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以石墨烯量子点为荧光探针构筑了高选择性磷酸盐传感器.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发射波长在407nm,Eu3+可使其荧光发生猝灭.随着磷酸盐的逐渐加入,Eu3+从石墨烯量子点的表面释放出来与磷酸盐结合,猝灭的荧光逐渐回升.回升的荧光信号与磷酸盐浓度成正比,线性范围为8.0×10-7到9.0×10-6mol/L,检出限为1.0×10-7mol/L.所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且测定简单,快速,使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荧光检测广泛应用于化学、环境、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具有选择传感功能的荧光分子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用乙二胺连接罗丹明B和7-二乙胺基-3-醛基香豆素合成了一个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系统RC,合成方法简便、快速,产物经核磁共振、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RC对pH值表现出灵敏的荧光响应能力,当pH值等于或大于5.7时,RC在500 nm发射香豆素的特征荧光,随着酸度增加(pH值从5.7到3.8),500 nm的发射带逐渐消失,同时在580 nm产生强荧光,荧光颜色从绿色逐渐变为黄色,最后变为橙色.这归因于从香豆素到开环罗丹明B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因此,RC有望发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pH值比率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3.
荧光素钠在氯化钾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表现为:①荧光素钠并没有直接呈现荧光衰变,而是出现了显著的荧光增强现象,然后随着施加电压时间的增长,再发生衰变,荧光强度逐渐下降;②整个过程中溶液颜色由黄逐渐变为淡红,然后再慢慢变为无色③荧光光谱红移.因此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对荧光素钠的这些行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大肠杆菌为宿主表达了尖镰孢菌细胞色素P450 55A1(CYP450 55A1),并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其与NO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DE3)中成功表达了具有酶活性的CYP55A1.在280 nm波长激发下,NO的加入使CYP55A1的荧光逐渐降低,但随温度的变化差异较小;在413 nm波长激发下,NO的加入使CYP55A1的荧光逐渐升高,但加入NADH后其荧光又恢复到原来的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法将水溶性荧光黄染料掺杂到硅溶胶中,制备出荧光溶胶,研究了二氧化硅用量和染料用量对荧光溶胶的黏度、表面张力、相对荧光强度、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二氧化硅用量的增加,荧光溶胶的黏度逐渐增加,表面张力逐渐减小。荧光溶胶的相对荧光强度和吸光度与荧光染液的相近;随着荧光染料用量的增加,荧光溶胶的相对荧光强度逐渐增加。当染料质量分数超过0.6%后,荧光溶胶的相对荧光强度开始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醌氧化还原酶的检测对提高癌症的诊断效果和预测药物的使用情况都十分重要,通过6步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种用于醌氧化还原酶检测的荧光探针DBD-Q-1,探针由识别基团三甲基对苯醌和荧光团组成,使用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进行表征确定了其结构.随着醌氧化还原酶浓度的增大,荧光探针的荧光逐渐增强.在此过程中荧光探针DBD-Q-1结构中的三甲基对苯醌部分脱去形成内酯结构,从而导致探针荧光增强.当向其中加入其他生命相关物质时,荧光探针的荧光并没有明显改变,探针表现出对醌氧化还原酶良好的选择性.荧光探针DBD-Q-1在细胞中展现出了对醌氧化还原酶良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7.
几种甲基/苯基聚硅烷的光谱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聚硅烷的发光性能,找到紫外区上聚硅烷吸收光和发射光的规律以及与其结构的关系,用二甲基二氯硅烷、二苯基二氯硅烷和甲基苯基二氯硅烷合成了几种不同组成及结构的甲基/苯基共聚物聚硅烷,并研究了其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荧光光谱(FL)性质.探讨了聚硅烷组成和结构对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取代基中苯基的含量逐渐增加,其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峰位置都呈波长逐渐增加的红移趋势.聚硅烷链的侧链组成对光谱性能起决定性影响,增加侧链中苯基的含量可以增加主链电子离域范围,从而使聚硅烷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峰向长波移动.  相似文献   

8.
以邻羟基苯乙酮为初始原料,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2-{2-[2-(4-羟基苯基)乙烯基]苯并吡喃-4-}-丙二腈(BPAD-2),并通过1 H-NMR与MS确认结构;考察所制备探针的荧光光谱;通过荧光染色考察探针的Aβ结合标记;通过荧光成像考察探针的血脑屏障通过能力.结果表明BPAD-2的最大发射波长为658nm;BPAD-2荧光标记的Aβ呈亮红色;BPAD-2尾静脉注入正常小鼠后脑内显示荧光信号,10min内荧光强度达到最高,随着时间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说明苯并吡喃结构的BPAD-2具有近红外荧光性质,并显示良好的Aβ荧光标记和血脑屏障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一种多齿配体N,N-二(4-(6-2,2′-联吡啶)-苯甲基)-2-(氨甲基)吡啶(C40H32N6),并用MS,EA,1HNMR进行结构表征,测试了吸收光谱(UV)和荧光光谱(FL).随HBF4,乙酸锌的加入,荧光光谱明显红移;随Cu2+浓度增加吸收峰强度逐渐增加,但发射峰逐渐消失,成为激发态荧光体的猝灭剂.测量并计算了摩尔消光系数和量子产率,并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预测了其稳定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10.
小分子生物硫醇半胱氨酸(Cys)、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谷胱甘肽(GSH)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荧光探针法对硫醇的检测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可实现生物体内硫醇的检测等优势,本文基于亲核加成反应机理,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选择性检测硫醇的荧光探针.该探针与硫醇作用后,荧光强度随硫醇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2 min内荧光强度可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该探针在生物成像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固井二界面泥饼仿地成凝饼与凝灰岩成岩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固井二界面泥饼仿地成凝饼(MTA)的地质成岩作用,采用XRD、TG、SEM+EDX和XRF荧光分析测试技术对MTA与凝灰岩火山沉积作用成岩反应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饼改性剂在MTA成岩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与火山碎屑物质在凝灰岩成岩反应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且物相和化学组成基本一致;凝饼形成剂将凝灰岩火山沉积作用成岩流体的缓慢形成过程直接化为一种现存成岩流体,加快了成岩反应速度,控制了反应产物的类型,二者的特征成岩现象和反应产物均有相似性,且均存在FeS2垃圾矿物析晶现象;随着养护时间延长,MTA凝饼的硅和铝含量均降低,而钙含量增加,即MTA的固化反应过程与火山灰质材料被碱激发后发生的"脱铝—结硅—吸钙"化学反应模式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氧氟沙星(OFX)、诺氟沙星(NOR)皆能使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猝灭.当2种药物共存时可进一步使BSA荧光猝灭,借此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诺氟沙星、氧氟沙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种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使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稳定性减小;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药物与BSA结合位点数n近似为1.依据F(o...  相似文献   

