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豫南板栗林栗皮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板栗林栗皮夜蛾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地栗蓬刺束间或树皮裂缝中结茧化蛹(化蛹于白色丝茧中)越冬,或以幼虫在被害栗蓬总苞内越冬.第1代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为害,6月下旬为第1代成虫盛发期.第2代幼虫在7月初孵化.化蛹场所高度集中在原被害蓬上.第1、第2代为害板栗较重,第3代为害较轻.豫南丘陵板栗产区采用农业和生物方法防治该虫,6年防治实验表明,该方法平均株杀灭效果可达90%.  相似文献   

2.
枸杞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枸杞木虱在西宁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土缝及附近杂草枝杈处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下旬在新发嫩叶上产卵.若虫孵化后营固定生活,取食芽梢汁液,导致新叶畸形,提早干枯落叶.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及第一代、第二代2~3龄若虫发生盛期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有效地降低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荔枝蒂蛀虫发生期测报经验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景辉  林文才 《武夷科学》2002,18(1):284-285
荔枝蒂蛀虫 ( Conopomorpha sinensis) ,过去常称爻纹细蛾 ,以幼虫在荔枝、龙眼冬梢或荔枝早熟品种的花穗上越冬 ,幼虫于整个果期均可蛀食为害 ,引起落果 ,果实发育后期被害 ,会产生虫粪果 ,降低品质。该虫还能为害花穗、新梢、嫩叶叶脉。蒂蛀虫在漳州一年发生 1 0代 ,世代重叠 ,荔枝果实期、秋梢期是其为害高峰期 ,以果实成熟期受害最重 ,秋梢次之。5月中下旬至 6月中旬是闽南地区主害代 3~ 4代成虫盛发期 ,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上要通过预测预报 ,掌握在蛹羽化率达到 30~ 4 0 %时开始喷药防治。因此 ,选准成虫羽化高峰期及时喷…  相似文献   

4.
稻水蝇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年发生 4代 ,世代重叠 ,发育历期世代间存有极显著的差异 ,虫态间发育历期除幼虫与蛹外亦呈极显著差异 .成虫越冬 .4月下旬越冬成虫大量出现 .4月下旬见一代卵 ,5月 10日为一代幼虫盛发期 ,化蛹在 5月 2 5日始盛 ,一代成虫于 5月下旬可见 .第二代 5月下旬见卵 ,6月上旬至 7月上旬幼虫发生 ,6月中旬至 7月上旬化蛹 ,6月下旬至 7月中旬为二代成虫可见期 .第三、四代幼虫分别发生于 7月上旬及下旬 ,第四代成虫于 8月中旬羽化 ,8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并越冬 .第 2代危害严重 ,发生数量极显著多于其它各代  相似文献   

