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江雪》英译文中不同译者对"孤"和"独"两字的翻译方法不同,有些译文破坏了原诗"意在言外"的意味深长的效果,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而且要准确运用目的语语言,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
从“摄像构图”角度对王维诗作《辛夷坞》重新解读,避开以画论诗的局限性,探讨王维的创作构思和技术处理所达到的意象聚焦、以动衬静、色彩音效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并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文,探究不同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展现原诗审美意境,以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加工审美体验,才能成为原诗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诗歌翻译的要点和难点就在于用另一语言符号还原该意象图式的对等体.图式理论为诗歌翻译给出重要提示,即在诗歌翻译中,用符际翻译的视角探寻目的语诗歌意象的对等体,用图画还原意象,帮助译诗读者在获取原诗意象方面达到最大近似的等效.  相似文献   

4.
比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是诗人突出意象,传达诗歌美感信息,特别是模糊美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汉诗英译中,如何能恰当翻译比喻,以便突出原诗的意象,传达美感成为诗歌翻译重要问题。因此,译者通过分析汉诗中比喻的构成及其如何再现美感信息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几种比喻翻译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灵魂在于诗歌的审美韵味及其艺术形式,即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与意美。传达出原诗的审美韵味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显著,依附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如何在诗歌翻译中把握两种语言各自之美,将原诗的美感移植到译作之中也就成了诗歌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英诗汉译实例,旨在探讨在英诗汉译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译入语言的优势,运用翻译补偿手段,将原诗的音美、意美以及形美移植到译作当中。  相似文献   

6.
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以及诗歌的特殊形式,意味着两者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翻译古诗词时,在很多情况下,应发挥创造性——应根据诗歌意境、作者意图,或解释大意,或表达寓意,或转换辞格,或改变搭配词语等等。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当直译原诗意象不能再现原诗意境时,就要进行意象重构。但意象重构不能脱离原文语境,用以重构意象的词语必须与语篇中其它相关意象词语形成语意连贯。  相似文献   

7.
张楠 《科技信息》2013,(16):172-172
文学语言是民族语言的精华,而诗的语言则是精华中的精华。诗歌翻译需要把精华转换成精华,要求译者既能充分领悟原诗的语言,音韵和意境,又能用高超的艺术手段驾驭目标语。因此在英诗汉译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原诗在源语言方面体现的美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托马斯.纳什的《春》及李云启的译本为例,分析了英诗汉译过程中体现出的音韵、意象及形式上的美学再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英诗格律特征出发,从而引出英诗汉译的翻译策略,尤其是如何保持原诗的韵律特点而又不失原义。众所周知,音乐美是体现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如何将原诗的节奏音韵更好地体现在译文中常常是诗歌翻译的难点。本文先是对英诗的格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划分诗歌格律,最后升华到如何保留原诗格律,并提出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诗歌翻译中的音乐美而改变原诗意义,即不能因韵害义。  相似文献   

9.
姜秋霞博士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和执行文学翻译的“格式塔意象转换模式”,具体说就是原文艺术形象的整体吸收及再现。诗歌风格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意象也具有格式塔质,本文称之为风格格式塔,格式塔意象转换模式同样适用于诗歌风格的翻译。本文将以李白诗及其英译为例说明在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关照下翻译诗歌,有利于实现诗歌风格的整体吸收与再造,且这一模式体现了翻译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肯定了译者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得好坏,取决于译者对原诗深层意义的理解是否准确。从宏观(如诗体、韵律、修辞)和微观(如人名译法、误译、文化传递)入手,对比分析陶渊明《责子》一诗的三种英译本,能够看到这种理解的重要性。只有对源语的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再现原诗的形式美,有效传递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谢胱与谢混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两人诗歌都以写秀丽的山水诗见长,而且还体现在诗风的清新自然上。谢胱的山水诗既有清新明丽的一面,也有警策有力的一面,并对鲍照的山水诗有所继承和发展。谢诗工于发端,而往往“末篇多踬”。结合钟嵘的审美理想和时代风气,笔者认为钟嵘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相似文献   

12.
杨帆  杨斌  陈于全 《科技信息》2009,(29):I0233-I0234,I0240
《长干行》是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英译中国古诗中颇负盛名的一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首诗歌翻译的分析,来展现庞德对原诗美的再现上的独具匠心.并由此了解作为意象派代表的庞德利用翻译来创作出现代主义意象派新诗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杨晓霓 《科技信息》2008,(6):142-142
诗歌以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格律、音韵、节奏、意象等的结合丰富了蕴藏其中的意义。图像诗作为诗歌的一个特殊类型,在诗歌原本形式的基础上融合了绘画艺术,把文字镶嵌在图像当中,使我们在理解意义的同时,得到形象的视觉享受,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同时这种图像也更加升华了诗歌的意义,将其推向更高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的无题诗含蓄、幽丽、深邃、隽永,代表了其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借喻、用典、双关、映衬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无题诗的语言给人以多种美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唐代诗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5.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包含的诗画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它们不可或缺的美学内涵,然而两者在功能方面的意义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从功能上讲,“诗中有画”主张诗歌应发挥绘画的愉悦情性的娱乐作用,它改变了诗唯雅正是尊的历史传统,避免了诗歌主题过于严肃、缺乏生活情味的弊端,体现了孔子“游于艺”的文艺功能思想。“画中有诗”则强调给绘画注入诗性特征,使绘画诗化、雅化,进而改善绘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绘画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上一流的父子词人晏殊、晏几道均喜欢"寓以诗人句法写词",具体表现在大量运用对句、大量化用诗句、大量运用典故,从而提升了词的审美价值和抒情功能,使词向诗逐渐靠拢。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流结构的表现形式,二是意象化的表现手法,三是陌生而平朴的语言风格。朦胧诗以对传统艺术惰性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美理想规范,具有极强的文学变革意义。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并建立起了诗歌新的美学原则,开创了现代化艺术探索的多元景观。  相似文献   

19.
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凝练的表现形式。在绝句的英译过程中,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原诗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原文与译文应被视为不同的语篇,从语篇照应、语篇的指向性和概念功能对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得出绝句的语篇特点:(1)绝句中经常使用省略形式,以读者的联想来贯通诗意。(2)绝句的语篇指向性比其英译本要模糊。(3)绝句用简洁明了的诗句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功能。  相似文献   

20.
周微微 《科技信息》2009,(25):I0179-I0182
本论文根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概念和Danes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研究英文诗歌中的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以期得出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在组织诗歌结构框架和表达诗作者意图方面的贡献。通过分析,本文初步发现不同的诗歌在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上有不同特点。主位的正确选择还有增强歌词艺术美感的效果。根据不同体裁歌词和增强艺术美感的需要,诗作者在诗句的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上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