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志洁 《科技潮》2001,(8):47-47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一项人才选拔、培养工程,旨在为北京市选拔、培养一批能担负跨世纪重任的高质量青年科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自1993年实施到现在8年的时间里,已在北京市全市选拔培养了200多位科技骨干,其中的许多人现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或走上领导岗位。入选到这项计划得到培养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都认为从这项计划中获益良多,把这项计划看作是又一所学校,他们把北京市科委领导戏称作“校长。”本栏目将陆续向读者介绍这批走在同龄人前面的佼佼者们的经历、体验,以及他(她)们和一般人一样都会有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1998,(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势头很猛,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和教育领域均面临人才断层的严峻形势。因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的计划。国家和北京市对培养跨世纪的科技骨干人才也作出了矗瞻远瞩的部署和规划。1993年由北京市科委制定并主持实施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正式启动。"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从北京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所确定的人才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的实施为北京市属高校青年科技骨干的培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也  相似文献   

3.
张乃军 《科技潮》2003,(2):49-49
张晓东1964年出生,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农业生物技术中心研究室主任。他长期从事植物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与北京市重大研究课题十多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1995年张晓东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人才工程“科技新星”计划,2000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工程。他主持的国家科技部转基因专项课题,“改良面包烘烤品质转基因小麦的培育”于2002年11月29日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的验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乃军 《科技潮》2004,(2):29-29
杜晓娟 北京大学医学部肿瘤中心副研究员 生物学博士,从事新肿瘤相关基因1A6基因功能的研究,199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现承担国家863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杜晓娟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她坦言要特别感谢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988年,杜晓娟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生化免疫研究室工作,开展了病毒性心肌炎的试验研究。1992年,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及实验研究》课题的主要完成人,她分别荣获了1992年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非常想在儿研所做些贡献”,杜晓鹃回忆说:“我…  相似文献   

5.
张乃军 《科技潮》2003,(1):49-49
聂实践博士北京百林康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北京市真菌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应用微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化工领域的研究。199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现任北京市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轻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产业协会专家委员。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研究开发了许多生物技术产品,申报专利多项。  相似文献   

6.
周一杨 《科技潮》2006,(10):41-41
郭景伦硕士,副研究员。主持和参加了“玉米亲子鉴定技术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超级玉米制种技术研究”、“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其种子产业化”、“玉米新品种标准DNA指纹库建立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2001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先后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两项,2005年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  相似文献   

7.
赵茂林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草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他1994年9月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一直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目前,赵茂林主持的课题是“草种组织培养体系构建与转基因技术研究”和“草种优异基因的分离克隆”。他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等国家级课题8项,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相似文献   

8.
孟涛,199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培养计划”距今已近十年了。当他得知我是为“科技新星”栏目对他进行采访时,他毫不犹豫地安排了时间。在他那间阳光充足的办公室里,我们开始了愉快的交谈。孟涛作为第一批入选的新星,他对这个项目有着特殊的感情。“记得入选时在科委答辩”他回忆道:“科委有关领  相似文献   

9.
赵福宽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996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杜晓娟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她坦言要特别感谢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  相似文献   

11.
省外资讯     
北京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近日,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申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面向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选拔,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促其脱颖而出,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科技后备人才。自1993年实施以来,新星计划共选拔培养了十八批1475人,一大批入选人员在各自学术领域和单位崭露头角,很多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甚至入选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12.
省外资讯     
《今日科技》2011,(10):16-17
北京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近日,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启动申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面向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选拔,通过资助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促其脱颖而出,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科技后备人才。自1993年实施以来,新星计划共选拔培养了十八批1475人,一大批入选人员在各自学术领域和单位崭露头角,很多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甚至入选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13.
谈到科技新星项目,张开春讲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谢.1997年,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张开春来到北京市农科院林果所工作,199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开展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张开春认为,新星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整个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开春的科研事业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技术鉴别品种、以及果树的转基因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次第展开.……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自1993年实施以来,已遴选了28批共计2663名相关人才,是北京市实施时间最长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文章通过对28年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与评审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概述了新星计划的发展历程、科技人才评价的发展脉络与重点要素,并为青年科技人才及科技机构提高申报人才计划成功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一杨 《科技潮》2004,(8):36-36
许勇 北京蔬菜学会秘书长、蔬菜中心育种部首席专家,博士。199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曾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新星计划、“十五”北京市重点课题、农业部948项目等10多项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作为国内相关学术会议的主题报告,其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瞩目。  相似文献   

16.
邓爱华 《科技潮》2002,(4):30-31
在入选的北京市科技新星中有一对恩爱的年轻夫妻,这一发现对我来说颇为偶然。原本我是去采访北京妇产医院的阮祥燕大夫,在与阮大夫结束聊天的时候,谦虚的她笑着说,自己的爱人谷俊朝在北京友谊医院工作,也是同一批入选的科技新星。他们既是老乡,还是中学,大学、研究生同学。又一同考上博士、博土后,毕业后,他们俩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们是如何处理好事业和家庭这一对矛盾的呢?在他们成功的背后,一定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探寻他们的成功之路,一定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虞国跃博士,研究员,专门研究瓢虫等鞘翅目昆虫分类及其利用。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所长,北京昆虫学会副理事长。199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 997年入选“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实施至今,已有11年了。通过培养一批高层次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10多年来,他们先后承接了上千项科研项目,承担项目、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大为提高,他们所承担的部分科研项目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得到了社会承认。部分入选人员还获得了“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奖励。据不完全统计,入选人员中26人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1人次获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取得115项专利。他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2500多篇论文中,有三分之一被SCI、EI收录。科技新星计划的成功依托的是什么呢?为此,记者走访了有关方面的同志。  相似文献   

19.
韩杰  曾立坚 《科技潮》2004,(1):24-26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实施至今,已有10年。10年树人,一大批科技新星计划入选人员茁壮成长,脱颖而出,在若干研究领域做出了有特色、有创新的工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可以说科技新星计划群星璀璨、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20.
陈刚 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北京市无机晶体材料实验室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首批入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