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手拿文明棍,头戴礼貌,身着笔挺的西装,脚穿明亮的皮鞋,19世纪的绅士,总是留给人们这样的印象一个男人,有着优雅的着装,文雅的举止;待人谦和、彬彬有礼、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这个男人必定会被人认为是个有风度的绅士。"绅士"源于17世纪中叶的西欧,由充满侠气与英雄气概的"骑士"发展而来,后在英国盛行并发展到极至,绅士风度即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又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向上流社会看齐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一些新的价值观念融和而成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倡导传统文化与自我存在的价值观,追求品味与人性化的生活方式。他代表着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社  相似文献   

2.
高柯 《华东科技》2009,(11):29-29
近日到英国公干.闲谈中讲到英国绅士,一位在英国生活工作了20多年的华人给我出了一道小小的考题。他问,英国绅士应当具备哪些能力?或者什么样的人可被称为绅士?我们只从电影里看到彬彬有礼的形象,脑海里有其形象,但难以用语言描述出来。见我们说不出来,他就给我们介绍了英国绅士的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3.
人文主义"新学术"与英国近代的绅士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复兴时期,代表人主义之“新学术”在英国的迅速传播,是其在整个欧洲传播的一个部分和结果。它得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人主义教育背景、教育的日渐世俗化和印刷技术的普及。它使英国社会出现新的教育理念,直接促成绅士教育目标的确立,导致英国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变化,标志了英国近代教育的开端。而绅士教育的理想和公学等教育机构对绅士教育内容的实践,又表明了绅士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统治和社会上层人士为目的精英教育,它反映了人主义的主张,大大促进了人主义“新学术”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西方公民教育肇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到了近代,伴随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开始重视公民教育,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和各种公民教育思潮。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和多元文化论是当代国外公民教育中影响较大的并具有代表性的思潮。为了正确引导国外公民教育思潮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国外公民教育发展概况及其主要思潮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这对我们进行国外公民教育与中国公民教育理论比较研究,帮助我们认清西方公民教育的本质,防止中国公民教育西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概念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公民社会通常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的自然(或野蛮)状态。现代公民社会概念的出现是近代欧洲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相分离的反映,它包括了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它是由黑格尔在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由马克思予以完善的科学概念。当代公民社会理论认为经济领域已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主张采取公民社会-经济-国家的三分法,指出公民社会应该主要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当代西方公民社会概念可以说是古希腊罗马以及17、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代表的古典公民社会概念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代表的现代公民社会概念在当代的融合及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城邦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谈及公民的教育问题就不能不谈及城邦国家的性质与政体问题。一个政体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公民.公民的素质与政体有何种关系,什么样的政体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素质的公民,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年初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明显暴露了我们公民精神的缺失。公民精神内含着公共利益意识、权责意识、互信意识和宽容意识,这些意识的彰显对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不可或缺。公民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调整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发挥公职人员的模范作用,而且要扩展公共生活空间,让公民在实践中知晓和培育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8.
由德国进兵莱茵和意国军队继续向菲洲深入所造成的严重局势,使面面俱到的英国外交也终于到了「四面碰壁」的窘境了.这样的窘境,显然是由英国绅士自己造成的.因为英国保守党政府的外交路线,始终是矛盾百出,做不出好戏来.假如我们不是健忘,我们总应记得:当意国侵阿战争爆发之初,英帝国主义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曾经迅速地动员自己一切的力量,竭力地拉拢法国和拆散法意的关系,并且热心地鼓动全世界的国家,对意大利作财政,  相似文献   

9.
由于英美操持同一语言的特点,也因为历史上他们那种近乎兄弟的关系,一百年来,英国电影一直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纠结难分中度过的.然而这并不妨碍英国电影自身文化特点的存在.这种特点,可以在英国电影的文学传统、绅士与嬉皮的两极、种族、身份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0.
公民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转型时期群体文化和谐,主要体现在公民精神涵盖的主体广泛、公民精神的价值内涵、公民精神的发展方向均有利于各群体文化的认同;培育公民精神促进转型时期群体文化和谐,主要从进行公民教育、推动公民精神生长的主体基础,提高公民全面生活满足感与人际信任感、奠定公民精神生长的文化基础,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建设公民精神生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公民参与,推进公民精神生长的现实践行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的关注点。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而在我国则相对滞后。因此,开展公民教育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应该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公民教育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英国城市学院能够跻身世界名校行列充分证明了地方院校是可以办成世界级名校的.英国城市学院初创时期的办学经验主要是:立足为地方服务,但并不仅限于为地方服务;在强调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同时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应当建立筹措经费的多元渠道和重视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应生产活动的需求,大力倡导科学教育,建构科学教育体系,奠定了实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探求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回顾其产生的背景,目的、科学知识的价值等,使之对当今科学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英国大学学联的组织结构和活动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大学综合性的学生组织被称作“学联”,它在英国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内部构成、干部的类型与产生,以及学联的工作,与中国大学学生会有异有同。英国大学学联可以作为解剖西方学生工作的一个标本,对它的了解有助于拓宽观察西方高等教育的视野,对我们的学生工作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共同的关注点,如何开展公民教育,用何种途径来有效地开展公民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共同研究的课题。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形式,是社会的细胞,是一切教育的开端,是所有人的第一所学校,必然会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才能运用好这一途径,使公民教育顺利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慈善教育是一个具有广泛研究空间的领域,理论上,慈善教育作为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理论体系的探讨研究,有助于我国公民理论体系教育的完善;实践上,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公民的慈善意识和社会的慈善文化氛围还比较薄弱,慈善活动的成效与国外相比显著低下。因此,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加快慈善教育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全面和快速推进青少年慈善教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与十八大的报告都强调了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他们的公民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面对当前高职大学生公民素质和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从建设和谐校园、试行校社合作、整合多元文化等多种途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污水和污泥中回收磷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磷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和磷的地质、生物循环过程入手,论述了从污水及污泥中回收磷资源的技术方法。根据我国城市人口的数量,每人每年向污水中排放的磷的数量,城市污水的处理量,污泥的利用途径,估算了从城市污水和污泥中回收磷资源的潜力。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加,污水处理率的提高,从城市污水和污泥中回收磷资源的潜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作品中意识形态和表达方式滞后于时代的特性。同时,由于其更注重娱乐性和实用性,因此具备了民主性、自由性、对个体生命的真实关注以及广泛的参与互动等特征,这种特性恰好是公民教育的实质。基于网络文学和公民教育在构建上的契合,我们有必要通过提升公民意识教育中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监督意识,完善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及读者群体的素质,搭建良好的法制环境,确保网络文学既能坚守文学阵地,又能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母语教育属于典型的书面语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但在书面语的读写教学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最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母语教育摸索出来了集中识字、练童子功、依序教学和读写结合等四大法宝。这不仅符合汉语语言规律与语言学习规律,而且具有很明显的可操作性,并能够确保古代母语教育取得实际成效。文章总结和分析了这四大法宝的产生及其蕴藏的原理,以及它们给现代母语教育带来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