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CER)法从剩余污泥中提取微生物絮凝剂(MBF),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污泥pH对MBF的提取和絮凝效果影响较大,在中性或偏碱性条件下提取的MBF表现出较高的絮凝率;污泥质量浓度越高,所提取的絮凝率物质越多;随着搅拌强度和树脂投加量的增大,CER法所提取MBF的絮凝率呈现增大的趋势;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所得MBF的絮凝率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通过正交实验获得树脂法从剩余污泥中提取MBF的优化工艺条件如下:污泥质量浓度为9 g/L,搅拌速度为650 r/min,树脂投加量为60 g/g VSS,提取时间为3 h,所提取MBF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接近50%。树脂法可用于从剩余污泥中直接提取MBF,在降低MBF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絮凝剂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絮凝剂产生菌MBFⅡ-3后,研究了培养条件的变化对其产絮凝剂的影响。研究表明,MBFⅡ-3产絮凝剂的适宜培养成份碳源最好为葡萄糖或果糖,无机盐影响不显著,蛋白胨不利于絮凝剂的产生,适宜的培养条件为pH值7.5~9,温度30℃,适量通气。MBFⅡ-3对膨润土悬液的絮凝率最高可达90.2%.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种类,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及其絮凝机理,分析了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的形成及其絮凝活性的主要因素,并对微生物絮凝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絮凝剂的提纯及絮凝条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絮凝剂生产菌(Pseudomonassp.F-8)的发酵液经离心沉淀后,其上清液经丙酮萃取,乙醚洗涤和冷冻干燥后即得到絮凝剂干制品.通过实验,确定该絮凝剂适宜的投加量为4 mL(浓度为0.1%),助凝剂CaO(浓度为1%)适宜投加量为2 mL,絮凝作用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40℃,搅拌速度为200 r/min.废水处理实验表明,对几种实际废水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黎俊  林波 《江西科学》2005,23(1):21-24
从含有大量微生物菌群的土壤和活性污泥中筛选获得性能稳定、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达90%以上的菌株8株。其中编号为LA6的菌株培养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达99%以上。该菌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以接种量0.5ml/50ml,种龄8h,温度30℃,摇床转速为160r/min,培养时间72h可达最高絮凝活性。以高岭土和CaCl2作为助凝剂的LA6培养液对含亚甲基蓝10mg/l的溶液的脱色率10min可达到90.32%。  相似文献   

6.
絮凝法是目前国内外用来提高水质处理效率的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水处理方法,絮凝剂是絮凝沉降法的核心,而絮凝理论的研究为絮凝剂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保证;与传统的絮凝剂相比,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无二次污染、安全无害等优点;介绍了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活性污泥和农田土壤中筛选到12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经复筛得到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茵MBFP-7.以高岭土悬浮液为絮凝对象,研究了温度、pH、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量和Ca^2 对絮凝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相似文献   

8.
一种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一种产生高絮凝活性的菌株,经过培养条件优化,可提高絮凝效果.对乙醇法、丙酮法和CTAB法3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确定其最优化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5,培养时间66 h,培养温度30 ℃,160 r/min.最优条件下,以CTAB提取法得到絮凝剂的絮凝活性达71.8 %,且无需添加CaCl2助凝剂,产率为1.33 g/L.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絮凝剂由于其安全、高效、可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已经成为水处理的新方向。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培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C/N、温度、pH以及细胞生长的影响,并且对其絮凝活性的影响因素(温度、pH、离子浓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充分说明了微生物絮凝剂相对普通化学絮凝剂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志强  余莹  林波 《江西科学》2003,21(2):136-140
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高效、安全、无毒和无二次污染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已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简史、特性和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1.
以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pH值和温度变化对鸟粪石沉淀法回收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收率随着pH值的升高或降低均得到提高,在pH=3时达到最大值;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运行对温度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采用正交试验对污泥上清液中磷进行回收,通过对极差分析得到影响回收率的条件依次为:pH值>初始磷酸盐质量浓度>nMg/nP>反应时间.最佳pH值范围9.5~10.5,但为减少挥发的氨氮含量,pH值应控制在10以下.鸟粪石沉淀法可与生物法综合利用,达到污泥处理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相似文献   

