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之根,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保存了民族的记忆。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作用,对此,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永久机构,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历东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广西地区的民族和文化有了较大发展。隋唐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广西各民族与中原的关系,唐文化直接传播到了广西地区,推动了民族的融合与经济的发展;边疆各族人民为丰富盛唐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全新媒体形态,借助新媒体时代高效的参与互动性、个性化的信息源、多媒体的信息组合等特点可以提升中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但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原文化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有效平台,从着力推动中原文化的认同机制、深入推进中原文化传播的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中原文化的长效传播机制、逐步健全中原文化传播的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实现中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推动中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的软实力,但只有通过"文化自觉"才能创新文化、重塑文化.大型纪录片<河之南>以"朝圣"者的姿态,运用大历史的视角,以影像代笔,通过对中原历史、地理、文化风貌的追述记录,全方位地剖析了中原即河南地区在塑造中华文明演进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了中原文化的原创力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河之南>从"文化反思与文化叩问"、"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与文化重塑"等三个部分,阐述了中原的文化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借助信息技术,文化遗产能够更便捷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韵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信息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叉应用,涉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图像处理等技术前沿。  相似文献   

6.
秦汉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国家开始强盛,再造的文化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随着统治者积极开拓边题,以大量的移民为先导,中原文化大规模地向南突进,深入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为南方民族的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秦汉时,南方民族的文化教育分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它们成为汉文化在南方传播的重要途径,加快了少数民族前进的步伐,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渗透、融合以及全球文化关系的整合,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的行使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文化民族主义始终存在并产生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为纽带的外交形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有重合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广义的文化外交则与对外文化交流相似,但又相区别。广义文化外交的实践源自古代。近代民族国家确立后,文化交流被正式纳入外交领域,成为主权国家政府外交关系的一部分。尽管文化外交有其内在的重要意义,但它始终是促进国家利益、维护国际和平的一条辅助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主权越来越突显出其对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文化主权和经济主权、政治主权、领土主权一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且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国家民族意识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主权现在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另一方面是周边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注"与争夺.要维护文化主权、提升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需要在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保护民间文化、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广西区第十次党代会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结合区情实际,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也把文化建设与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广西高校责无旁贷,肩负着成为广西文化传承的基地、文化创造的中心、文化输出的纽带、文化精神的高地、文化人才的摇篮等五项使命。  相似文献   

11.
由各级政府重点扶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期17年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于2004年全面启动.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决策.民族民间文化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灭绝,唤醒了人类的保护意识.由政府主导的保护工程应做到科学抢救、有效保护、促进传承、合理开发.随着全社会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文化生态环境将会大有改观,中华民族精神将会得到全面传承.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殖民扩张和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新思潮的涌入,西洋歌剧开始大量进人中国,一种新型的音乐艺术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且冲击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歌剧"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熟悉的新型音乐艺术和新名词走入中国人的视野,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对中国歌剧诞生的自我"身份"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国山”应属民意、文化范畴,其认定是个约定俗成的自然过程。但由于我国泛政治化传统,致使“国山”建构始终受到政治和权力干预,民国时期和近期均有此烙印。在当今民主化时代,理应将”国山”建构还给民间,并严防复古倾向。人民需要一个平民化、谦和性的泰山。泰山,应在与各大名山紧密协作、公平竞争中,互惠共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谚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反映,对于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照中日两国关于"金钱"方面的谚语,诠释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异同,特别是通过与信仰有关的谚语的列举,从宗教的视角探析中日两国谚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日本"遣隋使"来华目的及年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日历史文献分析,输入佛教和学习隋文化是遣隋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日本遣隋使先后于600、607、608、610、614年分5次来华.遣隋使在中日关系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是日本直接向中国全面汲取优秀文化的嚆矢,更是以后规模巨大的遣唐使的前奏.  相似文献   

16.
英语文化教学反思——兼谈“文化失语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然而文化教学在现实中处于从属地位,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输入缺乏是导致"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反思英语的文化教学,应从教材、教师和学生多方入手,对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才能优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中华体育精神与“三个代表“思想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体育精神中的“顽强拼搏,争创一流“,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中华体育精神中的“振兴中华,为国争光“,是中国文化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华体育精神中的“科学创新、力攀高峰“,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激变,强势的西方文化把整个中国都卷入到“西化”的浪潮中。面对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高举中国传统文化,以复兴传统文化来振兴民族精神。他们与新文化派展开了一系列的论战。中西文化之争便成了世纪之初我们民族精神生命层面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本质力量的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文化最典型的表现是其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对于中国而言,不论是民族的还是区域的文化,由于相通的内容和共同的运行规律而具有同一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内部的民族、地域文化发展形式和程度不同.使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是促进中华文化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酒是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条丝线。我国先民对酒的认识,在很早以前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影响到农业、医药、礼仪、政治、神灵等多方面。通过对《说文解字》酉部字的分析,可管窥我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