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低聚木糖对两歧双歧杆菌的增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酶解低聚木糖为碳源,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增殖两歧双歧杆菌。研究表明,低聚木糖可有效增殖两歧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对该糖的转化率与对葡萄糖的相近。将低聚木糖在浓度为5.0-10g/L的范围内增加其初始浓度,可提高双歧杆菌的菌体浓度和增殖速率,低聚木糖对两歧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的双株混合培养效果明显优于单株培养,其功能完全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适宜于低聚木糖在人体内自然增殖双歧杆菌菌群。  相似文献   

2.
对双歧杆菌制作双歧杆菌酸奶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所采用的耐氧长双歧杆菌B1能在有氧条件下14h内凝乳。实验确定了二步发酵法制作凝固型双歧杆菌酸奶的工艺;确定了双歧杆菌将与其它乳酸菌单独发酵,然后按5∶95混合进行发酵制作搅拌型双歧杆菌酸奶的工艺。所制得的双歧杆菌酸奶具有传统型酸奶的风味,并能达到108个/mL以上的活双歧杆菌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大肠杆菌-双叉双歧杆菌的穿梭质粒PhJ为基础,插入从Lactococcus lactis总DNA中用PCR方法扩增得到的报告基因乳酸脱氢酶基因(ldh),构建了双叉歧杆菌的表达质粒phj-ldh,并采用电转化法导入双叉双歧杆菌进行了表达研究,对双叉双歧杆菌总蛋白的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ldh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形成了明显的条带,Western-boltting结果确认了该条带为ldh基因的产物,LDH的酶活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重组双叉双歧杆菌的蛋白粗抽提液中LDH的比活性为5.5U/mg,菌中LDH的表达量约为2mg/L,此工作为今后双叉双歧杆菌的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刚出孵的雏鸡以氟啤酸作对照饲喂双歧杆菌制剂,结果显示:服用双歧杆菌制剂锥鸡的肠道内的双歧杆菌数与氟哌酸组差异显著(P〈0.05);在肠杆菌数差异不显著(P〉0.05);均未检出沙门氏杆菌。在雏鸡增重效果方面,双歧菌制剂与氟哌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双歧杆菌与氟哌酸一样对锥鸡下痢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同时用双歧杆制剂饲喂肉仔兔进行增重试验,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增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双歧杆菌是近年来微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通过系统研究,发现双歧杆菌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而它的应用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实惠。  相似文献   

6.
猪源双歧杆菌筛选及生物特性参数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从健康猪肠道和粪便中共分离到90株细菌,根据微生态学关键指标,筛选出10株双歧杆菌,这些菌株能够耐受0.8%-1.0%的胆盐,在PH3.5BS肉汤中37℃下保浊h存活率在40%以上,代谢产物对4种常见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双歧杆菌与上述4种致病菌在BS液体培养基中混合培养到36h,能够彻底清除病菌,3株双歧杆菌对小猪肠道上细胞有良好的粘附作用。  相似文献   

7.
菊芋低聚果糖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一种自制菊芋低聚果糖(FOS)在体内外对双歧杆菌的促生长效果,体外试验表明,所实验的5种218株双歧杆菌菌株均利用FOS,在FOS浓度为0.5%时,青春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的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5倍和5.4倍,培养液中流加0.2%的FOS也能显著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竞争实验显示双歧杆菌的增殖对大肠杆菌和艰难梭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体内试验表明,FOS能显著提高受试动物粪合便中的双歧杆菌菌数。  相似文献   

8.
双歧杆菌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对双歧杆菌的种类分布、生物学特性、功效及双歧杆菌制品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正常的菌群之一,对人体具有许多有益的生理功能(应设法通过多种渠道来增加体内该菌的含量).从双歧杆菌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双歧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驯化、生产工艺及关键控制点三个方面介绍双歧杆菌保健饮料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双歧杆菌在胃肠道微生物区系中的作用及其粘膜附着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歧杆菌是人和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区系中的一种正常的厌氧菌,在机体肠道内发挥很重要的生理作用。关于双歧杆菌的作用机理及其粘膜附着机制等问题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双歧杆菌的分离和鉴定、生物化学代谢特征、在肠道微生物区系中的作用以及附着粘膜上皮细胞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利用抗生素干扰小鼠肠道原籍菌群,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并利用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进行调节治疗。观察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对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的调节效果。选用不同浓度的头孢曲松钠,对小鼠进行灌胃。取盲肠和结肠内容物培养主要菌群变化。模型制备成功后利用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进行菌群的治疗性调节,口服6周后,检测被检菌群的数量。结果不同剂量头孢曲松钠灌胃的小鼠盲肠体积均有所增大,模型组的优势菌的数量显著减少。通过口服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制剂,可以适当的恢复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说明实验成功地制备了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衡模型,模拟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机能环境,通过外源性的补充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对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具有调节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米乳酸发酵饮料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糖化的大米为基质,对6株乳酸菌的发酵性能进行了测试,其中以嗜酸乳杆菌产酸最高,产酸速度最快。确定了嗜酸乳杆菌(La)、乳明串珠菌(L1)和两歧双歧杆菌(Bb)为最佳菌种组合,并通过scheffe'三因子单形重心设计法,确定了最佳种间比,即La:L1:Bb=3:3:2。  相似文献   

