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国悠久的文明史,是跟文官执政,精英治国分不开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扼要地说,就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古代无论任何时期,任何朝代,作官的人都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培训,并且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从知识分子中选“优”者入仕、做官。我国文官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完善,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变更了四种形态:  相似文献   

2.
<正>"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论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一部经典著作。在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读到引自《论语》的名言,如"学而优则仕""三思而后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德报怨"等,可你真的读懂了吗?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仅看字面意思,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某个人学习优秀,就可以去做官。其实,这句话还有上半句"仕而优则学"。上下句结合,意思是:"仕"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  相似文献   

3.
继续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领域在我国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当然,也有人提出,在我国古代孔子就不仅提出学而优则仕,而且也提仕而优则学,说是要做好官就要经常学习。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曾经告诫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承认,这些思想和  相似文献   

4.
朱栋 《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28-29,32
对《尔雅·释诂》“善也”词条从叉项及古书例证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证明了被训释词所被解释的意义可能是它的本义、引申义或与这个字所通的那个本字的某个意义等。训释词亦同。  相似文献   

5.
谈谈训诂学     
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各当什么讲?这个问题训诂学界历来争论很多,近来比较趋向一致了,认为“训”是一种解释,“诂”也是一种解释,两个词的意思相近。黄侃先生讲:训,就是顺,引伸之谓;诂,就是故,本来之谓。无论是引伸,还是本来,合起来就指用语言解释语言。  相似文献   

6.
“以心体之”是朱熹一向所倡导的经典解释方法。根据朱熹的论述看,这是一种通过心理移情来理解和把握经典文本意义的方法。在经典解释实践中,朱熹经常是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实现了对经典文本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7.
“氓之蚩蚩”这句诗,是《诗经·卫风·氓》的首章首句。《毛传》训曰:“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朱熹在其《诗集传》注云:“氓,民也。盖男子而不知其谁何之称也。蚩蚩,无知之貌,盖怨而鄙之也。”马瑞辰在其《传笺通释》中云:“蚩蚩,痴味之貌。”《韩诗》释蚩蚩为“意态和悦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此书注云:蚩蚩,忠厚的样子。”余冠英先生在其《诗经选》中注释曰:“蚩蚩,同嗤嗤,戏笑貌。”总之,以上这些解释,均是我国古今著名的学者对“氓之蚩蚩”诗句所作的解释。我认为这些解释并非符合诗句原意,故写此文探讨。《氓》是古今学者共同承认的弃妇诗。此诗是以一个被遗弃的妇女自述的口吻,倾述她被  相似文献   

8.
在深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中,教育战线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在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中茁壮成长。越来越多的工农兵学员大学毕业当农民,去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一反几千午的孔孟之道,把“学而优则仕”和“读书做官论”抛到九霄云外,要永远和工农划等号,做缩小三大差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自觉战士。从首都到全国各地,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疆,谱写着我国青年运动史上雄伟壮丽的篇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古文中个别词语的训释进行辨正:释“聳”为“奖劝”、训“存”为“养”、而“于”表原因、“以”训副词“唯”……,并对一处句读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最先由孔子提出。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o他的孙子子思因“优道学之失其传”,“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则把它隐括为“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什么是中庸?孔子曾有过自己的解释。他说,就是像舜那样:“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选言,隐恶而杨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相似文献   

11.
由于马克思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我国社会变革的急剧性,对马克思哲学作出多种解释是不可避免的,又由于哲学解释有“义理明”和“训诂明”之分,以及哲学所具有的无法经验确定的超验性,对马克思哲学多种解释的合法性判定,就只能依据不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以及接受者方面的“相信”程度,仅承认一种解释合法其他解释不合法,这种做法是不尽妥当的。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讲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以“解”“要”“间”“引”等字作为例字来分析,道理是说清楚了。可是当学生自己翻开辞书寻找本义,往往本义不明;推导引申义,常常引申脉络不清。于是,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讲本义和引申义用途不大。这自然是误解,但也反映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怎样掌握辞书中古汉语的多意词?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社会中,道德被看作是为调节群己关系和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古代思想家甚至把从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来认识。在法治社会中,道德作为法制的必要补充,对行政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出现广诸了百家,他们对于宇宙万物提出种种解释,对社会变化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尤其对人性问题的讨论更为激烈,而荀子与韩非都提出厂性恶论的学术观点。本义就二者的异同作一比较.儒家的圣人孟子,曾提出人性“本善”,这一性善说是仁政的基础。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几十年后;荀子即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生下来…  相似文献   

15.
朱熹的《太极图说解》,以“质而语其生之序”“气而语其行之序”阐释周敦颐《太极图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的五行次序。朱子后学对此多有不同解释。现代学者的解释皆未能越出叶采之说,然叶采亦未理解朱熹两种五行次序的义理结构。朱熹阐释阴阳五行循环错综的义理时,始终将太极置于本源之理的绝对性地位,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之所以然是由于太极生生之理。通过对《太极图》图像及《太极图解》义理的分析,两种五行次序的义理结构和内涵可以得到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展现。  相似文献   

16.
萨满初论     
“萨满”一词的本义通常被解释为“因兴奋而狂舞不息的人”,这种解释并不是通古斯语族各族自己的看法,它也没能道出萨满的主要宗教特征。萨满一词在满、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语中,其词根的基本意思是“知道”、“知晓”。在对上述各民族的萨满史诗及神话的考究中,可以看到无论在宗教生活或世俗生活中,萨满曾是“最能通达神意的英雄战士”。而女萨满作为北方民族童年文化的代表,曾起了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慎独”与“自欺”是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的重要概念。《大学》文本通过描绘一个小人与君子相遇的故事,来说明“慎独”与“自欺”的关系。历代注经家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朱熹的以“知”解“独”说。从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的理解出发,可以解读出小人在遇到君子之前、遇到君子之时和对于“诚”状态的忽视而发生的三处自欺。故事在旁观者对于小人的共情当中结束。由于共情的发生机制,“慎独”作为一种工夫论具有了普遍性,同时也预示了第四处自欺的出现。面对难以摆脱的自欺状态,慎独的意义就在于直面自欺的现状并始终承认人处于“不诚”的可能之中。  相似文献   

18.
老鱼 《世界博览》2012,(16):86-87
元朝的时候有个人叫张养浩,一把年纪了又离乡去做官。这一天经过潼关,满眼里都是黄土的丘壑、阿房未央的土台,于是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直坚持反佛立场。他把抛弃“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说成是佛学的“极大罪过”。可是,他在建立自己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时,又吸收了佛学的某些思想内容,借用了它的一些思想资料,或使用了某些类似的语言。这样,在朱熹的理学和佛学的关系中,就出现了一种既排斥又吸收的错综复杂的情况。因此,对于其间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我们都要进行过细的分析,切不可用一个模式到处去套。朱熹在宣传“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时,提出了著名的“一旦豁然贯通”主张。这主张同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成”的造字、本义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文章赞同其中一种,即“成”字从戌从丁,丁也是声符,“成”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成”本义为“城邑”,是“城”的本字。要补充解释这一观点,特别是“成”字甲骨文中的方形(■)为何是城围之形,必须考察包括“成”在内的几组字,这些字与“成”的联系大致体现在字形演变、地域之名、“容纳-安定”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