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如所周知,一个数学问題是否病态以及病态程度如何,是数值计算工作者非常关心的。一般用“条件数”来度量问题的病态程度。条件数越大,问题越病态。矩陈求逆或求广义逆的条件数是  相似文献   

2.
硬盘在购买回来后,并不能马上使用,要对其进行安装。别看硬盘不大,可它的安装也是蛮有学问的,我把它的安装过程总结成“三部曲”。“三部曲”之前的准备工作是:首先将你身上的静电放掉(用手摸一下机壳),然后准备梅花螺丝刀一把。你认识接线的端面吗?在硬盘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眼前这位活泼可爱、身材健壮的小伙子就是周成虎。他今年26岁,童心尚在,竟同时在美国硅谷和北京的两家高科技公司任老总。他太年轻了,记者几乎怀疑起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玩物丧志”的说法牢牢地锁定了“玩物”与“丧志”的恶性因果关系,“玩”常常和“颓废”联系在一起,他却全然跳出了这个樊笼。“玩”是一门学问“其实,玩是一门学问。真的,我就是玩着电子游戏机长大的,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人生的道理。”周成虎说这番话时,一脸庄重,与当代同龄人在讨论“玩”这样一个话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4):I0001-I0001
著名学者钱穆在《学龠》中谈到学问“出”与“入”的问题,他认为,进入学问步骤有四:第一步是专门之学。专读一书,专治一人、一家、一派,此均可谓之是专门之学。如读完一部《皇清经解》之后,方懂得清代考据之学,此亦是一专门。第二步是博通。  相似文献   

5.
看了第8、9期《小学科技》的“QQ不倒问”,我才知道原来飞机的起飞还有那么多学问。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直升机起飞就不需要跑道,能在狭窄的场地垂直起降呢?  相似文献   

6.
科技界声音     
我的人生信条是杜甫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生”,“细推”是指要仔细考察.也就是说要重视学问本身的研究.至于像诺贝尔奖之类的功名其实都算“浮云”罢了。  相似文献   

7.
阅读之美     
阅读是一门深刻的学问,真正的阅读者,要调动“精”、“气”、“神”,要善于与时间捉迷藏,要在心灵中苦心孤诣地雕刻。打个比方,一本书是断臂维纳  相似文献   

8.
海韵     
我从没看到过海。但我却神往着海的风韵,海的味道.对于“海”,我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熟悉。孩提时,有一天母亲买回几只蓝花大菜碗,外婆称它们是“海碗”,我好生奇怪,便问妈妈:“外婆为什么叫它‘海碗’呢”?妈妈摩娑着我的头,说:“傻伢子,这也要问,大家都这么叫嘛”。还是爸爸学问高,说“因为它很大,  相似文献   

9.
蜈蚣之解剖     
(附十六图)(一)小引 蜈蚣是一种类似昆虫的动物,属於节足动物门(Arthr-opoda)多足纲(Myriapoda)唇足类目(Chilopoda),分布於热带和亚热带。是普通所常见的动物,也是普通一般人所不以为希奇而不注意及的动物,但为学问而学问,为科学本身而研究科学,至少也有研究之价值。在本题内我所用以研究的材料,来自苏州东吴大学生物材料供给所。蜈蚣这一类动物,在中国书籍上,也常记载著,例如清朝钦定图书集成,名之曰“百足”。“百足”是形容它有许多足,就是多足虫的意思,等於俗话所叫的“百脚”。在普通书籍上,都叫它“蜈蚣”,因为这个名词,在中文比较…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所以说德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的德育教育观就是对学生亲近、欣赏、宽容、呵护。  相似文献   

11.
提起我们班的“阿兰德猪”呀,嘿嘿,真是钢珠掉在铜盆里—响当当。他的故事一个挨着一个,可以说是我们班的焦点人物。因为他有时“傻里傻气”的,有时又装成很有学问的样子,叫人分不清他是聪明还是愚蠢。说了这么多,那就让我带你走近他吧。“阿兰德猪”在我们班算中等个儿,胖胖的身体上有一张圆得不能再圆的脸,再加上一双不大的眼睛,看上去就带着一种“蠢”样儿。说他“蠢”,他真“蠢”,你听,“呜……啊……啦……”这是“阿兰德猪”在发“蠢”。他嘴里还唱着“我是一只小猪,想要吃却怎么样也吃不饱……”这还不算“蠢”呢,平时上课,每当喊“…  相似文献   