13.
两歧双歧杆菌培养基成分的改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双歧杆菌的特殊生长要求及培养基的设计原则,在比较30余种现有双歧杆菌与乳酸菌培养在的基础上,设计了BIB培养基,并通过选择BIB中最适蛋白胨品种及增加适量泡菜汁,改进BIB为BIB-1。结果表明;每毫升BIB-1,培养基培养两歧双歧杆菌ATCC29521所得的最高活菌数约为其他培养基的10-30倍。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优良的产细菌素乳酸菌,用含0.5%碳酸钙的MRS固体培养基从19份牦牛粪便样本中分离出91株乳酸菌,进一步采用牛津杯法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结合16S rRNA序列扩增测序鉴定该批乳酸菌.结果表明:在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等抑菌因素后,从91株乳酸菌中筛选到9株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葡球菌ATCC25923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乳酸菌菌株,该9株菌株对蛋白酶敏感,初步认定为产细菌素乳酸菌;经16S rRNA序列扩增测序鉴定该9株菌分别为海氏肠球菌,屎肠球菌,蒙氏肠球菌株和植物乳杆菌,其对常见抗生素不耐药,可作为益生菌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5.
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其发酵性能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杰  李锦子 《河南科学》1996,14(4):460-463
酸乳中的乳酸菌有乳酸杆菌和乳酸球菌两种,本文选用较为简单的培养基,通过调节pH值对其进行分离。从平皿中挑选溶钙圈较大的杆菌和球菌菌落各2个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发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能产酸,活性较高,按比例再组合成酸乳发酵剂,使产酸时间缩短,酸度高。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此法,可以不断优选高产乳酸菌株。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果蔬菜生产国家之一,中国的水果蔬菜资源非常丰富,但其鲜销状况却不容乐观。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接受益生乳酸菌发酵技术开发的新型发酵果蔬饮料,这主导了果蔬饮料发展的方向。研究评价了不同种属乳酸菌的耐酸性和耐胆盐能力,得到5株能较好适应人体胃肠环境的菌株,并应用于复合果蔬汁的快速发酵。通过感官评定,确定了混合果蔬汁的优化比例。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发酵条件并进行单菌发酵和混合菌种发酵。实验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发酵产物的pH值均有大幅下降,酸度增加;发酵果蔬汁储藏第1周出现酸的转化;混合菌株发酵产品的酸度几乎是单一菌株发酵产品的2倍,酸的转化发生在冷藏第2周。  相似文献   

17.
为葡萄全汁乳酸发酵饮料研制提供优良菌株资源.以"桂葡1号"葡萄果汁为原料,以耐酸性及风味评价为指标,筛选葡萄果汁乳酸发酵的优良菌株,研究优选菌的单菌及复配发酵对果汁风味物质的影响.植物乳杆菌R23及副干酪乳杆菌R37能耐受pH值3.0高酸,其发酵香与葡萄果香协调;两菌复配生长是共生型,其发酵风味比单菌更饱满丰富;乳酸发酵增加了葡萄果汁酸、酮、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了酚类和有机酸的成分数量.植物乳杆菌R23及副干酪乳杆菌R37是葡萄果汁乳酸发酵优良菌株,其复配发酵能赋予葡萄果汁更丰富的发酵风味.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快捷地掌握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主要参数的变化情况,通过KRH-BI0300型发酵罐控制系统、细胞密度监测系统、SHP8400PM过程气体质谱分析仪、生物传感分析仪等多种发酵过程分析检测手段,对乳酸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细胞数、尾气成分、葡萄糖及乳酸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应用多种现代化分析检测手段可以快速、精确地掌握乳酸菌发酵过程参数变化情况。该研究为乳酸菌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及规模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共轭亚油酸的含量,从13株实验室保存的乳酸菌中筛选出8株具有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菌株.其中As1.2686产量最高,发酵液中共轭亚油酸含量达到13.63 mg/L;其次是菌株B11693,共轭亚油酸产量为11.55 mg/L.选择B11693做进一步的菌种鉴定,将传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和细菌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相结合,鉴定菌株B11693为短乳杆菌.  相似文献   

20.
饮料中乳酸菌包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为基础原料,采用全酶法糖化工艺进行液化和糖化,接种适宜的乳酸菌进行发酵,然后采用复凝聚法在液相中将乳酸菌包埋,以此延长菌体在液相中的存活时间.乳酸菌被包埋后,在饮料中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低聚果糖,对饮料中未被包埋或已被包埋但又释放的菌体的产酸进行控制,同时也保证其在饮料中存活.通过正交试验法找到最佳的微胶囊造粒条件及乳酸链球菌素和低聚果糖的添加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