12.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3株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好絮凝作用的絮凝剂产生菌,通过对培养基初始pH和培养时间的优化及对采油废水絮凝处理效果的研究以了解其絮凝性能.结果表明:在培养基初始pH接近中性(pH6.0~7.0),培养时间为12~24h条件下,3种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最佳,最大絮凝率达91.5%;3种菌株对采油废水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其絮凝率为30%~40%,CODCr去除率可达40%.  相似文献   

13.
以淀粉生产废水作为培养基,利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的一株成团泛菌生产微生物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中具有絮凝能力的物质绝大部分存在于离心后的上清液中;该絮凝剂溶液在100℃下保持60min后絮凝率为93.23%;高岭土悬浊液pH值为4-9时,该絮凝剂的絮凝率均在90%以上;絮凝剂溶液在4℃和20℃存放120h后,絮凝率分别为92.70%和92.21%。这些说明该絮凝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经显色反应、紫外光谱分析可确定该絮凝剂主要含多糖,通过硫酸-苯酚比色法测得该絮凝剂中多糖含量为75.60%。  相似文献   

14.
赵丽红  唐传禹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34):14507-14515
在污水处理量日益增多的今天,剩余污泥的处理量也越来越大,污泥堆肥处理作为目前最好的污泥处理方式,仍旧存在一些缺陷,而优化污泥堆肥进程以及提高污泥堆肥效率越来越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心。本文主要综述了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来提高污泥堆肥效率,介绍了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污泥堆肥的原理,微生物复合菌剂的获取和优化培养方式,同时详细介绍了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污泥堆肥中各项因素指标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深层次阐述了复合微生物菌剂是如何优化提升污泥堆肥效率。  相似文献   

15.
用选择性无氮培养基从土壤中富集、分离筛选出11株絮凝剂产生菌,其中一株为高效絮凝剂产生菌,暂命名F5.其菌落圆形凸起、光滑、无色透明,其细胞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有荚膜、芽孢,因其可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初步鉴定其为固氮菌.经对其最佳生长和絮凝剂产生条件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无氮液体培养基,温度25~30℃,起始pH 7~7.5,通气量摇床转速120 r/min等最佳条件下,产生的絮凝剂可使浓度为5 000 mg/L高岭土悬浮液在10 min内絮凝率高达99.8%,经多次试验可稳定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6.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的一类重要生理活性物质.近些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在异黄酮提取中的应用,其高效率、零污染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采用超声波结合乙醇法从酱油渣中提取大豆异黄酮,分别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温度、提取次数、超声频率为单因素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为40%、料液比1∶50、温度30 °C、提取时间60 min、提取4次.  相似文献   

17.
煤炭的微生物脱硫技术优点很多,如成本较低、能耗较低、脱硫的过程相对简单,反应条件也比较温和、对环境无破坏作用等。本文是利用微生物混合菌群对煤炭进行脱硫工作,探究各种因素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寻求最佳的实验条件。菌种是从阜新海州矿附近土壤中筛出的硫杆菌,将此菌与浮选技术相结合,对重庆市松藻煤矿的高硫煤进行脱硫研究。在实验中,分别研究了菌液浓度、菌液浸泡时间以及煤样质量对于煤样脱硫和脱灰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煤炭质量在80 g,菌液加入量在150 m L,菌液浸泡时间在60 min时,脱硫效果最佳,全硫脱除率为46.12%。  相似文献   

18.
以香椿老叶为原材料,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方法,探讨了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温度对香椿叶粗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椿叶多糖超声提取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45min、超声功率240W、温度60℃,此条件下香椿老叶多糖提取率为5.49%.该工艺较一般传统工艺香椿老叶粗多糖提取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