读墨白及其小说所提供的苦难叙事和历史隐喻对研究墨白小说创造更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子所讲的“性善“之“性“,不仅仅只停留在生物学意义上,而且具有逻辑和道德的深远意义.孟子的“性善论“虽然认为人之生而固有四种善良的心,并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作用,但强调的仍然是主观思想意识对人性的决定作用.所以孟子“性善论“构建了一个自律的伦理学体系,性善的实现是人后天自我修养的完善.孟子从“源头上“说“性“,展示善良的人性原型,主要阐述人的理性、自满性、理想性,检讨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反思当代中国人性之善恶与人性之沉沦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