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分泌理论是在研究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过程中提出来的。所谓自分泌,是指肿瘤细胞能产生维持自身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因子,同时又具备相应的功能性受体,前者被分泌出来后,与后者结合,形成自分泌环路。如此循环往复,促进肿瘤细胞不断增殖生长。这种自我刺激作用较圆满地解释了肿瘤细胞恶性生长的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相似文献
2.
地球内部生成3H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土耳其Van湖和Nemrut湖的氚和氦同位素含量垂直分布进行了新的研究, 实验数据取自Kipfer等人的工作. 当时测量Van湖和Nemrut湖的3He, 4He和3H主要目的是研究Van湖水的长期的垂直方向混合和深层水的更新. Van湖和Nemrut湖都是火山湖, Nemrut湖处于Van湖西部边界附近. 从Van湖和Nemrut湖底部输入湖中的3He和4He都是来自于地幔. 我们从Nemrut湖和Van湖的3H数据发现, Nemrut湖的3H垂直分布呈现“反常”, 湖底部的3H含量比表面的高约10%, 高出部分(约(3.7±1.2) TU)是从湖底部输入的. 对这部分剩余3H的来源进行了研究, 排除了它的常规来源, 例如早期核爆沉积物和已知的核反应. 基于剩余3H与3He和热流相关性, 推论出剩余3H与3He同是来源于地幔源, 可能来自地球深处富集水(氢)的高温和高压环境下产生的核聚变. 此外, 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了研究, 并发现德国火山口形成的Laacher湖底部存在来自地幔源的3He和3H. 探测地球内部的氚是研究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的关键证据. 我们提供的地球内部生成氚的结果是正面的, 这将有助于促进对“天然核聚变”物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前文(C. M. J., 97(1984),10:717—724)我们首次报道了用人肝膜特异性脂蛋白(Human liver specific lipoprotein)与弗氏完全佐剂长时期免疫豚鼠后,观察到体内肝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的过程。用同一种动物模型,我们又观察了汇管区小胆管的改变,证明其上皮细胞经过免疫刺激后,也可以产生胶原纤维。电镜下小胆管壁增厚,上皮细胞的基 相似文献
4.
将皮胶原纤维(CF)与水杨醛反应获得具有席夫碱结构的胶原纤维(Sa-CF), 再进一步与 Fe3+配位结合后制备了基于胶原纤维的雷达吸波材料(Fe-Sa-CF). 采用同轴线传输/反射法和雷达波散射截面(RCS)法测定了在频率为1.0~18.0 GHz范围内的电磁参数和雷达吸波特性. 研究表明, CF的电导率为1.08×10−11 S/cm, 而经化学修饰得到的Fe-Sa-CF的电导率提高到2.86×10−6 S/cm; 同时, 在频率为1.0~18.0 GHz范围内其介电损耗角正切(tan?)也提高, 因此, Fe-Sa-CF为电损耗型吸波材料. Sa-CF(厚度 1.0 mm)在3.0~18.0 GHz范围具有一定的吸波性能, 对雷达波的最大反射损失(RL)为−4.37 dB; Fe-Sa-CF的吸收频带加宽, 在1.0~18.0 GHz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雷达吸波性能, RL最高值为?9.23 dB. 随着Fe-Sa-CF厚度的增加, 对雷达波吸收强度进一步提高, 当厚度为2.0 mm时, 对频率在7.0~18.0 GHz之间的雷达波的RL值达到−15.0~−18.0 dB. 因此, 皮胶原纤维经过化学修饰后可以制成具有厚度薄、密度小、质量轻、吸波频带宽、吸波强度高的新型雷达吸波材料. 相似文献
5.
大鼠下颌下腺自分泌视网膜节细胞神经诱向因子的形态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制备了视网膜节细胞神经诱向因子(RGNTF)的单克隆抗体.又制备了该抗体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RGNTF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后者是对位型的抗独特型抗体,能与RGNTF的受体相结合.用以上两种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可对RGNTF及其受体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6.
东濮凹陷盐岩成因和烃类生成运移的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研究了取自河南东濮凹陷卫城、濮城、文留三个地区盐岩中的包裹体。分别对这些采自不同深度的盐岩样品中的包裹体进行了温度和盐度的测定,对东濮的石油生成、运移及生油门限的确定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诸广山岩体内中基性岩脉的成因初探——Sr、Nd、O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南岭地区花岗岩演化系列末期,煌斑岩、辉绿岩和闪长岩等中基性岩脉的发育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然而,对这些中基性岩脉的成因长期以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花岗岩浆分异成因和幔源成因两种观点。事实上,对这些中基性岩脉的研究远不如本区花岗岩研究那么深入。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已开始注意到,对这些产在花岗岩体内(某些延伸到地层)的中基性岩脉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岩石学意义,而且有助于探讨南岭地区大地构造演化、铀矿床成因等重要地质问题。本文将通过Sr、Nd、O同位素体系研究,对诸广山岩体内中基性岩脉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根据电离辐射对机体的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的理论,辐射后机体均可能产生有机过氧化物,但对过氧化物含量的具体增减及其鉴定方法的可靠性却还有争论。I.Philpot、И.Белоконский、Е.Ф.Домонцев、В.Мальц等工作指出,动物受电离辐射后过氧化物含量有增加;А.М.Кузин等工作指出,受1,000γ照射的动物组织中过氧化物未增加;А.И.Журавлев则认为,由于体内抗氧化剂的作用未能使过氧化物积累,只有抗氧化剂破坏后,过氧化物含量才能显出增加。从有机过氧化物在放射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和尚未有确实的定论出发,研究辐射后动物的不同器官 相似文献
9.
关于植物形态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形态学不断发展,产生了新的概念和模仿概念框架以及新的思维方式。动态连续的观点在分析植物形态结构时能更真实地揭示各种形态结构的发生和发育,以及各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介绍了植物形态学家Sattler提出并发展的形态连续的观点和过程形态学,并与经典植物形态学,并与经典植物形态学的观点进行比较说明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于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证据积累模型(evidence accumulation models, EAM)是关于人类决策过程的主要认知模型之一,其假定决策者不断搜集信息并将信息整合成与决策有关的证据,当累积证据量达到某个阈值时做出决策并反应.虽然EAM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其已经达到了理论的高原期,但EAM的理论预设并未被严格检验.以最具有代表性的EAM计算模型——漂移扩散模型(drift diffusion model, DDM)为例,其存在5个模型预设:(1)证据积累的普适性,(2)证据积累的选择性,(3)证据以存在噪音的线性方式积累,(4)决策标准恒定,(5)决策与运动执行过程独立.回顾对这5个基本预设进行检验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尽管DDM被广泛应用于知觉决策、记忆和基于价值的决策任务,但研究者仅验证了证据积累是否存在于知觉决策任务中;证据积累的选择性目前较缺乏实证研究;证据以存在噪音的线性方式积累的预设得到了较多知觉决策实验数据的支持,但在基于价值的决策中其是否成立仍然存在争议;决策标准恒定的预设则存在较大争议;决策独立于反应执行的预设近年来受到关注,但较多实证研究质疑了这一预设.总...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延髓内脏带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0年以来,作者及其同事们先后发现在大鼠,猴和人胎儿延髓中尾段存在1条从背内侧穿行网状结构至腹外侧的弧形带状区,称之为延髓内脏带(MVZ),并采用多种技术方法(例如Golgi染色法,Nissl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三重标记方法和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对MVZ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了解MVZ的形态学特点和生理机理,证明延髓生命中枢在MVZ内,现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并结合其他学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