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武汉中学进行的一项关于学生是否"听话"的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但超过七成孩子认为自己"听话",家长和孩子在亲子沟通的有效性上出现了较大偏差.学生们普遍"吐槽"的是,家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到他们身上,却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学生们呼吁:"请给我们试错权!" 学生与家长在认知、沟通上的矛盾和差异普遍存在,今年因疫情防控的特殊原因而导致学生长时间居家学习,更让这种亲子冲突愈加凸显.向父母喊话索要"试错权",其实质就是要彰显其属有思想和能自主的独立个体,应当得到家长的尊重、认可与理解.这反映出孩子们要求"独立"的心声,也折射出家教中的短板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自由优生学是优生学在新生物技术时代的复兴,它主张个人生育权利和自主选择,甚至要求"制造"完美的下一代.哈贝马斯批判自由优生学,认为它模糊了治疗与增强、自然与人造之间的界限,造成了人的自我理解困境.这种对自由优生学批判的新意在于,它不是将人性理解为一个本质主义的概念,而是将之作为人的类伦理的自我理解和道德平等身份的人类学...  相似文献   

3.
自主性问题是道德哲学和伦理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传统的自主理论研究往往采取一种先验的研究视角,因围绕心理诚实性展开而表现出内在主义倾向,实际上把个体自主性问题归结为人的心理层面的问题。从个体所处的社会事实来考察个体自主性,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主义进路,它主张根据人类的自然倾向、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考察研究对象,而不是仅仅依靠神秘的先验直觉或既定的逻辑结构。这种具有外在主义倾向的视角主张,根据人类的自然状态(人的生理条件等)以及社会化状况(自主性实现的外部条件)来理解个体自主性,并且它实现的关键在于一个双向的控制:对内满足(1)个体具备各种相关能力;对外满足(2)确保各种能力的行使。通过考察人作为自然状态存在的自主性的实现,总结出基于自我反思的认知能力、理性、过程独立这三个实现自主的基本要素;通过分析可能会对这三者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提出确保个体自主实现的社会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4.
雅克·埃吕尔与托马斯·休斯都将技术看作一个系统,但由于"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研究范式的"分立",两人的技术系统观尽管存在着相似性与互补性,在研究起点和研究进路上却各具特色。可以将休斯"技术系统方法"的历史分析框架视为埃吕尔自主论的技术系统观的一种反动,只是休斯矫枉过正,从理论的一极走向了另一极。正是以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为中介,技术哲学在寻求经验基础的过程中,向跳脱经典技术哲学决定论的渊薮迈出了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5.
功利主义与"平等"之间的传统联系主要是平等待人,即在计算整体效用时,每一个体只被视为一个单位而得到考虑。如今分配正义问题的研究扩展了传统平等待人理念的内涵,使其逐渐包含一种平等份额要求。因此,功利主义的分配方式被批评为没有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在结果上的平等分配。在本文中,笔者打算放弃功利主义传统上所强调的"(整体)效用"概念,转而从"边际效用"概念入手建立功利主义与"平等"之间两种新的联系:首先,所有人的边际效用相等是整体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这说明功利主义的分配方式平等对待了每个人对物品的珍视态度;其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无知之幕"结合后可借助理性选择理论为传统功利主义提供一种平等份额主张。  相似文献   

6.
经济责任:个人理性与家族理性的不同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2):67-70,109
东西方社会传统责任观念的不同,导致这两种社会中的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西方社会的责任观念是基于个人理性的“权利责任”观。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由于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责任观念则是“义务责任”观。本文对这两种责任观念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指出家族企业中人们所遵循的家族理性的责任观念是兼容“权利责任”与“义务责任”的责任观。  相似文献   

7.
社会突现论是基于系统论与心灵哲学等学科而发展起来的关于社会本质与社会现象解释的方法的一种新型整体主义理论。社会突现论认为,社会一方面由个体聚集突现而成,前者具有后者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另一方面,社会与个体属于不同的层次,前者不能化归为后者。社会突现论视域中的社会因果研究是以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为背景,对于社会层次是否具有因果效力的研究。社会突现论所关注的社会因果问题是某个社会事件是否能够作为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另一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产生影响。社会突现论认为,某个社会事件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影响其他的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社会因果既与个体密切相关又不可化归为个体的属性。  相似文献   

