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前中期,中央与地方呈现为中央高度集权的一元政治结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中央政府放权于地方督抚,使地方督抚完成向完整法律意义上行政机构的职能转变,并集聚军权、财政权、人事权和司法权等于一体,形成中央与地方督抚自治的二元法律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2.
侯俊玮  李卓 《科技信息》2008,(10):133-133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建立了完全不同于大陆时期的政治体制,即二元政治结构。在二元政治结构的框架内,国民党在中央层面实施专制独裁统治,但同时在地方层面实行公职选举自治体制。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体制有其自身特殊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秋千 《世界博览》2009,(20):56-59
清代末期,地方督抚权力不断上升并干预中央。民国初年的中央几乎完全不能过问地方政府的事务,实行联邦政治的思潮也一直随着时局变动而反复,30年代的南京政府依然重演着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斗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国民党的派系问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面对共同的敌人,国民党内的派系出现了整合与分化,展现了其独特的一面。抗战军兴,各派系都暂时服从国民党中央的命令,集中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公开的反叛与对抗渐趋销声匿迹。然而,许多派系也在抗战中产生、壮大、消亡。三青团的成立,使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又延伸到三青团之中。蒋经国"新太子系"在抗战中,由于其父的大力支持,在国民党内诸派系中迅速崛起,并逐渐力压其他派系。了解这段时期国民党派系的种种特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蒙藏委员会承接北洋政府的蒙藏局、蒙藏院,是南京国民政府治理蒙藏的中央机构。其存在的二十余年,正是内乱频仍、列强窥伺、边疆危机严重的时期,蒙藏委员会成立之后,调查边情、服务决策,宣慰致祭、沟通中央地方,处理蒙藏重要事务,团结地方政教人士,促进蒙藏教事业,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创立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两种自治模式。地方自治对推进政治民主、构建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地方党政矛盾是一个顽疾,国民党在训政前期曾力图消除它,并提出了各种措施和设想,但未奏效。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体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日益扩大,西方的商品、文化潮水般涌入中国,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和分化,从而造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特殊环境;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不仅导致了中央权力结构、地方士绅权力、督抚势力以及满汉官僚阶层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且对洋务运动的发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结局都有深远影响.一句话,独特的晚清政局造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而太平天国运动又深深地影响了晚清政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百灵庙自治运动发生的原因:1、国民党政权在内蒙古设省置县,激化了蒙古民族和中央政权的矛盾;2、蒙古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3、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4、德王及其追随者成为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强有力的组织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地学期刊的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对比,对我国20世纪前半期地学期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是中国地学期刊的发源地,其地学期刊是随着中国地学会、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国地质学会及其他地质研究机构的成立才得以繁荣发展地;华东地区的地学期刊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随着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迁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地方地质研究机构和一些学会组织的成立而发展的;西南地区的地学期刊是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一些学会组织的内迁,以及地方地质研究机构的成立而繁荣的;中南地区的地质期刊主要由地方地质研究机构创办,地理期刊主要由高校创办,学会组织创办的期刊偏重于矿业;西北地区的地学期刊数量较少,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但中国最早的石油地质期刊在此创办。结论认为,中国地学期刊是依托中心城市而发展的,且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影响较大,地质研究机构、学会和大学是创办地学期刊的主力。  相似文献   

11.
袁世凯不仅促成了清廷预备立宪,而且还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袁世凯在直隶试行立宪政治与改革,实际上是配合中央的宪政改革而进行的,其目的是为地方仿行立宪作出表率。尤其地方自治的实行,为接受新式教育的绅商活跃于各级地方政府的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地方和基层权力结构,使地方政治体制逐渐发生转型,朝着民主政治的方向发展。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对近代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四川新军阀当局在根本不触及自身政治独立地位的前提下,对南京中央的外交政策,基本上照单全收,忠实贯彻;而对于发生在省内的涉外事件,新军阀当局则以地方本位主义原则决定问题处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清末民初地方法治研究现状基础上,以清末民初云南的地方法治及其实际运作为个案,结合新史学并采用多学科分析方法进行区域深入考证,对这个历史时期的云南地方与中央关系作了实证研究。运用国家与社会这一理论框架,通过清末民初云南地方的法治关系、权力体系、法律控制和法治文化客观描述和分析,集中剖析云南地方精英政治与平民政治的互动关系,从法律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以清末民初中央地方关系史研究中方法论转型为侧重点,来揭示近代化转型期云南地方法治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1924年国民党“一大”设立的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部门,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有一整套比较系统的组织和人事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国民革命中的农民运动有了一个比较专门的指挥机构,为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国民大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均权主义、地方自治体系架构和民族自治。均权主义学说包括了均权的主体、均权的对象、均权的标准等方面,构成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地方自治是整个民主共和的基础,但它与中央与地方关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理论,孙中山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从城镇乡地方自治,中经县自治,再到省自治的地方自治体系,这是他的地方政制设想的基本内容。在如何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关系上,孙中山形成了大中华民族观、民族平等、扶植弱小民族以及自决自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转型时期,中央向地方实行政治分权以及经济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扩大,随之产生地方保护、经济短视、逆向调控等失范的行为,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地方政府行为失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地方政府利益选择、政治晋升博弈下的政绩压力、转型时期的体制缺陷等原因。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与调整,需要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完善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训政前期地方党政关系虽有少数文章发表,但并没有使用“党政体制”这一概念并对地方党政权力结构进行全面剖析。地方党政体制既包括中央党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包括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关于这两个关系,都有制度规定和沟通的管道。地方党政体制与中央党政体制不同,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体制。这种体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是国民党人制度设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社区民主政治是社区居民群众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结合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实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自治。由于社区民主政治属于新生事物,我国至今对社区自治的性质地位、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没有明确规范,在实践中也产生了各种模糊的认识,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30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是在改革的进程中,权力配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央与地方、社会结构中、经济活动中及政治活动中权力关系的失范。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即协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调动二者的积极性;建立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权力界限,确保市场有序运转;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阳光运行。  相似文献   

20.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力推行国家政权建设,其行政权力不断向农村下沉。作为江南市镇的中心地之一,民国时期南浔镇保甲制度的重建、乡镇行政机构的健全、农村商绅精英的盲僚化、国家对自治组织的渗透和控制等过程均反映了市镇公共权力结构的变化。政权建设中的各种权威性影响要素对市镇原有的政治治理模。式产生了冲击,促进了市镇治理结构的转型,体现了国家力图通过整合基层政治来进行政权建设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