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双碳”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将迎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能源技术的创新将逐步引导原本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工艺向低能耗、零排放的绿色工艺转型发展。主要梳理了氢能对难脱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所发挥的重要媒介作用,介绍了能源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关键性技术突破,并对构建多能融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双碳”目标是我国总体发展战略,并在众多政策文件中作出重要部署。文章基于“双碳”目标背景,分析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趋势、挑战和机遇,从而提出电力产业的转型发展路径,即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以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期为国内电力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应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本文系统梳理评估了我国“双碳”战略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进展及成效,并就实践中面临的协同不充分和低效率等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完善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如何测度和评价科技创新对“双碳”的支撑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包含供给侧、需求侧和治理侧的科技创新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绿色低碳技术开发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碳汇能力6个一级指标。通过研究发现,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支撑“双碳”,并且供给侧效果好于需求侧,治理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科技创新支撑“双碳”在时间维度上稳步上升;在空间维度上存在地理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5.
实施“双碳”战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要求和共同富裕实现的必然选择,为共同富裕实现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推动增长方式和动能转化,有利于建立现代绿色银行,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因大量开采、使用化石能源带来的各种风险灾害,彰显中国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大国担当。二者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目标一致,时间重合,实施“双碳”战略奠定共同富裕质量之基,提升共同富裕的品位和成色,巨量投资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缩小城乡、地区差别,促进橄榄型社会的形成。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政府“元治理”作用,加大制度供给,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通过绿色变革、数字技术赋能,找准“双碳”战略实施的“节点行业”,推进技术变革,形成倍数效应,推动共同富裕实现。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自然保护地内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及其差异性,并针对碳汇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自然保护地的碳汇总量为2.99×106 t/a,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最高(1.20×106 t/a),随后依次为农田生态系统(9.09×105 t/a)、近海生态系统(5.22×105 t/a)、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27×105 t/a)、内陆湿地生态系统(1.28×105 t/a)、草地生态系统(0.04×104 t/a),其碳汇总价值为1.23×109元,单位面积碳汇价值为7.61×103元/hm2。鉴于自然保护地的碳汇价值,本研究从基于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的角度对碳汇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碳交易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7.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梳理国外双碳创新历程,结合江苏双碳科技创新政策现状,以江苏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为研究对象,从双碳专项项目的申报年度、区域分布、类别分布、承担主体、研究领域等布局情况进行分析,摸清当前优势短板,对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江苏双碳目标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在分析基础上,立足双碳科技管理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发展建设,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解析“双碳”目标产生的背景和内涵,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了低碳目标下的城市发展策略,从空间环境、绿色交通、低碳产业、能源循环利用、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上海典型老旧居民小区的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供水系统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二次供水水泵在不同工况下的水量、能耗及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水池+变频水泵模式下水泵一天内主要时段的供水水量远低于额定流量,因此在满足相同供水需求时,水池+变频水泵模式下水泵的运行效率是水池+工频水泵+屋顶水箱模式下水泵运行效率的50%左右。部分水箱存在因位置距离顶楼过近,仅凭重力流无法满足供水压力需求的情况,水池+工频水泵+屋顶水箱模式需要再次加压,屋顶水泵再次加压的能耗约为泵房变频水泵能耗的200%以上,水池+变频水泵模式下总体能耗更低。  相似文献   

10.
碳中和愿景已经成为全球统一目标.在这一目标愿景下,金属矿产行业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从宏观政策、市场运作、技术应用、碳金融等方面对金属矿产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金属矿产行业在碳中和的愿景下将面临成本上升、碳排放机理复杂、技术成熟度欠缺等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随着国家低碳经济深度推进,将迎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金属矿产行业规模化发展成为新趋势,金属需求量将保持增长,价格有望继续保持高位,技术革新将助推产业升级,企业资金获取渠道拓宽,碳资产有望成为行业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从加强碳排放信息化建设、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和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对金属矿产行业企业等方面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碳中和愿景已经成为全球统一目标.在这一目标愿景下,金属矿产行业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从宏观政策、市场运作、技术应用、碳金融等方面对金属矿产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金属矿产行业在碳中和的愿景下将面临成本上升、碳排放机理复杂、技术成熟度欠缺等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随着国家低碳经济深度推进,将迎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金属矿产行业规模化发展成为新趋势,金属需求量将保持增长,价格有望继续保持高位,技术革新将助推产业升级,企业资金获取渠道拓宽,碳资产有望成为行业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从加强碳排放信息化建设、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和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对金属矿产行业企业等方面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章乐乐  李晨 《科技资讯》2023,(10):121-124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石油行业未来的发展必然将受到限制和替代。目前,机动车用能仍然以油为主,但随着新能源车的销售占比不断攀升,未来势必将逐步转化为电和氢为主,这种替代效应在城区等发达区域更加明显。得益于中国汽车保有量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用油需求短期内不会出现下降情况且在偏远地区有结构性发展机会;充电桩则恰逢政策支持、需求旺盛的良机,迎来了历史以来最好的投资机会;而加氢业务目前虽缺乏经济性,但从远期发展考虑,该项业务在政策补贴的前提下仍有探索性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3.
对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封存技术进行综述.根据捕集阶段不同,CO2捕集可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中捕集和燃烧后捕集.根据分离材料不同,燃烧后捕集方法分为吸收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不同的捕集方法存在的不同的缺陷.介绍了CO2利用技术中矿化、物理利用、催化、共聚、生物固定等技术,若方式、机理不同,则得到的产物也不尽相同.着重介绍了催化利用,包括电催化、热催化、光催化等,其中影响催化利用的最要因素是催化剂.CO2封存相较于利用是比较成熟的,但存在泄露与成本限制的缺点,现阶段无法大规模利用.选择新型吸收剂和吸附剂,提升CO2利用技术,推进CCUS体系,是我国CCUS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进一步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徐艳 《华东科技》2022,(3):62-65
中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绿色技术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手段,仍存在绿色技术评估交易体系不健全、绿色金融支撑不足、整体效能不高等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发展格局下,应加快各类绿色技术研发推广,加强与绿色金融的结合及产业示范,促进先进绿色技术“引进来”和“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对蓝碳与海洋碳汇概念混用的问题进行了辨析分析,综述了国内外蓝碳的相关研究进展,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出蓝碳研究的脉络与趋势,阐述了蓝碳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生态学、经济学等跨学科视角对蓝碳开发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蓝碳开发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包括:加强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多主体协同治理、加深市场化机制培育力度等。  相似文献   

16.
17.
 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为出发点,分析了“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的理论转型、关键途径以及相应的碳中和管理策略,提出了未来适应“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规划应对的难点和重点,指出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建构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双碳”责任区域分工体系、探索从“空中”到“落地”的减排增汇规划理论体系、研究助力碳中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规划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20.
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老旧小区节能优化则是双碳政策、节能环保的战略点,科学、合理的改造技术,可降低基础能源的耗损度,助力和谐、稳定社会的发展。基于此,该文以碳达峰碳中和为背景,分析老旧小区改造意义,探讨我国老旧小区能源消耗现状,并对老旧小区节能改造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老旧小区节能改造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