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扬子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古元古代基性岩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基性岩脉是区域伸展作用的标志, 具有明确的构造指示意义. 扬子板块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内部发育有大量的基性岩脉, 这些基性岩脉对于认识扬子板块早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 目前还没有关于其形成年龄的报道. 对侵入崆岭变质地体内部的一个辉绿岩脉样品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 得到近似谐和或谐和年龄, 它们的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1852 ± 11) Ma (MSWD = 0.37), 代表了该基性岩脉的形成年龄; 该基性岩脉中锆石的εHf (t)为−6.3~0.5, 加权平均值为(−3.06 ± 0.88) (MSWD = 1.01), 显示其岩浆源区可能为受到交代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 这一发现表明, 在约1850 Ma扬子板块处于碰撞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中, 同时该时期扬子板块已经具备足够的刚性, 以致能产生大规模的脆性破裂以及可能引发地幔对流作用, 因此我们推测在约1.85 Ga扬子板块已经具有克拉通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吉林夹皮沟金矿区两类不同金矿床的发现及其在华北地台上的普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夹皮沟是我国著名的黄金开采基地,对其中一系列大中型金矿的成因历来争议很大,主要有变质热液成因论和岩浆热液成因论。上述争议不仅在夹皮沟地区存在,且在华北地台上其它金矿区乃至整个太古代金矿中都存在着。因而,对该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找矿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作者对夹皮沟地区一系列金矿进行了大量的井下和室 相似文献
4.
苏鲁地体胡家林石榴橄辉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日照市胡家林石榴橄辉岩产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 其中的锆石主要为柱状和粒状(长/宽 = 1︰1.3~2.5), 晶型较好. 阴极发光(CL)和背散射(BSE)图像显示具岩浆成因的成分环带, Th/U比为0.99~2.81, 为岩浆成因的锆石特征. 14个点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析给出206Pb/238U年龄范围为207~223 Ma, 加权平均值为216±3 Ma, 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片折返过程中角闪岩相退变质的时代一致. 石榴橄辉岩在随超高压变质岩片折返过程中被携带到地壳环境, 受到来自超高压岩片内部释放的流体交代, 锆石U-Pb年龄记录了交代所形成的熔体结晶时代. 因此, 深俯冲大陆板块折返过程中的流体释放可能是其中锆石生长的重要流体来源. 相似文献
5.
6.
7.
8.
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新元古代浅变质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薄片观察, 在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变质火山岩中发现新元古代侵位的浅变质花岗岩. 对其中两个浅变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 结果表明, 这些浅变质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它们的形成时代分别为(726±6)和(758±12) Ma, 并且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 结合前期发现的(635±5) Ma浅变质(橄榄)辉长岩, 证明北淮阳带至少存在两类新元古代侵入岩, 即726~758 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 Ma的变质辉长岩. 这些新元古代岩石出露于变质的奥陶纪岩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 二者之间为构造接触以及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 并且它们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二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时代以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时代一致. 这进一步证明, 它们可能是印支期华南陆块发生俯冲的初始阶段最早被拆离、解耦的岩片, 并在南、北陆块汇聚、碰撞及造山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之上. 相似文献
9.
