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初平年间,袁术与孙坚联手控制荆州南阳郡与豫州。此后他们在面临战略进攻方向的选择时,决定进攻荆州,但孙坚在此役中阵亡。当时袁术、孙坚本可选择进攻兖州刘岱,如获胜能抑制曹操的兴起,以后还可与公孙瓒夹击袁绍。初平四年,袁术进攻兖州属于时机选择有误,结果他被曹操大败,退往扬州。此后他又犯了一系列战略性错误:派孙策平定江东;未对与曹操争兖州的吕布、张邈提供援助,不迎汉献帝而自己企图僭号。在与占据徐州的吕布交战失败后不久,他进攻陈国又遭曹操反击而损失颇重。袁术在面临重大战略选择时屡屡失误,最终导致其败亡。  相似文献   

2.
吕布在初平三年到关东后,先后投奔袁术、袁绍等人,但都不长久,自己仍无可立足之地.其实,他当时应考虑先投奔陶谦等相对弱小的军阀,在实力有所增长后待机再谋其地.吕布在陈宫等支持下进入兖州后,在与曹操交战中未能力求掌握主动权.且在争取外援上也不成功,加上谋略方面逊于对方,后来不得已退出兖州.吕布占据徐州后,不应与刘备讲和,而应与袁术合纵,这样才有一定把握与曹操对抗.从初平三年到建安三年,在关东的这数年间,他在战略或策略上犯了一些错误.不仅因为其本人"勇而无计",还因为他缺乏得力谋士.  相似文献   

3.
官渡之战期间,曹操采纳许攸之计往乌巢袭击袁绍运粮车。袁绍一面派张合阝等率重兵攻曹营,一面派轻骑救援淳于琼。但增援淳于琼的战斗失败,而张合阝等在淳于琼败后降曹,其后袁军崩溃。袁绍在关键时候进行战术选择时,应视保己不败重于攻敌求胜,以救援乌巢为急为重,以攻击曹营为缓为轻,这样他是有可能成功救援淳于琼的,而战局就不会急转直下。如果他出重兵援乌巢,还有可能阻截或包围曹操。袁绍战术选择上的错误与他在战役指导思想上存在缺陷有关系。对占优势的袁绍来说,此次战役重要的是稳中求胜而非急于求胜,并耐心等待己方的优势转化为胜利。  相似文献   

4.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是个多事之秋。曹操在剿除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北方军阀割据势力之后,于是年秋七月亲率大军南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使新近继任荆州牧的刘表次子刘琮投降,次后,又于当阳长坂击败视为最危险的潜在劲敌刘备,并轻...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在官渡大败袁绍,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双方交战之时,袁绍兵力数倍于曹操,形势一度岌岌可危。幸亏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谋士许攸忠言,致使许攸愤而投曹操,献计献策,火烧乌巢——袁军粮草重地,曹军方得大胜。胜利后,曹军发现袁绍的文件中有大量朝中官员给袁绍的书信,全都是讨好袁绍,以为自己谋好退路。有人建议曹操彻底追查此事,以通敌罪名论处这些官员。曹操否决了这个建议,也没看这些信件,命人全部烧掉。望着燃起的火焰,曹操说:“当时形势危急,我尚不能自保,他们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相似文献   

6.
青徐兖地域包括青徐兖三州,是位于黄河与淮河、睢水之间的三角地带。东汉末年,青徐兖地域因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成为各派政治势力角逐的要地,他们在此相互残杀,又因利害关系结成短暂的同盟。在激烈而残酷的角逐中,曹操脱颖而出,他利用对青徐兖地域的控制,取得了白马之战的胜利,从而为官渡之战吹响了胜利的号角。曹操又逐步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由兖州、徐州而青州,统治了整个青徐兖地域。青徐兖地域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稳固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7.
陈琳的《应讥》一的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在他归顺曹操以后,有人认为是作于“建安九年至十三年之间”,这些都是错误的,本以为应作于官渡之战前作在袁绍手下之时。曹植的《送应氏》二首,本认为前人考定的作于建安六年亦误,正确的应作于建安十二年。  相似文献   