8.
生成认知科学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成认知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具身心智的统一的两重性.它提倡这样一种科学文化:认知科学既把我们的身体视为生物物理结构,同时又视为由某个个体经历的经验结构,具身心智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现象学的.具身心智的这种两重性构成了一个认识论的循环.生成认知科学正是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循环发展起来的.瓦雷拉等人发展的生成思想特别强调了它与现象学和东方哲学传统(特别是佛教)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汇集了我国"十五"期间所取得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各技术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在各行业领域取得的重大技术创新与突破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成果,以及科技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为导向,在人口健康、公共安全、资源与环境等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隐私概念,不同学科各以较为实用的方式加以定义,总体性概念的寻求颇为困难,但可还原为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中的实践,以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若干核心特征来概念化隐私;隐私价值,关乎个体尊严和民主制度,既有怀疑亦有辩护,更有多元价值的纷争,而价值取向相异却并不消解隐私的重要性;隐私保护,在现代技术生存境遇之中,面临两种"文化"的冲突,如何保护取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效融合方案,意义在于帮助个体与社会善待隐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翻译单位是翻译学科中的基础问题。不同学者从语篇、语段、小句和词等层次均有深入论述。而术语的翻译单位,尤其是中医术语的翻译单位较少有人分析。与一般科技术语不同,中医术语具有模糊性、歧义性和笼统性的特点。大多数译者在中医术语翻译研究实践中常将整个自然术语词语默认为翻译单位。魏迺杰将单字作为中医术语翻译的基本单位,杨明山则主张在单字的组合规律上探讨中医术语翻译问题。在梳理相关概念和分析中医术语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现状和术语实例分析,文章提出中医术语翻译应以基于语义的最小搭配结构为翻译单位,并建议未来开展中医术语翻译单位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复杂系统的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系统虽是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但关于它的界定却众说纷纭,充满了模糊性、含混性、矛盾性和语言迷雾,没有统一的和普适的"复杂系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大家共同接受的度量复杂和简单的标尺,不同的度量标尺将产生不同的"复杂系统".科学哲学应该清除科学语言中的迷雾.  相似文献   

13.
Existing statistical models for network data that are easy to estimate and fit ar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dyad independence or conditional dyad independence if the individuals are categorized into subgroups. We discuss how such models might be overparameterized and argue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subgrouping methods to find appropriate models. We propose clustering of dyad distributions as such a method and illustrate it by analyzing how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ffect friendship data for school children.Work for this report was initiated while Frank and Komaska visited th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Partial support was provided by the Swedish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14.
不同观点的存在、合作者之间的交流是创新的两个重要条件,也是目前我国实验室管理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具体到实验室行为,就是实验室团队协作与科学家独立探索之间的关系。实验室的合作包括科学家间、科学家与管理者间以及管理者间的合作。如何将科学家个人的兴趣需求与实验室总体目标有效地结合是实验室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实验室定位角度分析了合作研究的必要性,论述了科学家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共同感兴趣的目标”、“平等”、“自由”和“策略”是科学家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的主要关联要素。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了避免单一合作模式,树立对实验室的信任意识,避免对具体工作过多行政干预,做好实验室管理的宏观设计、稳定管理程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无欲说是老子欲望论的主旨。其实质是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性法则提出对反自然地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的行为有所不欲的哲学主张。整理和开掘这一思想遗产的当代意义在于能为现代人在自然观上、社会道德观上和个人生活观方面提供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6.
王琪 《科技术语研究》2011,(3):51-53,59
名词审定工作具有规范性、研究性、协调性、长期性等特点。收词、定名和定义及英译等工作都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名词审定工作既要从科技,也要从语言的角度进行研究;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之间,名词审定工作者与专家学者之间,各学科之间,人名、地名及语言文字等,都需要进行协调;名词审定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正快速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人工智能消费场景中。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然而,貌似客观中立的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带来预想的性别平等,反而造成女性性别歧视现象丛生,招致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抗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人类社会的镜像,虚拟世界出现问题,病根在人类世界。因此,构建机器伦理,加强行业自律,推进人工智能立法,增强女性在人工智能行业中的话语权,让男女平等观念深入到虚拟世界与机器世界,方是根治人工智能消费场景中女性性别歧视的善治之道。  相似文献   

18.
Analysis of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using canonical variates assumes equality of population covariance matrices. Sometimes these matrices are sufficiently different for the null hypothesis of equality to be rejected, but there exist some common features which should be exploited in any analysis. The common principal component model is often suitable in such circumstances, and this model is shown to be appropriate in a practical example. Two methods for between-group analysis are proposed when this model replaces the equal dispersion matrix assumption. One method is by extension of the two-stage approach to 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 using sequen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es as described by Campbell and Atchley (1981). The second method is by definition of a distance function between populations satisfying the common principal component model, followed by metric scaling of the resulting between-populations distance matrix. The two methods a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ordinary 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 on the previously introduced data set.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