大洋型超高压变质带的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以西南天山、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的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 较深入地论述了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大洋型超高压变质带的基本特征是以典型的洋壳组合的原岩建造为特征, 其变质作用峰期温度较低属于低温榴辉岩相范围, 在递进和退变过程中出现蓝片岩相变质过程, 具有低的、冷俯冲带的地热梯度, 并且在岩石组合方面常常与蛇绿岩带伴生. 大洋型超高压变质带的深入研究对于建立冷俯冲带变质反应系列, 探讨俯冲带的水流体是如何被带到地幔深处以及建立冷俯冲带超高压变质作用类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俯冲超高压变质洋壳岩石抬升、折返机制的研究是目前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其深入研究对于探讨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机理、建立更加广泛的超高压变质岩石抬升、折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岩作为俯冲到地幔深度又折返到地表的岩石, 见证了俯冲与折返的全过程, 是研究俯冲变质带中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物质循环的最理想场所之一; 洋壳俯冲到陆壳俯冲-碰撞是俯冲碰撞造山带形成演化的基本方式, 也是目前板块构造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 同时, 对中国西部西南天山和柴北缘2个具有洋壳深俯冲特征的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赣东北弋阳早古生代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于赣东北弋阳县南的麻粒岩是一个基性麻粒岩,具有石榴子石+斜长石+紫苏辉石+黑云母+磁铁矿的矿物组合,根据矿物成分变化和矿物的包含关系确定了峰前变质(M1)和峰期变质(M2).成岩格子和地质温压计计算限定了麻粒岩峰前变质的温压是830~870℃和~1.0 GPa,而峰期的变质条件是850~900℃和0.7~0.8 GPa,显示了一个近于等温降压的顺时针P-T-t轨迹.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436 Ma,而其原岩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结合已有的发现,本文指出华夏地块内发生的早古生代(加里东期)高级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带作用有关,很可能是扬子地块与东冈瓦纳大陆挤压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 确定造山带早期变形变质史的方法造山带中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ioclusion trails)代表了变斑晶生长过程(进变质或退变质过程)中保存在岩石中的、由变质矿物组成的早期面理的痕迹。自本世纪20年代研究以来,这种痕迹一直被认为是韧性变形过程中同构造旋转作用的产物,并作为一种十分确定的、能判断剪切动向的有效标志.近年来,许多国外地质学家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其他造 相似文献
12.
阿尔泰造山带超高温变泥质麻粒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相学和矿物成分特征及P-T计算结果,最近在阿勒泰以东喀拉苏附近发现了超高温变泥质麻粒岩,其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方辉石+矽线石+堇青石+尖晶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等.斜方辉石具有高铝特点,其Al2O3含量高达8.7wt%,指示了超高温变质的条件,其峰期变质条件为:P=~0.80 GPa,T=~960℃.变质结构关系和P-T估算结果表明了一个峰期后近等压冷却的逆时针P-T轨迹.锆石U-Pb年龄结果(271±5 Ma)支持了该超高温变质事件发生于二叠纪.喀拉苏附近超高温变泥质麻粒岩的发现确认了阿尔泰造山带二叠纪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存在,表明在二叠纪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高热流伸展背景可能与二叠纪(270~280 Ma)塔里木地幔柱活动有密切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13.
辽西太古代建平变质杂岩中磁铁石英岩的锆石同位素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单颗粒锆石铅蒸发法及高精度离子探针对建平变质杂岩中的表壳岩磁铁石英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结果表明 :建平杂岩中磁铁石英岩形成年龄约 2 5 2 0~ 2 5 5 2Ma ;该区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约于 2 487Ma达到高峰 ;约 ( 1 80 6± 1 6 )Ma ,即中元古代 ,本区又发生了一次变质事件 ,但其强度相对较弱 .推测建平变质杂岩可能形成于陆块形成后不久即发生大陆碰撞和地壳加厚的晚太古活动大陆边缘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内蒙固阳晚太古代绿岩带中科马提岩的Re-Os 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固阳晚太古代绿岩带中科马提岩的Re-Os同位素组成, 并对其中最大的一个科马提岩块体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填图. 9个经历角闪岩相变质的科马提岩样品的Re, Os含量分别为0.003~0.070和0.88~2.63 ng/g, Os含量与典型的科马提岩相当, 略低于正常的地幔橄榄岩; 同位素比值187Re/188Os为0.014~0.288, 187Os/188Os为0.1115~0.1197, 低的Os同位素比值排除了显生宙岩浆成因. 