5.
松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属膜翅目,扁叶蜂科。198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首次发现,1984年后在该地区成灾。此虫一年发生1代,5月下旬幼虫孵出,进入为害期,为害时间35-40天,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夏。本文还报道了松扁叶蜂的生活习性,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血斑小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斑小叶蝉在我省中南部1a发生5代,卵在幼树树干、枝条表皮下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下旬可见成虫;6月上旬第2代若虫出现,6月中旬羽化为成虫;6月下旬可见第3代若虫,7月上旬可见第3代成虫;7月中下旬可发现第4代若虫;高温多雨季节,8月中旬偶见第5代若虫。若虫历期15-30d不等,9月中旬成虫产越冬卵。化学防治以50%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防治效果为佳,48h的虫口减退率达100%。防治始期在1代若虫盛发期(5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7.
王元康 《武夷科学》2008,24(1):65-68
刚竹毒蛾 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 1年发生3代,以卵和初孵幼虫越冬,越冬幼虫翌年3月开始活动,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8月下旬为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11月出现第3代幼虫。气温是影响刚竹毒蛾危害的重要因素,在防治上要抓住幼虫3龄期前和成虫期进行防治,使用2.5%溴氰菊酯、80%敌敌畏和柴油按1:0.5:50制成的油烟剂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 1年发生3代,以卵和初孵幼虫越冬,越冬幼虫翌年3月开始活动,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8月下旬为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11月出现第3代幼虫。气温是影响刚竹毒蛾危害的重要因素,在防治上要抓住幼虫3龄期前和成虫期进行防治,使用2.5%溴氰菊酯、80%敌敌畏和柴油按1:0.5:50制成的油烟剂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豆卷叶螟Lamprosema indicata Fabricius是菜用大豆的一种重要食叶性害虫.在福州地区1a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次年越冬幼虫4月中下旬出蛰.5月中下旬是第1代幼虫危害高峰期,第1代成虫高峰期在6月中旬;第2代幼虫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中旬是第2代成虫高峰期;8月中下旬第3代幼虫盛发,9月上旬是第3代成虫的高峰期;第4代幼虫发生期在9月中下旬,9月下旬10月上旬是第4代成虫盛发期;10月中旬是第5代幼虫的高峰期.豆卷叶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长颊茧蜂Dolichogenidea sp.、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punctata,Fabricius、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和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其中长颊茧蜂是天敌优势种,其田间寄生率最高可达80%,对豆卷叶螟的种群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蜀柏毒蛾是福建省柏木的一种重要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上旬始见成虫。第一代幼虫5月中旬孵出,第二代幼虫9月中旬出现,幼虫危害严重期是3月下旬至5月中旬,其次是7月下旬至8月下旬。林间防治以PIB5×108个/mIPoNPV 20%氰戊菊酯(1:15000)倍液喷洒,或是PIB5×108个/mIPoNPV 5亿孢子/g白僵菌 20%氰戊菊酯(1:15000)的配比,防治效果最好。病毒的防治运期应掌握在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1.
稻纵卷叶螟迁飞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纵卷叶螟Cnag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自70年代以来上升为海南省水稻三大害虫之一.海南省澄迈县一年发生9代:第2、4、6、9代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代;第5、7代为大部分外地虫源迁入代;第3、8代为本地虫源大部分迁出代.广东省阳春县一年发生7代:第1、4、6代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代;第2、5代为大部分外地虫源迁入代;第3、7代为本地虫源大部分迁出代.每当水稻正处在分蘖期迁入的世代为害较为严重.往往引起突发性猖獗为害;而迁出代则意外地为害轻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宽带细腹食蚜蝇Sphaerophoria macrogaster(Thompson)的生物学特性,发现该食蚜蝇在福州一年发生7代,各代的历期分别为46.3天、30.9天、66.7天、23.1天、26.1天、37.1天与131.2天。主要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和越夏,所以第7代与第3代的历期都很长,蛹期也比其他各代长,分别为100天与45天。每雌的平均产卵量为20.8粒。幼虫期的总捕蚜量为286.7头,其中2、3龄幼虫的捕蚜量占幼虫期总捕蚜量的98.2%。  相似文献   

13.
本文于1986~1988年在武汉市对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突花蛛在湖北武汉一年完成完整的2~3个世代,以第3代若蛛和第2代成蛛越冬。雌蛛保持一年内稳定的生活周期,而雄蛛在发育历期上变化较大,雄蛛和雌蛛从卵发育至成熟在发育历期上的差异排除了同胞蜘蛛在自然界交配的可能性。雌蛛在不同季节对产卵植物具有选择性。提出了蜘蛛生活史分类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4.
Owing to the improved spatial resolu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fewer artefacts than the conventional ultrasonic imaging technique, ultrasonic nonlinear im-aging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last two decades. The acoustic nonlinear effects in biological…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陵2,3号坑兵马俑原料来源和研制工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原料来源和烧制技术,选取63个秦始皇陵2,3号坑的兵马俑样品和20个秦陵附近的黏土样品,2个耀州瓷胎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分析(NAA),测定每个样品中32种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将这批NAA数据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得到动态模糊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2号坑和3号坑兵马俑原料来源不完全相同,但多数兵马俑样品与秦陵附近的垆土样品关系密切,其原料来源可能在秦陵附近,由此推断烧制2,3号坑兵马俑的窑址也可能在秦陵附近.还初步分析了2,3号坑兵马俑研制工程的历史背景和秦陵封土,2号坑夯土、回填土与附近黏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分布范围及代表性均不如三级阶地的成都二级阶地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二、三级阶地粘土性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该文假定~7Be的基态和第1,2,3激发态是~3He-~4He集团态,用共振群方法(RGM)计算这些态的本征能量和本征函数,并用这些函数计算了这些态之间的M1、E2跃迁几率,所得结果与实验基本符合,说明了~7Be的基态和第1,2,3激发态主要是~3He-~4He集团态,也说明了用RGM来研究核的集团态是很有效的,特别是理论计算的跃迁与实验的符合说明了计算中求得的各态的波函数是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