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苏州河铜锈环棱螺生物标志物初步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在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调研中发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污染程度呈较强的相关性,污染严重的下游主要以寡毛类为主,而在污染相对较轻的上游,软体动物占了相当的比例,因而研究上游的优势种-铜锈环棱螺在下游的生长状况及其生物标志物动态,可以了解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生态恢复进程,并对今后苏州河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作用.在本研究中选用GS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作为铜锈环棱螺解毒功能的标志物,检测生物体在污染条件下自身防御能力;选用ACP(酸性磷酸酶)作为溶酶体的标志物,反应细胞水解程度.  相似文献   

2.
水文脉冲影响着湖泊水生态系统,人工调水工程引起的水文脉冲使这种影响更加复杂. 本研究分别调研了南四湖在非调水期和调水期内的浮游植物和大型底栖动物以及相应的水质和底泥中的重金属,分析了调水引起的水文脉冲影响下浮游植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在一个脉冲周期内,调水期的浮游植物总密度减小,群落中蓝藻门占比下降,而绿藻门和硅藻门占比增加,优势种更替剧烈,这些变化更多的是由脉冲式调水引起的水质改变和季节变化引起的温度差异共同导致的. 南四湖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类和水生寡毛类,且由软体动物主导. 一个脉冲周期内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稳定,优势种更替较弱,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小. 对比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之前的结果,南四湖中浮游植物群落年内变化更明显,且物种多样性整体下降.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随着水质的优化和底泥中重金属分布的改变,逐渐由小体型的水生昆虫主导变为由大体型的软体动物主导. 这些结果表明调水引起的水文脉冲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均有明显体现,对大型底栖动物更多的体现在长期累积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对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对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13种.密度优势种为环节动物门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以及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生物量优势种为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以及河蚬.淀峰断面的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都高于松浦大桥.季节变化方面,三种指数的最高值都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则分别出现在夏季、冬季和春季.生物多样性除了受种的数量及其个体密度影响外,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水温、水质、底栖环境和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4.
2010年5-10月,对温榆河流域8个位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调查,并分析自5月份罗马湖水质改善示范工程运行后温榆河流域水质状况.结果表明,温榆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由水栖寡毛类、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组成.示范工程运行后,罗马东湖底栖动物种类逐渐增多,以耐污值(TV,Tolerance value)相对较低的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5.
拒马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拒马河(北京段)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调查分析,并且就其水质现状及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对污染的指示意义加以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拒马河底栖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物种多样性高,水质生物指标综合评价拒马河水体只受到轻度和中度污染,水质等级为二级.还讨论了底栖动物环境指示种的生态特性.研究表明,水丝蚓(寡毛类)、摇蚊(类)幼虫的数量与污染程度大体呈正相关,软体动物的物种数量与河流污染程度呈负相关.此外,通过对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在不同站点分布的差异分析,表明河流水体污染可导致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降低.从底栖动物指示种的变化,可预测水质变化的趋势以及季节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钦州湾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10月在钦州湾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采用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情况。结果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8种,其中多毛类35种,甲壳动物7种,软体动物10种,棘皮动物2种,其它类群动物4种。底栖动物的群落优势种为蛇杂毛虫(Poecilochaetus serpens)和色斑刺沙蚕(Neanthes maculata),二者累计贡献率达到55.15%。底栖动物的栖息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密度以及3个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均形成以S6站为高值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分布趋势。钦州湾底栖动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局部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轻微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7.
苏南水网部分航道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苏南水网部分航道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底栖动物23种,其中水生寡毛类6种,蛭类1种,软体动物14种,水生昆虫2种。  相似文献   

8.
漓江水系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多样性现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08年2~3月调查漓江水系31个样点的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共鉴定出底栖动物82科136属169种.其中昆虫纲9目143种,占所有底栖动物种类的84.61%;个体数46 959头,占所有底栖动物数量的94.86%.甲壳纲、软体动物类、寡毛类等底栖动物个体数占底栖动物总量的5.14%.漓江支流底栖动物平均分类单元数(47)是干流的3倍(15),对水质敏感的EPT平均分类单元数,支流(25)是干流的8倍(3).漓江干流底栖动物以耐污种为主,而支流则以敏感种类为主.漓江干流和支流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差异可能与干流受污染较重有关.  相似文献   