获得的Re亏损模式年龄(TRD)为1346~2454 Ma, 最大值为2454 Ma, 代表了科马提岩形成年龄的最小年龄. 最大的一个科马提岩透镜体长逾500 m, 宽逾50 m, 推测科马提岩体分布面积大约0.05 km2, 可能是华北克拉通已知太古宙绿岩带中最大的科马提岩块体. 结合已有的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可以认定, 该科马提岩是固阳晚太古代绿岩带的组成部分. 这些科马提岩应该是上地幔高度部分熔融的产物, 其成因机制对于固阳绿岩带发育的构造背景具有标志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始新世高级变质和深熔作用的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厘定喜马拉雅造山带早期变质和深熔作用的时限和性质有助于理解大型碰撞造山带早期下地壳物质的物理和化学行为.雅拉香波穹窿位于北喜马拉雅穹窿的最东端,穹窿内发育3种地质产状、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的角闪岩和多种片麻岩.SHRIMP锆石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石榴角闪岩和黑云母花岗质片麻岩的近峰期变质作用分别发生在45.0±1.0和47.6±1.8Ma,比石榴角闪岩部分熔融的时间(43.5±1.3Ma)早2~4Ma.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在北喜马拉雅带内,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大约55Ma,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45~47Ma,与增厚地壳条件下部分熔融相关的变质作用发生在43.5±1.3Ma,同时形成具有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位于北喜马拉雅带的高级变质岩代表了俯冲印度大陆地壳的前锋,不同位置保存的变质历史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大型碰撞造山带内,地壳缩短增厚的过程中,易熔组分可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高Na/K比和Sr/Y比的花岗质熔体,明显不同于快速折返-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熔体. 相似文献
16.
锆石U-Pb定年限制祁连山高级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连山高级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至今尚未得到有效地限制. 利用激光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祁连山化隆群副片麻岩中的锆石及侵入于化隆群中弱片麻状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定年, 据此限定化隆群的形成时代. 结果表明, 化隆群副片麻岩中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成因类型, 其207Pb/206Pb年龄主要集中于880~900 Ma之间, 加权平均年龄为(891±9) Ma, 该年龄代表副片麻岩沉积物源区火成岩的岩浆结晶年龄, 同时代表了化隆群形成时代的下限; 弱片麻状花岗岩的自形岩浆锆石的207Pb/206Pb年加权平均年龄为(875±8) Ma, 代表了化隆群形成时代的上限. 因此, 将化隆群的形成时代限定在875~891 Ma之间. 上述2个样品中的锆石U-Pb年龄还显示有1000~1700 Ma的古老锆石, 同时还显示有早古生代变质事件的年龄信息. 锆石年龄结构反映了祁连山和柴达木北缘具有统一的地壳基底, 并且表明祁连山基底具有扬子型块体的构造属性. 结果还表明化隆群碎屑岩系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聚合事件所导致的强烈造山作用, 地壳快速隆升与剥蚀, 并快速堆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铸范、红烧土中的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硅酸体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经过高温焙烧的古代铸范、红烧土及土器中可以大量保存下来。对于这类难以保存花粉及其它化石遗体的古代遗物中的植物硅酸体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环境、燃料、铸造工艺等许多古文化、古环境信息。 本文介绍的10个考古样品,都已焙烧固结,比较坚硬。焙烧温度估计在600℃以上,分别是:南京六朝五铢钱范(公元420—589年);山西东周侯马陶范(公元前256—770年);河北战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2016,(19)
报道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地块中部仁错地区的念青唐古拉岩群中变质辉长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LA-ICP-MS和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变质辉长岩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约925 Ma),这是目前拉萨地块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内部最古老的基性岩浆记录.全岩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变质辉长岩具有类似典型大洋中脊玄武岩(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有部分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的亲缘性.变质辉长岩锆石具有明显正的?Hf(t)值(8.26~13.7)和年轻的Hf模式年龄(TDM=933~1205 Ma),表明变质辉长岩原岩的岩浆来自于亏损的地幔源区.综合这些资料可知,变质辉长岩可能代表了新元古代早期的洋壳残片,这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