12.
修辞立其诚     
吴宏毅 《世界博览》2011,(15):83-83
演说的力量有多大?公共演说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古有西塞罗和德谟克里特,今有马丁·路德·金和奥巴马,古往今来,演说的大师不少,演说的威力也很可观。凯撒用他的演说鼓舞士兵,建立了罗马帝国;希特勒用他的演说煽动民众,毁灭了第三帝国。《论语》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确有道理,语词的力量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1不求学问,而求学位学位是学问的尺度。可是,尺度正在变成光环。2不求学问,而求官位谋权之势日增。主要是权能生学。有官位则有学术“成就”。3不搞学派,大搞宗派学界因学说不同而立学派是正常的。学派林立,学术繁荣。可是,如今有些人没什么学说,却拉出了山头。古人尚且能做到“君子和而不同”,今天的同行、同事何以“同而不和”?4不求学问,而求价位拿一个博士点,很少有不公关的。叫行贿,难听,统称“公关”。5论文无论论文的要义是“唯陈言之务去”。可是,有不少论文,尤其是人文科学论文,是官话加老话,土剽窃加洋抄袭,没立一句自己的独到见…  相似文献   

14.
<正> 学问是一种“冷”的事业。有“热”无“冷”,难以有理论成果。我国的“三论”热,声势不小,成果寥寥。  相似文献   

15.
我的学问,是研究人和人的系统。今天分享一个故事,和大家讨论“如何利用系统的力量去做系统的事”。三十年前,我是香港一家跨国公司亚洲分部的总经理。我收到一个指令,要求我在六个月后关掉分公司,而且期间不能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这好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选择去运用系统的力量。我以这一亲身经历,来作为我格局专栏的开篇。  相似文献   

16.
人称代词的性别歧视表现在:在泛指时往往使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来指称。对不明性别或无必要指出其性别的一群人,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们”去称代。对性别明确的一群人,也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们”去称代。“他”是老字号,“她”是分店。人称代词的性别差异表现在:用“你”代替“我”。用“她”或“他”代替“我”。用“人家”代替“我”或“他”。在艺术语言中常用“她”而不用“他”。  相似文献   

17.
去年冬,《世界知识》杂志编辑部转来一封外地青年给我的信,信中说,他对国际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学,苦于不得其门而入,“曾四处求人,但每回都是无情的沉默”,最后想到在《世界知识》上读过几篇我的文章,因此写信,“渴望”我能有所帮助,言词恳切,不能不令人深为感动,我于是复了一信。更没料到,春节前夕,这位青年回到北京,行装甫卸,就立即到我家来,热情地讨论学习计划。后来,偶然同编辑同志们谈起此事,才知道编辑部已经收到不少青年读者询问怎样学习国际时事的信件了。编辑部同志希望我另就此事作一公开答复,我自揣学识浅陋,恐多失误,几经犹豫,终于执笔略谈一点关于学习的想法。了解国际时事,自然须有国际问题的知识。但是国际问题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范围很广,其中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等情况,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甚至还涉及国际  相似文献   

18.
清诗以学问见长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受清代繁盛学术的影响,二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清人在诗歌中不仅大量用事用典,而且引学术入诗。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诗(论)家对诗歌学问化是“爱憎相半”。赞成者不仅重视以学育诗,而且创作时大量以学入诗;反对者也主张以学育诗,但不赞成创作时直接以学入诗。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学界还没有认识到学问化是清诗的整体特征,对清诗“学问化”基本上持否定性意见。80年代中叶后.学界开始认识到学问化正是清诗不同于唐诗、宋诗的特征之一,改变了对清诗学问化一概否定的态度,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还有许多领域处于草昧广袤、人力未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让学生会问     
作为教师你会问吗?作为学生你会问吗?“学问学问”,只要想“学”,就得会“问”。但课堂中的“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而学生仿佛只须“答”而无须“问”。我们的考试评价标准只有“答”而无“问”。我们的教育也从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只用“答”来代替学生的“问”。先贤们对“问”的研究也多半局限于如何让教师“会问”。诚然,这种研究是必要的,有其研究的价值,但这只研究了一半。在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在大力实施创新教学课堂改革的今天,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另一半———让学生“会问”!毕竟,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我们教育的一种悲哀,而且,不仅仅是教育的悲哀。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是走出这种悲哀困境的第一步。无疑,这项工作应该从学科课堂教学抓起。21世纪是科技激励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我们的教育能不能革新我们个人的思想方式与习惯,大力强化问题意识,能不能有效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让孩子拥有“问题”,永远充满“问题”。意识到教学中“问题”的存在与价值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一定会提问。让学生“会问”首先让学生“敢问”并且“能问”,引导学...  相似文献   

20.
教师、学者、模范党员、复合型人才,不论哪一种角色对辛朝安来说,都与“农业”紧密相连。用辛朝安教授自己的话说,自己来自农村,出身于农民家庭,在华农(华南农业大学简称)读研究生,在农业大学教书,做农的学问,搞农业科技,一个正正宗宗的华农“土特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