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将切屑在前刀面上的运动形式分解为侧卷运动和上卷运动。根据运动速度的方向和大小,从理论上建立并完善了群钻钻削的流屑角模型,为群钻钻削力预测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群钻钻削力预测模型.初步试验结果表明,钻削轴向力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3.
用“类二维”法和最小能量理论,建立群钻流屑角模型和钻削力预测模型,推导了群钻钻削能的理论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群钻钻削力预测模型。初步试验结果表明,钻削轴向力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5.
通过钻削的流屑角试验,验证了群钻钻削的流屑角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得出了群钻切削刃段钻削力的分布规律和切削用量对钻削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麻花钻对钛合金材料的钻削工艺,采用DEFORM-3D软件建立了麻花钻钻削钛合金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应用正交试验分析了在钻削过程中,钻头直径、钻削速度、进给量3个因素对麻花钻轴向力的影响。采用极差和方差分析,确定了最优钻削参数组合并检验了各因素对轴向力的显著性。根据正交试验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钻削力的数学模型。通过经验公式计算与仿真数据的对比分析,为后续钛合金材料在实际钻削加工过程中钻削参数的选择、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优化钻轴承钢群钻的钻型,在三种钻型的寿命对比试验基础上,进行了钻削力的对比试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专家系统的方法用于解决钻削、主要是群钻钻削中的一些问题。该系统涉及群钻的钻刃几何设计、群钻刃磨、钻头磨损监测以及钻削条件(速度和进给量)的优化等。系统还具有处理模糊问题及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枪钻钻头自身独特的复杂结构使深孔钻削的过程变得较为复杂。钻头几何结构参数设计得不合理会引起钻削力较大,导致温度升高、刀具磨损严重和降低孔加工质量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钻头静力学分析,借助群钻钻削力的计算方法,将刀具内、外刃分解为微切削单元进行分析进而建立枪钻钻头的力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枪钻钻头几何结构参数的改变对钻削力变化的影响规律,从而进一步优化相关参数并通过实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钻削力的变化与仿真分析的规律相吻合,进而为枪钻几何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微小孔振动钻削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振动钻削的方法对微小孔进行钻削加工,设计制作了一台新型、高效的超声波振动钻削设备,在几种常见材料上,通过改变振动钻削参数,进行孔径为0.2 ̄1.0mm的粘削实验;借助扫描电镜,分析孔的表面和剖面形状,对普通钻削与振动钻削加工的孔进行了比较;从入钻过程、孔的尺寸形位精度、切屑切屑形式、孔的表面质量、钻头寿命等方面分析总结出微孔振动钻削的加工机理。  相似文献   

12.
枪钻钻头自身独特的复杂结构使深孔钻削的过程变得较为复杂。钻头几何结构参数设计的不合理会引起钻削力较大,导致温度升高、刀具磨损严重和降低孔加工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钻头静力学分析,借助群钻钻削力的计算方法,将刀具内、外刃分解为微切削单元进行分析进而建立枪钻钻头的力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枪钻钻头几何结构参数的改变对钻削力变化的影响规律,从而进一步优化相关参数并通过实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钻削力的变化与仿真分析的规律相吻合,进而为枪钻几何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现代钻削理论和最优化技术,以最大生产率或最低生产成本为优化目标,并考虑了诸多约束,建立了钻削用量优化选择的数学模型,编制了以复合形法为基础的优化程序,为利用计算机快速、可靠地选择最优钻削用量开辟了一条新径。  相似文献   

14.
讨论振动钻削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此系统采用8098单片机和上位微机通讯方式,通过对振动钻削过程中动态切削力信号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对加工过程的在线监测,提出合理的报警条件.通过钻削实验,优化切削参数和振动参数,改善钻头的工作状况,得到最佳的切削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用于研究振动钻削过程的实验研究系统,给出了由此系统所得的实验结果,此系统通过对振动钻削过程中动态切削力的采集及分析处理来研究振动钻削过程,它能够检测出切削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态,并可实现对振动钻削过程的监控.  相似文献   

16.
奥氏体不锈钢钻削变形系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Ti为工件材料,应用最新研制的涂层钻头进行大量切削实验,研究钻削参数对变形系数的影响以及变形系数与轴向力、转矩和钻削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锈钢钻削变形系数反应了轴向力的变化趋势.实验还揭示了奥氏体不锈钢钻削加工中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变化对变形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为奥氏体不锈钢钻削刀具选择及其参数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钻削过程中在工件的出口处形成的毛刺严重地影响了工件的质量,制约着自动化加工技术的发展。由于在钻削毛刺形成过程中,钻头结构、受力情况非常复杂,采用传统的数学-力学方法很难建立其分析模型。首次提出利用材料失效模型建立钻削毛刺形成模拟的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得到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钻削毛刺与试验取得了一致。模型的建立为主动控制毛刺优化选择切削参数及深入分析毛刺形成过程中工件材料内部弹-塑性变形及力学机制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群钻钻头直径D,进给量f和切削速度n对孔径扩张量,圆度,孔中心线垂直度和直线度影响的试验,得出它们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变进给量振动钻削的新方法,用高速钢麻花钻对18Cr2Ni4WA低碳合金结构钢进行了Φ0.3mm的钻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变进给振动钻孔显著提高了钻削微孔的整体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激振装置和小直径内排屑深孔钻,成功地实现了对钛合金的轴向振动钻削加工,得到良好的加工效果,在对振动钻削和普通钻削的加工过程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振动钻削改变了钻削机理,改善了钻削条件,从而可明显地提高入钻定位精度,控制断屑过程,改善孔壁粗糙度和圆度,提高孔径尺寸精度,振动钻削非常适宜于加工小直径深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