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概念论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旨趣和根本观点的明白确立。在本体论层面上,它旨在把终极存在归结为概念,从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所展开的概念和客体的关系的推演来论证概念是存在的本质和唯一全体,是现实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根据和实体性力量。消解主客的二元分裂;在认识论层面上,它旨在从概念由潜在到自为自在的发展的必然性的推演来建构世界的逻辑结构,确立概念和概念的运动所展开的主客体的辩证法为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原则和模式;在价值论层面上,它旨在确立概念的辩证进展所指向的善和自由为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2.
《“认识逻辑学”笔谈》系本刊2009年第1期起新辟的专栏。本期特邀《认识逻辑学——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一书的作者张盛彬教授和浙江省委党校陈宗明教授笔谈。张盛彬教授评析了对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和黑格尔的逻辑思想的误读,讨论了逻辑主义的反认识论的错误,呼唤逻辑学的认识论回归,并现身说法,回顾了构建认识逻辑学的思路历程。作者认为,演绎体系中的公理是认识中长期没有发现反例情况下、心理认同逐渐被强化的经验归纳,归纳是类比的发展,类比、归纳、演绎整合的推理链,是科学发现的逻辑的轴心,西方归纳派和演绎派的长期分歧被推理链整合了,认识论的研究也深入到了微观的逻辑层次。陈宗明教授从“知其一不知其二”命题引出“知其二”破题,主张“知其二”是认知的追求,认识的阶梯,也是认识逻辑成立的理由。人们能“知其二”,但也难“知其二”。认识逻辑是“知其二”的逻辑,应当属于哲学逻辑,属于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3.
孙邦金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67-71
当下中国在追寻文化认同与传统中兴的实践中,蕴含着寻求中国性以完成与普世性文化有所区别的自我界定。其中,古代中国的关联性思维方式,通过后现代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在当下中国得以表达。这表明中国特质的传统思维方式业已可能超越东西对立的讨论框架,开始参与共同迈向面对现实世界与日常生活的建设性的文化复兴与交流运动。 相似文献
4.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原《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逻辑学栏目于2005年开设。当时设想达到的目标是:提到逻辑学论文就会想到《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的逻辑学栏目。 相似文献
5.
叶世祥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3):1-5
在生活之外去寻求一种超然的美还是从生活当中去发掘实在的美,这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与审美现代性的一个分水岭。将审美理想视为人生理想的候补,即把美视为存在于世俗生活之外的更高贵的东西,这种从与生活疏离甚至对立的角度来张扬所谓纯粹美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的固疾。在现代性的视野中如若还不加区别地一味褒扬这种传统士大夫的审美观,并美之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反省的。 相似文献
6.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76-76
在中国逻辑学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刊开设的“逻辑学”重点栏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为适应学术研究的发展,今年伊始,该拦目将拓展为“逻辑学与科学方法论”栏目,重点推介逻辑学以及科学方法论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该栏目是我刊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由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邹崇理研究员任栏目主持人。欢迎学界同仁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7.
8.
9.
张震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4)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文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 ,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 ,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述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文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徙变迁的深层动因。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文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10.
日前,惠得张盛彬教授新著《认识逻辑学——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翻阅之下,很受启发。该著试图将多门学科在逻辑大旗下进行“沟通、贯通、统一”,是作者经20余年的艰苦探索而获得的研究成果。对于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的青年学人来说,这份执著堪称榜样!从内容上看,该著不仅横贯中外,还纵贯古今,因而读来有一种历史感蕴含其间。张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了《论因明、墨辩和西方逻辑推理之贯通》,其研究如刘培育先生所评价:“没有停留在表面, 相似文献
11.
陈小葵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众所周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奉行的基本国策。"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其背后的动因并非如有论者所谓的是出于统治者对商人和商业的偏见或好恶,而是有着历史必然性;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抑商"也并不意味着对商人和商业不加区分地绝对排斥和打击———它针对的对象是"私商",对"官商",统治者不仅不"抑",反而予以保护和扶持。为了保证专制王权能够始终有效地控制商业这一国家的经济命脉,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社会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而且富有弹性的商业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13.
14.
范藻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1):39-42
教学活动是文学研究和承传的独特方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已近八十年的历史,我们站在21世纪的今天总结这门课程的教学历史时,它应该纳入文艺学的范畴而非历史学.从而更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思路。即在学科名称上沿用“中国新文学”的最初称谓,在学科含义上紧“现代性”的核心概念;在文学性质上突出“审美性的根本要旨”;在文学分类上摒弃传统的按体裁的“四法”,而将这一百年的文学分为“使命文学”、“情趣文学”和“新锐文学”;在教学上以历史走向为背景、以关思潮为依托、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和以读者接受为重点。 相似文献
15.
数字逻辑电路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6):656-658
全加器是算术逻辑运算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深入探索、正确理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全加器的逻辑表达演变,采用不同器件,用多种方法设计出一位全加器,使实验者或产品开发者等在使用全加器时,根据具体条件,选择不同方法完成其功能,以达到对数字逻辑电路设计方法较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王德威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2)
江文也的音乐、诗歌和乐论应当被视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抒情话语的一部分.他构想现代音乐与诗歌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一个更为宽广的课题.即抒情想象与现代性的关联.一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典范不外革命与启蒙,而抒情话语要么被贬为与时代的历史意识无关,要么被看作现实主义律令以外的小道.这是一种误解.无论作为一种文类特征,一种美学观照,一种生活风格,甚至一种政治立场,抒情都应当被看作是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建构另类现代视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师范教育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之一是教师素质的要求。目前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与现代教师素质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表现在爱岗敬业精神、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学历达标率、身心健康等方面。对此,本文拟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张先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00-104
中国古人已有相当丰富的词法观念.对词类问题如词的虚与实、词类的划分,词的语法功能如实词的活用、及物与不及物及虚词的表连接、语气等作用均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技术史研究的新视野——评白馥兰著《明代技术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评述白馥兰所著《明代技术与社会》。该书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技术史,展示了技术史研究的新视野。技术既是生产的物质手段,又是维系社会价值体系和秩序的知识网络。该书考察了技术在明代社会的转变中发挥的作用,揭示了明代在技术领域有多方面的创新,不是停滞不前的时代。该书采用“技术群”的概念,重点探讨农业、纺织和民用住宅建筑三方面的技术,认为是维系明代社会物质文化秩序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但近代科技革命未能在中国发生。省察历史的症结须从文化自身的特点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入手。中国古代科技具有直观经验性、实用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由此折射出的早熟与先天不足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滞后。“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人封闭保守、自我满足的文化心理,政治伦理型文化等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