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成洪波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3,(2):1-3+27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系统总结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抓基层党建工作做法,提炼形成“12345”党建工作法,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建引领机制,持续强化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深落细,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努力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4.
近邻党建是基层党建的升级迭代,与协同治理理念高度契合。福建云霄县融入协同治理理念形成“云霄模式”近邻党建品牌。这一模式需要在主体引领、党建效能共享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和改进。基于对云霄近邻党建模式创新实践的分析,提出协同治理视阈下进一步推进近邻党建的路径:优化主体引领作用、优化行动机制构建、优化党建队伍素质、优化党建工作保障。 相似文献
5.
乡村空间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场域和抓手。以往城市价值逻辑影响下的乡村空间治理无法满足新阶段乡村发展的需求,亟需从乡村本体视角出发开展乡村空间治理的针对性研究。文章在分析中国乡村空间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重构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主体性视角的理论内涵和乡村空间治理的价值逻辑,进而探索针对性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1)乡村空间治理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寻求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主体地位。(2)乡村主体性是乡村面对转型发展诉求时所展现的能动性,其理论意义强调内生增长意识、凸显乡村文化个性与包容发展路径多元性。乡村主体性视角下乡村空间治理的价值逻辑转向多元价值、村民主体和生活主导。(3)基于乡村主体性的视角,乡村空间治理的实施路径可以从提升主体人居环境、促进村落产业经济、完善县域社会治理和优化城乡空间格局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陈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23-31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改厕等生活环境类治理项目增多,并频繁触及农民的日常生活。基层治理又回归到了一个和广大农民直接打交道的局面。这些新现象与新问题,需要在新的治理框架中进行分析。生活治理概念的提出,正是学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生活治理转向的一个积极回应。着眼于农村发展方向和农民生活现状,生活治理应着重关注改善生活设施、生活方式引导与教育和家庭发展支持。农村生活治理实践中要坚持以下原则:积极治理与有限治理相结合、国家主导性与农民主体性相结合、精细治理与简约治理相结合、运动式治理与常规治理相结合、找回社区与找回组织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中的3 936篇乡村治理相关研究的核心论文进行梳理,绘制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治理研究发文可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和爆发期四个阶段,总体上呈快速增长态势;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表现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治理的内涵、主体、模式、体系和实现路径等方面。未来的研究应拓宽研究视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深刻挖掘传统资源,构建关于乡村治理的本土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宗族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它的势力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乡村治理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消极影响比较突出。所以,非常有必要妥善处理宗族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学校党的组织建设,使学校党组织真正成为富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坚强战斗堡垒,本文着重从"条、块"分割,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受制约;"条、块"合一,学校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关于加强学校基层党建的思考建议三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指导性。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乡村治理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通过旅游驱动乡村治理已在实践层面和理论研究中受到持续关注,但是对其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的探究还有待深化.该文基于城乡等值化视角,分析旅游驱动城乡要素流动改善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 乡村旅游能够打破乡村治理的边界,桥接城乡要素的流动,通过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循环流动来推动乡村治理;2) 在城乡等值化背景下,乡村旅游通过调整土地、人才、资本、文化、生态、技术等城乡要素的流动状态,在乡村治理层面形成响应,进而助推达成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等多元治理目标;3) 应根据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将其置于城乡协调发展的整体框架下,旅游驱动乡村治理的积极贡献才能最大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1.
赵祥云;赵晓峰;褚庆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32-41
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考察浙江省宁波市H村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发现现阶段数字乡村治理陷入实践困境,具体表现为数字建设形式主义严重、数字技术碎片化和数字技术建设重复性明显、农村居民数字治理参与度低等问题。以“制度—技术—行动”为分析框架,制度偏移、技术有限及行动背离是其生成机制。为打破治理瓶颈,首先要扭转治理思维,减少行政体制的约束;其次要破除技术神话,避免数字乡村建设过密化,从而使数字治理回归社会本身,回应农民的现实需求;最后,要协调多元行动主体,推动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2.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1)
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实现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农村基层的有效治理有助于化解基层矛盾、修补基层生态、巩固基层政权。面对农村基层治理理念异化、基层治理与社会结构脱嵌、基层行政权力势差、基层治理效益损耗的治理困境,应该从矫正治理理念价值偏差、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优化基层治理结构、健全基层治理机制层面入手,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的优化和乡村的善治。 相似文献
13.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进农村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农村体育需求的扩张和分野将农村体育治理问题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如何构建一个结构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顺应乡村振兴战略时代潮流,从农村体育治理的内在逻辑、治理模式及优化路径推动农村体育治理结构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农村体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增强农村体育治理效能。面对当前农村体育治理结构变革,要充分发挥“政治统领、法治保障、自治基础、德治先导、智治支撑”的合力作用,促进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优化;针对乡村异化的不同类型,创新治理模式,以求达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体育治理的现实需求,采取有力的优化路径予以应答。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贯彻落实“中国梦”的伟大战略中,高等学校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应当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个主题,以创新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为基础,不断探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实现高校师生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乡村红色资源开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塑造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治理有效、进而达到乡村生活富裕意义重大。当前红色乡村带动乡村振兴面临着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薄弱、基础设施开发尚未完善、红色资源挖掘力度不够、产业带动效应不足等瓶颈阻碍。革命老区六安市D村从“强体——铸魂——造血”等几方面切入,为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板。下一步,可以从修复红色旧址,建强红色阵地;激活红色文化,守好红色根脉;串联红色资源,壮大村内产业等几个层面发力,确保红色资源开发带动乡村振兴实践更为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在治理环境污染、安全生产、违章违建等长期存在社区管理困境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街巷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有助于破解基层治理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解决兰州目前基层治理仍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宝贵经验,本研究将北京市的相关实践结合兰州市“三社联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功能分析法,分析基层治理所涉及的各主体如何回应社会系统的需要。最后提出应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基层治理提供物资基础以及组织力量的支撑,做到不同级别与不同部门网络协调治理,实现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1-64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大背景下,社区的作用日益凸显,基层社区协同治理也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面对日益复杂的社区问题与落后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南京市泰山街道积极开展社区治理创新的探索,提升治理能力与效率,对丰富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村民小组是村级治理结构的基层组织,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它的治理有别于半熟人社会的行政村,更不同于乡镇的治理.村民小组的治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村级治理,进而影响到乡镇的治理,最终会影响到整个乡村社会的治理状况.因此,村民小组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