13.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在生理酸度pH1.81以及不同温度(288 K,298 K和308 K)条件下胃蛋白酶与苯唑西林钠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苯唑西林钠对胃蛋白酶有强烈的荧光淬灭作用,且是动态淬灭类型.计算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由热力学参数ΔG0,说明结合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苯唑西林钠与胃蛋白酶相互作用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构象变化.通过F?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苯唑西林钠在胃蛋白酶中与色氨酸残基之间距离R为0.64 nm.  相似文献   

14.
氯酚红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人体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氯酚红(CPR)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氯酚红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得不同温度下CPR与HSA的结合常数K,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CPR与HSA反应焓变、熵变,确定CPR与HSA的结合主要是静电引力.依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不同温度下CPR与HSA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证实该反应为单一静态猝灭过程,且阐明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研究了偶氮类食品着色剂诱惑红与蛋溶菌酶的相互作用.讨论了诱惑红对蛋溶菌酶荧光的猝灭机理,属于静态猝灭.测定了诱惑红与蛋溶菌酶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参数焓变(ΔH>0)和熵变(ΔS>0)可推断诱惑红和蛋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力为典型的疏水作用力.在298、304、310 K温度下,两者间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897、19865、23267.  相似文献   

16.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头孢替唑钠( CS)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S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 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获得了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CS与BSA 作用力主要为静电引力,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CS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中。 Hill系数nH大于1,表明CE有正协同作用。同步荧光光谱表明CS对BSA构象不产生影响,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  相似文献   

17.
采用从头算方法研究了异氰酸与甲醛环加成反应的机理,并研究了BH3对此反应的催化效应。结果表明,非催化反应基本上为同步的协同反应,而BH3催化的反应则为非同步的协同反应,且BH3催化反应比非催化反应容易进行得多。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在Cu(Ⅱ)的存在下柔红霉素与DNA或RNA的荧光猝灭反应,发现单、双链DNA及RNA均能大幅猝灭柔红霉素-Cu(Ⅱ)二元体系的荧光,最佳PH值范围为5.4-7.1,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在505和555nm。在最佳条件下,测定双链DNA线性范围为0-0.6μg/mL,检测限为0.008μg/mL,相对标准偏差在3.0%以内。温度的影响和吸收光谱证实了DNA对此二元体系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机理。  相似文献   

19.
利用荧光光谱和FT-IR方法在体外研究了异嗪皮啶与人γ球蛋白(HGG)的相互作用,利用Sips和Gibbs-Helmholtz方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结合反应的亲和力常数和热动学参数,利用Docking方法研究了其相互作用模式.Sips图谱结果表明,异嗪皮啶与HGG之间主要存在两类结合位点,以及基于范德华力和氢键的非特异性的相互作用,而且结合反应是熵驱动的自发的放热结合过程.在297,303,310,317 K下的亲和力常数分别为10.708,9.152,7.084,5.386 L/mol.利用FT-IR光谱方法计算了在异嗪皮啶加入前后HGG二级结构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加入异嗪皮啶后,蛋白质β结构含量降低,但是蛋白质典型的β-构型仍然保持.根据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到蛋白质色氨酸残基与异嗪皮啶的平均结合距离为3.57 nm.HGG可作为异嗪皮啶的体内转运蛋白.  相似文献   

20.
以豆腐渣为底物进行混合好氧堆肥,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分析了堆肥产物淋溶上清液DOM的组成,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解析了堆肥样品中官能团信息。利用三维荧光结合平行因子法研究了堆肥过程中DOM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得出两种组分即可见区类色氨酸(Ex/Em=285 nm/350 nm)与类腐殖酸(Ex/Em=335 nm/415 nm),随着堆肥的不断进行,可见区类色氨酸荧光强度逐渐下降,类腐殖酸荧光强度逐渐上升,表明堆肥进入腐熟阶段。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堆肥过程中多糖类小分子物质逐渐减少,而腐殖酸类大分子物质逐渐增加。进一步运用近红外光谱(NIRS)和区间偏最小二乘法等化学计量学方法构建了堆肥过程有机质含量分析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优化选择区间5831.95~6086.52 cm-1可以建立稳健的有机质定量分析模型,堆肥有机质实测值与近红外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为0.9861、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0.8247、偏差(Bias)为0.005,表明堆肥有机质含量与近红外光谱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