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过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的共享和传播是供应链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概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内涵的基础上,从客体、主体和情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因素,提出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过程模型,并对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供应链协同创新是现代企业追求高速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对供应链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整理,运用Delphi法对相关因素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影响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指标。研究结论:企业之间相互信任是合作的"基石";竞争地位相近、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更容易完成彼此之间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是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3.
针对制造商和第三方回收商组成的两级逆向供应链,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建立了逆向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对逆向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均衡情况、策略选择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逆向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行为选择演化系统既可以收敛于知识共享这一理性状态,也可以收敛于知识不共享的不良"锁定"状态,这主要与逆向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知识量差距、激励收益、知识吸收转化能力、共享风险以及共享成本等因素相关。根据分析结论,从逆向供应链中的企业规模、企业学习能力、内外部激励机制以及信任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以及企业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对供应链间知识共享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而在企业间进行知识共享的前提是良好的伙伴关系。构建了关于伙伴关系、知识共享和创新绩效三者关系的结构模型,结果显示,良好的伙伴关系可以促进企业间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和创新绩效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共享在伙伴关系和创新绩效之间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敏捷供应链系统的工作流实现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敏捷供应链系统是企业间组成动态联盟的有效手段,而Internet已成为企业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工作流管理系统则能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最有效的管理,能很好地组织和处理企业业务。设计了一种基于Internet和工作流管理系统实现的以主生产企业为核心的敏捷供应链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参考模型和软件框架,讨论了分布系统的相关关键技术及其在敏捷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博弈存在的问题,引入了合作响应的概念,通过构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合作响应博弈模型,分别对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两种状态下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到了供应链企业在知识共享过程中采取主动、被动响应策略的条件以及子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并通过算例验证了结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知识供应链组织模式构建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生态系统视角提出知识供应链定义,分析其组织模式形成内在机理。运用生物发酵过程对比分析知识供应链中群落整体的知识形成;运用神经网络对比分析知识供应链中群落个体之间的知识互动;运用生物基因变异过程对比分析知识供应链中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从而形成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研究思路。该构建机理分析对于后续从宏观、中观、微观应用层面进行知识组织过程研究、产学研结构运作机制研究和组织内知识创新动态研究将起到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知识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共享是供应链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市场是实现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一种可行方法。论述了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构成,分析了知识市场管理方所应具备的职能,提出了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管理方承担者的两种选择方案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知识市场的运行过程及知识共享的实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而供应链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供应链中如何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使每一个节点成员都尽其所能,同舟共济,就成为建立供应链协调关系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供应链协同创新成为当下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知识共享对供应链协同创新有促进作用。由于涉及了许多参与者和流程,汽车供应链的协同创新非常复杂,汽车制造商严重依赖供应商来实现生产。本文旨在研究考虑知识共享情况下汽车供应链中的协同创新,通过构建制造商和供应商两级供应链的斯坦伯格(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发现知识共享成本和吸收能力会影响知识共享数量,进而影响供应链协同创新收益;同时在考虑供应链集中决策情况下,当知识共享成本较高时,通过特定的承诺批发价格契约可以使供应链得到协调。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化的时代,时代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越来越感觉到现有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环境的需求。而供应链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为满足环境变化的需求,对物流和信息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是物流和信息流畅通,从而降低库存成本,缩短周期提高效率。本文就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给供应链体带来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以便在供应链管理中把握不确定因素,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竞争的加剧驱使全球企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单个企业通过提高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采用先进技术而带来的利润越来越有限,企业间的竞争正逐渐演变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能够充分发挥个体潜能、整体成本最低的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热点为各企业重视成为必然。本文通过考察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模式(SCM)带给企业的优势及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供应链的特点及供应链对油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合作企业建立了激励合同设计的博弈模型,力求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管理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模型的分析表明,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与协调的角度考虑,提供不同合同的设计要优于提供统一合同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以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间的供应链博弈为中心,分析了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博弈,得出供应链合作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提出了供应链合作中的投机行为及相应的惩罚机制,以及促进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供应链合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上海信息化》2006,(7):94-95
“2006首届中国供应链管理发展高层论坛”近日于上海举行。在会上专家指出:国内企业追于组织内部和外部市场的压力,在运营上将采取“精耕细作”的策略,企业间竞争形态逐步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ERP系统扩展供应链模块以提升供应链运作绩效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005年中国ERP整体市场规模达到了27.7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比增长24.2%。中国本土ERP软件企业在新的市场需求驱动下,呈现平台化、移动化和托管化的新动向,其竞争力大大加强并超越了国际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16.
采用控制理论的方法,建立了对缺货信息具有非线性控制的三级供应链库存系统结构图.利用MATLAB对三级供应链模型进行仿真研究,验证了"牛鞭效应"的存在,并指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建立供应链企业间合理的协调机制,是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供应链控制模型优化的贝叶斯博弈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上各企业间活动的整体集成,协调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系统中的供应、生产、销售基本环节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基于贝叶嘶博弈分析了企业间的关系,设计了生产商、销售商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机制,其中生产商即委托人的目标函数是利润最大化,销售商即代理人的激励条件是不低于最低销售利润,有效地协调和控制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使整个供应链效率最优,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需建立相应的供应链优化机制的运作模型,以实现供应链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特点,在对现有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过程模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和思考,根据知识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对现有过程模型进行改造,建立了以知识为研究主线的创新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19.
吴梅丽  李琳 《科技资讯》2008,(12):95-95
本文探讨了基于agent的Web服务集成系统在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解决了现行供应链中存在的平台互异性导致的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交互困难,提高了供应链效率及敏捷性,使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决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综述了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接着将供应链中的知识抽象描述为联结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流序列,并得出结论:①供应链节点企业应该加强相互合作,实现知识的共享,以减少对知识的搜寻时间;②供应链节点企业需要通过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即时更新知识;③由于知识集合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供应链成员在协同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提高供应链的知识水平与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针对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决策所涉及的多属性群决策问题,提出基于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模型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决策过程;最后通过算例,说明了决策模型的应用步骤,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