9.
环境扰动对钦州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斌源  邓朝亮  罗砚 《广西科学》2004,11(2):143-147
为了了解钦州港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于2001年春夏两季在钦州港码头区两侧的无名岛和旧营盘,及距离稍远的鸡墩头和鹿耳环的潮间带滩涂,对大型底栖动物状况进行调查。共设置4条断面,每个断面设2~3个站位,用样方方法定量采集动物样品。应用种类相似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差异及生态质量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滩涂潮间带上发现有大型底栖动物70种,包括软体动物贝类38种,甲壳类18种,多毛类5种,鱼类4种,及其他类群的动物5种。生境的相似导致在钦州港码头区两侧的2个断面潮间带动物群落间的相似性最大。在种群水平上,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为丰度和生物量上的主要优势种。在类群水平上,贝类为主要的优势类群。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发现码头区两侧的2个断面潮间带动物群落受到扰动,显然是由于环境经常变动导致的。同时,从4个断面的潮间带动物物种数及3个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域进行底栖动物种类区系组成、现存量(密度、生物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两次调查共采集到35种底栖动物,其中水生昆虫19种,水生寡毛类7种,软体动物6种,水生线虫、线形虫和介形虫各1种.结合相似水体研究结果比较并辅以生物指数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水质可初步划定为中-富营养型.同时提出了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和改善水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苏州河底泥及河水生物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发光细菌、鱼类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亚急性毒性试验检测了苏州河底泥及河水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苏州河各河段底泥和河水对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 (Vibrio qinghaiensis Q67)呈现出程度不等的急性毒性,其中市区河段毒性高于市郊河段,夏季毒性高于冬季,底泥毒性高于河水;野外现场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苏州河市区河段(长寿路桥和浙江路桥河段)水体对卿鱼具有较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北新径河段底泥浸出液存在一定的急性毒性;大鼠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北新径河段底泥浸出液和河水可能对动物存在肝毒性.上述结果提示,目前苏州河尤其是市区河段水体总体上不利于生物生存。  相似文献   

12.
苏州河底泥疏浚对围隔中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底泥疏浚的围隔试验,对疏浚前后水质状况、浮游生物、微生物数量以及水体对生物的毒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疏浚使水质有所改善,水体中重金属浓度基本处于稳定;对微生物的数量没有太大的不良影响,且可以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疏浚后水体的生物毒性降低,表现在疏浚后河水对发光细菌的毒性降低,试验动物死亡率下降,肝体比下降,精子异常发生率下降.因此,苏州河合理的底泥疏浚有利于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利用着生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监测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苏州河8个断面着生生物在不同季节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群落结构与水质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着生生物种类数以夏季最多,优势种密度以夏、秋季最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水质指标的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中氮、磷含量分别与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藻类密度和总生物量四项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CODcr、BOD5与四项生物指标均无相关性.各断面污染程度为上游赵屯、黄渡断面污染最轻,武宁路桥、北新泾断面污染最重,反映在群落结构上是上游以自养性藻类为主,中、下游以异养性动物为主.以上结果表明着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能反映水环境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苏州河支流—桃浦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州河的综合整治是上海市重大标志性污染治理工程。本文通过对苏州河主要支流-桃浦河水文水质及污染来源的调查研究,从削减污染。纳管截流,疏浚底泥,清岸绿化及加强性的环境管理等角度,提出了恢复桃浦河环境功能的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5.
0IntroductionAs an i mportant symbol and contents ofecosystem regression and reconstruction,plant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play a very i mpor-tant role[1].Human projects including the Qing-Zang road,Qing-Zang railway and degeneratingtundra affect the weak grassland ecosystem greatlyat high altitude[2],which influenced the ecologicalprocess not only to this district by changing the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grassland ecosystem[3,4];eventoit’s adjacent region’s[5,6].So,it is helpfulto accele…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围垦对潮间带潮沟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在崇明东滩选取3条围垦潮沟共9个站点进行两年4个季节的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现存量及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特征参数在围垦前后的变化.结果显示,围垦后潮沟浮游动物种类数明显减少,主要是桡足类物种的减少;围垦前以桡足类为主要优势种,围垦后则以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为主要优势种;围垦后较围垦前丰度明显降低,生物量则相反;且季节变化趋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围垦工程阻断了潮沟与潮沟外长江口水域物质、能量的交流,导致围垦潮沟内水体的盐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对该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建议围垦时在坝下修建通水管道等以沟通内外水系,另在被围区域可利用原有潮沟投放水产养殖动物,这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别是为崇明东滩水鸟提供不同的栖息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Pfisterer AB  Schmid B 《Nature》2002,416(6876):84-86
There is concern that species loss may adversely affect ecosystem functioning and stability. But although there is evidence that biodiversity loss can lead to reductions in biomass production, there is no direct evidence that biodiversity loss affects ecosystem resistance (ability to withstand perturbation) or resilience (recovery from perturbation). Yet theor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indirect experimental evidence strongly suggest that diversity and stability are related. Here we report results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factorially crossed perturbation and diversity manipulations. We simulated drought perturbation on constructed grassland ecosystems containing 1, 2, 4, 8 or 32 plant species. Under unperturbed conditions, the species-poor systems achieved lower biomass production than the species-rich systems. However, the species-poor systems were more resistant to perturbation than the species-rich systems. The species-poor systems also showed a larger initial resilience following perturbation, although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was fully restored after 1year.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biodiversity increases biomass production, but they also point to the fact that such diversity--production associations may lead to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divers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ecosystem functioning.  相似文献   

18.
对贵州姜家洞不同光带内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进行了观察和采集,共获标本233号,经鉴定分类共计27种,隶属3门6纲10目18科。研究了不同光带内洞穴动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姜家洞有光带中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从有光带到黑暗带呈逐渐上升趋势;有光带和黑暗带群落间的相似性指数最低,为0.362 8,而黑暗带和弱光带群落间的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963 1。并且对群落多样性与各项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姜家洞不同光带中各项环境因子的差异决定了群落结构的不同,洞穴中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也必然会引起其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