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西方力学在华的传播是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关键。《奇器图说》是中西力学知识会通的里程碑式作品,对于研究明清西方科学知识在华的传播极具代表性。在比较明末中西力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明清西方力学知识在华传播的不同路径;以明清学者对《奇器图说》的认知为例研究受众群体对西方力学的认知特点,并分析明清受众特质对其影响,揭示出明清西方力学知识在华传播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出力学知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动力与阻碍,及传播模式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19世纪40年代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沿海城市,直至60年代才进入北方,而在此之前山西人杨昉已开始了摄影实践,其所使用的摄影方法详细记录于手稿《朗山杂记》中。通过对其摄影技法的分析和比较,发现杨昉是较早学习并改良西法摄影技术的人士之一,代表了中国早期摄影技术发展的水平,促进了摄影技术的理论化与规范化及摄影化学知识的传播。探究杨昉及其摄影活动对厘清摄影术及西方光化学知识在晚清的传播过程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中国农村发展的转型期,农村科技传播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型,科技传播主体已经走向了多元化。其中,"农资店"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补充作用,反映了中国农村科技传播模式发展的新趋向,但目前并没有引起科技传播界的重视。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某旗L镇的"农资店"为个案,通过分析其科技传播功能,讨论转型期中国农村科技传播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科学商店作为植根于社区的研究组织,旨在解答当地居民和非政府组织的科学疑问,培养他们关于社会需求的意识。本文从科学传播的意义上来看,以上海科学商店运作的实践为背景,分析公众参与对科学商店的价值、内涵以及运行机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环境”一词本身并非外来词汇,但作为一个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联的重要概念则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之后,由日语译介而来的。在这一概念的内涵变迁下,西方主客二分的环境观进一步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导致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中国传统环境观的积极方面。直到当代,中国传统环境观才逐渐受到重视,在反思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鉴于科学家之于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却能力不足的现状,各国都在探索相关的应对措施,其中针对科学家的科学传播能力培训是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ESConet培训包含了异常广泛的12个方面内容,且理念先进,其着重突出了对科学与社会的广泛议题进行反思以培训科学家更加真诚和积极的参与科学传播的能力。此培训模式对我国科学家科学传播能力提升实践的开展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麻风名词有3000余年历史,有厲、疠、癘、癞、冥病、恶疾、癘风、大风、天刑、麻风等,978年(宋朝)最早使用"麻风"。箕子、豫让作伪麻风,周夷王、楚鄂王、冉耕、曹时、王粲、拓跋焘、周兴嗣、崔谌、仲年德如、卢照邻、刘攽、祖可为麻风名人患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物理”一词的由来与词义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认为,就目前所知,中国古代“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物理”在中国的广泛运用情况表明,其基本含义是泛指事理、道理、情理;通常是指万物之理,或称“大物理”,有时寓有自然规律之义。这种含义与西方古代“物理”一词的含义基本相同。该文还认为,日文“物理学”一词的翻译受到中国古代“物理”一词的深刻影响,且由西文PHYSICA或PHYSICS一词译成中文“物理学”的时间可能早于译成日文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传播中由于科学家话语的缺失和科学家的缺席而导致科学传播发生延迟性、误导性和可信度的降低.文章结合"蕉癌"事件,对科学家在科学传播中缺席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继而提出构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若干可行性思路,以适应当代科学传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纵观晕瀹法名词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未命名阶段,被称为“某某国之法”“测高之法”等;多个名词共用阶段,被称为“疏密界限法”“影线”“倾斜粗细法”;定名阶段,被称为“晕渝法”,然后沿用下来。而晕渝法最恰当的英文翻译可以用hachuring来表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论语》里“君子”“小人”的含义,探讨其英译策略的选择,提出采用音译加注解的方法,不仅利于规范和统一,也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接受,能最大限度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
13.
自宋以后,"格物穷理"成为儒学核心概念之一。此后虽有诸多儒者从各个角度予以阐发,但始终未出"格物(人事+自然)-穷理(物理+事理)-知天理"的框架。至晚明徐光启时,他通过对传统格物穷理观和西学格物穷理观的两相比较、各有所取的基础上,对格物范围及优先程度进行了重新确定、对格物方法予以扩充与精致化、对穷理目的进行了转变,最终建立起一个"格物(客观自然)-穷理(物理)-求其故"的新型格物观,实现了对传统儒学"格物穷理"概念的突破,推动了传统儒学的近代化转型。从这一点来看徐光启在中国儒学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自近现代以科技和经济为主导的西方物质文明日渐陷入困境以来,中西方学者便一直在共同经营着一个十分美好的理念,那就是儒学救世。然而随着人类危机的日益加剧,西方学者并没有坐等东方贤哲以儒家思想去拯救他们,而是对救世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他们的丰硕成果相比,传统的儒学救世论已颇显落后。这一现象警示我们,国学研究一定要现代化,要与西方先进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否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便很有可能沦为教授们的纸上谈兵,而不可能对现代人类社会作出多少实质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概念体系和概念体系构建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术语(集)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文章探讨与概念体系、概念体系构建相关的三个基础性问题,即从术语、概念与定义的相互关系入手,明确三者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分析概念体系构建的含义及其作用,并以术语“词汇学”“词汇意义”为例,对这两个术语进行概念图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术语能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程度,术语的跨语域使用自有其科学、社会、功能、认知等方面的原因.“期望值”作为概率论和统计学术语,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映射到其他领域,使用频率大幅提高,语义扩大功能增多,从专门术语领域进入普通词汇,并成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80年代由"竹子开花"现象引发的"抢救大熊猫"活动进行基于科学传播视角的研究,关注在"竹子开花"事件中,科学传播的背景、机制和过程,呈现生态相关知识被社会建构的情况。大熊猫作为中国最为民众所认知的濒危物种,具有科学、政治和文化意涵。保护大熊猫成为一个值得分析的野生动物保护案例。虽然许多民众早已知道竹子是大熊猫的主食,但是,竹子开花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现象,被认知的过程却复杂得多。本文通过对这场由自然现象过渡到社会活动、从"竹子开花"到"抢救大熊猫"的野生动物保护案例进行分析,试图呈现事件之中由媒体建构和主导的科学传播面貌,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之间多重且复杂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带来的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南日鲍鱼养殖的案例分析,阐述了农村科技创新的发展过程,强调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是建立在特定资源分析的基础上,以寻找适合于环境资源的技术,同时在金融、市场策略行为、流通和企业制度完善等方面寻找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名翻译属于术语翻译的范畴,术语翻译需遵循透明性、一致性及准确性原则。然而,目前中国大陆很多高校校名英文翻译普遍存在不规范、不一致、不准确等问题。因此,如何对高校校名翻译进行规范与统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访问各大本科层次院校官网,共得到1225所高校的中文校名及其英文译名(部分校名无英文翻译),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得出目前中国高校英文校名命名的规律及其翻译规律,并以“理工”与“师范”两类院校为例,尝试给出恰切译文。  相似文献   

20.
"知识三角"生态系统观强调教育、研发和创新三大知识领域协同发展的基础逻辑。基于"知识三角"模型,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构建了一系列有效激发知识协同创新的创业生态系统,荷兰的Brainport、MRA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结构化案例,分析了荷兰国家创业系统以及两个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知识三角构成、治理结构以及知识网络特征,阐明了系统核心要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并针对性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以期充分发挥"知识三角"的"正外部性",对我国探索性构建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