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念悖论是信念逻辑系统中的独特现象,它基于对信念行为的某种特定理解和形式化处理。本文旨在讨论三种信念悖论:抽彩悖论,序言悖论和自我欺骗悖论。  相似文献   

2.
凯伯格悖论被称为休谟问题之后又一次"哲学的耻辱",由此引发热议。凯伯格试图通过弱化的演绎条件和一致性原则解决悖论,瑞恩的"避免错误"方案和尼尔金的P推理则试图从信念层面突破,数学家莫绍揆从概率角度力求说明凯伯格悖论的荒谬。在批判吸收这些解悖方案后,作者提出在实践层面审视悖论,联系概率的逻辑内涵,有助于悖论的消解。在悖论描述语句的推敲中,发现"公平"为悖论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综合考察凯伯格悖论和休谟问题,发现了归纳悖论在合理信念接受问题方面的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确证悖论、绿蓝悖论和彩票悖论的演进过程,揭示它们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历史关联的悖论家族,是信念合理接受难题家族在不同层面的具体展现;在对三大悖论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认归纳悖论语用的知识论悖论本体地位,并明确界说归纳悖论;指出了当前归纳悖论研究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4.
确证悖论是一个重大的逻辑哲学和科学哲学问题,围绕着它主要有三类解决方案被提了出来。这三类方案之间有内在的逻辑一历史关联,它们是避层发展的,并实现了从情境缺场到情境迟钝的转向。确证悖论研究历史和最新成果向我们启示:确证悖论的良好解悖方案应该是情境敏感型的,确证悖论的研究将实现第二次转向。即从情境迟钝转向情境敏感。  相似文献   

5.
欺骗是一种复杂的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 ,伪科学是一个欺骗种类。正确认识欺骗 ,有助于揭穿伪科学真相。  相似文献   

6.
关于自我欺骗的道德心理学理论主要分为意向论和非意向论两大阵营。以戴维森为首的意向论阵营强调自欺是一种意向行为,按照一种人际间欺骗模型来认识自欺。意向论者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不同的人格系统,试图用一种非理性的心理因果性来解释自欺。以梅勒为首的非意向论者反对人际间欺骗模型,从而也反对把自欺看作一种意向行为,梅勒试图将自欺与认知心理学对接,认为自欺是由人类的认知特点造成的,而不是人自主造成的。梅勒提出偏差信念论之后,英美学界对自欺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些新的观点又各有各的问题。我们将看到,引入不同的自我知识的理论能够帮助完善以上各个理论,为解决它们的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罗斯悖论"是道义逻辑中的第一个"悖论",对此中外学者有过诸多研究,见解纷呈.在评述以往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语境原则的讨论和"悖论度"概念的引入,可以进一步澄清罗斯悖论的实质及其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解决亨佩尔乌鸦悖论的方案可分为四类:甲,否认或修改尼科德判据;乙,否认换质位定律;丙,否认或修改等值条件;丁,认为尼科德判据中的"验证"与等值条件中的"验证"不是同一个概念。目前学界所提出的各类解决乌鸦悖论的方案绝大多数属于甲类,其中贝叶斯型方案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类。但即使是贝叶斯型方案,也存在严重问题;否认换质位定律又违犯逻辑,丁类方案也不可取。但是,逻辑等值的命题可以不是同一个命题,所以支持等值条件的亨佩尔论证是错误的。我们还用"例证"的例子表明了等值条件不成立。因此,可以用丙类方案来解决乌鸦悖论。用命题理论来解决乌鸦悖论是一个完全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博弈行为中的演绎与归纳推理及其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博弈逻辑(game logic)是随着博弈论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它是一行动逻辑。博弈逻辑研究的是理性的人在互动行动中即博弈中的推理问题,在博弈行为中存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正如在传统逻辑中存在逻辑悖论一样,博弈逻辑中同样存在悖论或者“问题”。博弈参与人运用演绎推理时存在逆向归纳法悖论,而运用归纳推理时存在归纳是否有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德曼的绿蓝悖论一经提出,便激起了来自逻辑学领域的回应,并给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却在逻辑层面上不约而同地走入了困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绿蓝悖论有解吗”这个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绿蓝悖论的代表性解决方案的考察,以文本解读为基探寻逻辑解决困境的根源,并借助于对绿蓝悖论的哲学重置,揭示其深层哲学蕴含从而给出一种哲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