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运动时期明治政府所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及调整改革措施的研究认为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 ,是日本现代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它为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特别是对日本政治体制向现代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说 ,明治维新是日本政治现代化的起步  相似文献   

2.
日本琐记     
日本文恐怕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杂的文字了。日本的汉字是从我国去的,所以有一个时候,日本人开口闭口说和我们同文同种。明治维新后,因和西方人接触渐多,还采用了若干荷兰字、法国字、英国字和德国字。战后经过美军长期的占领,说话写文夹美国字(英美两国虽同属英语国家,但英国人决不承认美国人自己杜撰的许多怪字为英文)又成为一时风尚。到今天,日本人每开一次口或每执一次笔不用上几个美国字就好像不能表达意思似的了。这种心理和我国解放前一些“高等华人”之满嘴英文者大致相同。不过这种现象在那时的我国也只限于少数“高等华人”,而且只用之于口而不笔之于书,这和今天日本之普遍应用是有些差别的。例如我们现在所要谈的“剥司”这个字就是从美  相似文献   

3.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史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可以说,近代的日本是亚洲唯一摆脱了殖民地是半殖民地危机的国家,它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200年左右才完成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成功地进行了明治维新运动。为什么明治维新能成功并取得辉煌的历史功绩?它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今天的启迪?我认为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看。一、明治维新成功的外在因素首先,良好的国际历史环境对日本十分有利。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二战后以及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日本三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日本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也相应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这三次改革适应了转型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王君临 《科技信息》2009,(20):125-125
日本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这两次社会变革都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日本当时的社会形态,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比较这两次社会改革可以看到两者有很多的共同点,其中之一就是对改革后的社会性质的判断——说法众多,无法定性。分析原因可以看到,外来文化这个因素的存在对日本社会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其政治现代化开始起步。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由民权运动”则是继明治维新之后的一次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其目的是要促使明治政府继续完成政治上的资产阶级改革,建立立宪君主制,加快政治现代化的步伐,以适应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其政治现代化开始起步。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由民权运动”则是继明治维新之后的一次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其目的是要促使明治政府继续完成政治上的资产阶级改革,建立立宪君主制,加快政治现代化的步伐,以适应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比较一直是中日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试从旧利益集团的构筑态势、分化旧利益集团组合新利益集团过程中的策略运用和皇权在此过程中稳定凝聚功能的发挥三大角度探析二者成败原因,并从中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对今天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百日维新运动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一样,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未能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把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罪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这是未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全面审视和观照世界近代史,是不符合中国近代历史之实际,不合乎历史哲学之逻辑的.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上,曾经完成两次重大的教育改革,目前进行的是第三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改革的基本方针是借鉴外国教育经验,建立适合日本国情的近代教育制度。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便是根据欧美近代教育思想、效法西方国家学制的模式而建立起来的日本近代教育体系。它的基本原则是:“务期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所以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义务教育体制的创建时期。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改革的基本方针是撤除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的教育,建设和平、民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鼓吹效法明治维新,试图通过改革来改造中国社会。维新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久居日本,梁启超对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原因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社会改革的成效,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于是主张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民国时期,他又围绕"二十一条"等问题,积极参与了对日外交活动,并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一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家横井小楠写道:“明尧舜孔子之道,尽西洋器械之术,何止富国,何止强兵,布大义于四海而已。”据知此人曾热衷于朱子学,赞美西方的产业政策、通商政策和美国的总统制符合“三代之治”。这说明,儒学同日本的维新结下了不解之缘。无独有偶,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中国的思想家提出了类似的思想主张,那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日本明治维新确立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其中围绕"富国强兵"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19世纪70年代的军制改革,是日本军事近代化的重要起点。通过军制改革,日本逐渐实现了军事近代化,并迅速发展成为军事大国,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范庆芬 《科技信息》2008,(3):132-132
汉语人名研究在走向成熟和深入的今天,涉及学科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从社会风俗文化,心理结构,环境及变化等因素探讨其对人名的影响。而人名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助于深层理解社会综合背景。  相似文献   

15.
日语由表层的发音、词汇、语法构成,深层则与日本文化紧密结合,作为日语深层的重要内容、也是日语重要特征的暧昧性更是承载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理解日本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文化因素的"软件",从文化心理的最深层培养出该民族的文化人格、思维方式等情感上的文化直觉,使身心受到这种文化的浸泡,是掌握日语暧昧性的关键。本文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风土和表现形式出发,探析日语的暧昧性。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泰日三国改革的比较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三国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习俗有相似之处,因改革的原因均没有沦为殖民地,而其改革又出现不同的档次。由于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宗教文化等不同,中泰日的改革沿着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速度向前发展,以致中泰日的现代化进程大相径庭。通过对中国戊戌变法、泰国拉玛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求导致三国改革的不同成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进入了继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之后的第三次全面转型期。2006年的日本,其总体特征表现为"转型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遭到了惨败。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中日两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是重要的外部原因,而中日两国改革的策略与手段不同,是重要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发生于19世纪中期的明治维新,是一次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使日本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而且将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日本迅速推进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日本的民族心态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就日本的民族心态在明治维新中的作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堪称“经济奇迹”的是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高速发展及稳定增长。在这一奇迹的背后,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原动力,即“科技立国”的思想与举措。因此可以说,日本经济是循着科技立国道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经济奇迹的。 一、立国之本的历史演化离不开科学技术 立国之本,决定着一国的施政方针、国家体制、经济结构、社会理念、行为方式等等,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课题。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直到今天,始终怀着时代的使命感与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