8.
曹操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曾批驳过对曹操的传统评价。他说:“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曹操说:“汉未,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  相似文献   

9.
何灵巧 《广东科技》2013,(13):44-46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专利战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蔓延,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尤以工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专利诉讼战为最。毋庸置疑,专利战争已是全球化竞争的核心战役,是企业争夺专利技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未来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善于利用知识产权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的企业,才会有广阔的市场,打赢一场专利之战有助于企业占领市场,而败诉则可能被永远扫地出门。专利战如此残酷,失败甚至没有翻身的机会。那么,我们就必须深刻认识专利战,善于运用专利战,打赢专利战。专利战是指将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作为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科技与经  相似文献   

10.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的香积寺之战,是安史之乱中唐军收复长安的决定性战役,也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香积寺之战是唐军在吸取清渠之败的教训,在获取回纥骑兵的援助,并选取香积寺作为收复长安的新突破点后所采取的军事行动。香积寺之战极为惨烈,经历了初战失利、李嗣业稳住阵脚、回纥奇袭叛军两军夹击、叛军大败四个阶段。唐军在香积寺之战中歼灭了关中地区的安史叛军,收复了长安,并非是安史之乱得以延续的原因,而唐军选取香积寺作为收复长安的突破口,是香积寺之战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令人惋惜的是,香积寺之战虽使长安城免遭战火,但香积寺却在战火中受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1.
“拥刘反曹”是贯穿于《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它有历史的、个人现实的诸多主客观原因.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罗贯中作为封建知识分子有此思想不难断定;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广泛采纳史书及民间故事,而这些史书、民间故事中大都充斥着“拥刘反曹”的色彩,罗贯中在搜集整理写作《三国演义》时肯定会受其影响;罗贯中生于动乱的元末明初,“拥刘反曹”无疑寄托了他向往圣君贤相的仁政统治的政治理想;另外,“拥刘反曹”也寓有反蒙兴汉之意.  相似文献   

12.
《楝亭图咏》为张伯驹旧藏,今存于国家图书馆.它是曹寅为彰显其父曹玺功德,广集名家追怀赞颂曹玺的画作、题诗、题文而成的册页.此册页纸色、纸质不一,后经改装成卷,现存四卷.著名文人余怀亦题诗二首.该诗不仅反映了余怀的思想和遗民情结,也是余怀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安祖先生《〈唐国史补〉“元和之风尚怪”说考论》一文中对“元和体”界定有误。张文认为“元和体”应包括元白讽喻诗。对于元稹未将讽喻诗归入“元和体”,张安祖先生解释为:“元和体”当时并非关名,元稹对其讽喻诗格外珍重,出于自我保护心理,故将讽喻诗排除在“元和体”之外。经过考察,这一解释并不能成立,故“元和体”之界定应依元稹之说。  相似文献   

14.
曹操诗文成就了一个浑厚博大的思想与精神空间,人文精神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曹操诗文中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对众生生存态势的广泛关注,包括对百姓生态的悲悯,对征夫情愁的体恤以及对才士生命价值之实现的促成。  相似文献   

15.
杨吉春  杨雪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61-62,72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论很大、很难定论的人物,然而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却是大家公认的,他的诗歌创作也为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曹操提供了一种途径和可能。通过对他前期诗歌《蒿里行》、中期诗歌《短歌行》、晚期诗歌《步出厦门行·龟虽寿》所表达的形象与所体现的思想进行分析,探讨了曹操思想发展的脉络,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曹操。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中《黄山谷诗补注》一篇,针对宋代任渊、史容、史季温所注黄庭坚诗进行补正,其中以任渊注为重点。钱氏的补正,包括补注典故的出处、句法的出处、诗意的原型、名物地名人名等名词、背景今典,校勘和纠正黄庭坚的用事之误等方面。钱钟书先生对文献典籍的征引详实而浩繁,考证更是精辟非常,他的补注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与诗学价值,对黄庭坚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