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限制,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框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以重庆为例,通过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资源、环境、技术等子系统与GDP子系统联系起来,构建了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处理由于城市资源耗尽和环境恶化所限制的经济增长问题,同时设定了基础、资源、环境、技术和经济5个情景,对不同情景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单独改变系统中的子系统不能实现重庆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是重庆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2.
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了经济-教育-科技系统动力学模型,反映了广西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制约关系。对广西经济-教育-科技系统的模拟过程中,低方案发展模式、高方案Ⅰ发展模式、高方案Ⅱ发展模式和中方案发展模式都有其各自的优势,但是其不足之处表现得也较为明显,只有高方案Ⅰ发展模式反映了各子系统的结构是最合理的、协调发展度高,模拟结果为广西制定各项协调发展管理政策,实现全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区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区域复合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并根据4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相互之间协调运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构建出区域的REES系统运行模式,从而设计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区域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弊端日益凸显,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以湖南省为例,利用系统动力学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将可持续发展系统抽象为经济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与资源子系统,分析子系统以及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设定6种发展路径,并进行动态仿真。结果显示,选择调整多变量组合的路径6有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由此,提出建议措施以助力湖南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发展绿色经济是区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绿色经济体系结构是绿色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区域绿色经济体系是由经济子系统、人和社会子系统、自然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三个子系统通过彼此间的友好合作以及与区域外系统间通过文化、物质、能量、信息等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区域绿色经济体系发展模式是通过改变原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轨迹,有效强化经济系统的绿色功能,实现经济社会、人、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传统区域经济体系向绿色经济体系演化和转变,需要构建绿色发展战略、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政策支撑体系.广东要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构建广东绿色经济体系,优化和调整经济发展目标,加快广东经济的创新驱动,培育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水环境动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环境承载力是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影响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复杂多变。以西北地区城市宝鸡市为例,将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分解为水资源、水污染、工业、农业和人口5个子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与向量模法相结合,建立了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多个方案仿真,比较优选出适合宝鸡市发展的最佳方案,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设计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内涵和适合河南省区情特点的指标体系;应用AHP方法确定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应用SPSS的聚类分析,结合MapInfo技术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区域分析,得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运行效果处于较低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但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发展能力表现为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影响关系,选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港口-区域经济系统,分析系统内港口子系统、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之间因果关系,构建系统动力学流图和变量关系体系.通过对某港口与其所在经济间关系的模拟,计算出现阶段该港口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和阻碍的程度.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安全系统的支撑之上,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基于此,建立了包括以人口子系统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人口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框架,并对区域人口安全各系统状态进行因子分析,最后从制度、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人口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技》2020,(5):82-92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是系统性、动态性与复杂性相结合的整体,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模型可直观地剖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并进一步在特定条件约束下结合地区历史实际情况对区域经济进行科学合理预测。本文以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三个子系统为出发点,构建陕西省产业发展复合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陕西省实际特点和发展水平,围绕9个针对陕西省产业发展的指标,并通过赋予变量不同的设定值,运用VENSIM软件对陕西省未来产业发展路径进行定量动态模拟预测,设定5种产业发展方案:维持现状路径、社会优先发展路径、经济优先发展路径、节能环保路径以及综合协调发展路径。通过对不同发展模式比较分析,发现协调发展路径是实现陕西省产业绿色发展的最佳方案。该研究结果旨在强调陕西省发展建设中的全局性,为政府制定绿色、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深圳等8个城市1992-2002年间资源环境状态、资源环境压力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子系统共21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加权求8个城市不同年份生态安全指数值,再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显著水平的3个预测模型,并验证2002年的实证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大连、深圳在不同年份内生态安全指数都较高,基本处于生态安全水平,上海与重庆的城市生态安全指数值最低;三个回归模型显示出非常相似的评价结果,并与PSR模型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表明3个回归模型预测城市生态安全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生态环境评价及其生态功能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察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全域,对其气候特征、环境状况、地质地貌特征、人口、社会状况、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功能特点及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对水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等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对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生境和水环境污染等状况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GIS技术和生态服务功能将玉泉区划分为9个生态功能区,分析了各功能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区域要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牛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沧,建立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鲁苏浙粤四省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状态进行剖析.通过对四省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山东省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城乡基础建设、科教就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层面提出促进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岛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理空间分区。其目的是明确区域生态安全重要地区,分析区域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基础和前提。以青岛市域尺度生态系统为对象,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评价的基础上,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青岛市生态系统叠加影响,形成了青岛市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将青岛分为“三区一线”,24个生态功能亚区,为制定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运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理论,强调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脆弱部分加在建设治理力度,使西部在开发中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滇中城市发展面临资源环境人均拥有不足、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各种压力。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四期美国4~5号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扫描影像(thematic mapper, TM)所获取的多波段。影像,研究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除建设用地外其他用地破碎度逐步增加,形状变得复杂,随着城市的发展,除建设用地景观类型连接度增加,其余用地降低且破碎化程度增加;滇中城市群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表现为降低、空间上表现为东低西高,区县间差异大,生态环境整体趋于恶化趋势,引起生态环境改善的因素是林地、水域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当坡度小于3度时,水文调节废物处理值较大,当坡度大于3度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壤形成与保护值较高,而食物生产与美学景观值较低。林地、水域聚集的地区集聚类型表现为高-高聚类,建设用地聚集的地区集聚类型表现为低-低聚类;滇中城市群内有约59%的区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有32%的地区上升。滇中城市群的发展要侧重改善用地结构和效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在对京津冀地区生态质量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研究区的资源环境现状和自然资本承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征,在计算各区域生态质量分级的基础上,分别对其生态质量的时空特征,初级净生产力,森林植被覆盖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近年来京津冀生态系统质量有明显提升.京津冀区域28%的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有改善,3%左右的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存在下降趋势.201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净初级生产力呈现出较小波动变化趋势.相较于2000-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只有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水生态分区的太子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太子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分区保护,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基于水生态分区的水生态承载力模型,模拟了太子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各水生态分区的水生态承载力各不相同。通过对8种情景下水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分析,认为集产业结构调整、适度经济发展速度、节水及控污于一体的综合方案使各分区水生态承载力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针对各分区面临的不同承载压力,提出相适应的水生态承载力改善措施,为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国家级重点文物-花山岩画.通过对保护区进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用样方调查确定物种及重要值;同时采用区域蒸散模式推算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根据危险系数表达物种的保护价值及优先排序法、综合评分法、景观生态学分析法等评价生态环境.认定该区域生态系统质量优良,生态完整性高.  相似文献   

20.
现代环境伦理学给当前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深刻启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净化洁化美化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环境治理与建设工程,是为了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价值目标,是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包括社区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