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80年代我国思想界关于人道主义的探讨和论争中主要观点进行评析,对当时文艺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潮流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这场探讨和论争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2.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们把“理性”视为现代性的基石,确立了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理论范式,与之相反,马克思从“资本”的视角透视现代性,实现了从“理性现代性”到“资本现代性”的范式转换。异化劳动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范式转换的枢纽,具体表现为两个转向:即从“国民经济学”研究维度的契入到“伦理道德”的转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转向。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范式的转换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死火重温》(1996)是继《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1988)之后汪晖又一篇重要的有关鲁迅和鲁迅研究的文章。本文试图探寻在这七年间汪晖从“目的”与“方式”间困境的自我反思开始,从对现代中国思想中心概念隐含的历史限度的分析到对鲁迅自我认同以至文化批判的侧重,其鲁迅研究意向的变化伴随着他对中国现代性问题及现代中国认同的思索,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开拓鲁迅研究以至现代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劳动、异化及人是马克思《手稿》中的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根源于他对“人”的理解,“人”是马克思据以批判私有制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既是历史的、现实的,又是理想的、完满的,因而是二重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艺术真理观的意义在于他对现代性的一种特殊的批判路径及相应的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启示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真实魅力。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道主义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贯穿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视野。通过回顾西方人道主义的发展历史,重新检视人道主义在人类文化视野下的特殊形式和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7.
“人道主义”是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一个重要主题。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代中国社会巨大转型的负面效应使人们产生迷惘感和隔膜感,而为了弥补现实的缺憾,给人予精神关怀,“人道主义”歌曲便应运而生。其基本内容就是表达对“人”的关爱、祝福及对爱的呼唤。其意义不仅在于表现一种现代性反思,引起“疗救的注意”.以及给人温暖和鼓励,而且还扩大了流行歌曲的思想容量。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阈,现代性不仅是“世界历史”内在的张力,而且是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的一种社会状态和社会秩序。一方面,“世界历史”为现代性的扩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代性的“世界历史”扩张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另一方面,“世界历史”时代的现代性又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它给世界带来进步繁荣的同时,也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困境。惟有以共产主义现代性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才能使其在“世界历史”范围内彻底转变为服务于人类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如何立国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这场论争是当时形势下进步与保守思想斗争的继续,是现代思想史上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两种思想的首次正式交锋。分析考察这场论争,对于中国现代思想史及现代化思潮的研究,都大有裨益。一、论争的缘起20年代以何立国的论争,其产生是有深远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自近代以来,震惊于西方列强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强大威力,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士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认识到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在“十七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研究中,首先应该明确现代性概念的复杂内涵。为此从三个方面论述现代性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性特征,即“历史目的论”与“现实英雄化”;文艺精英化与社会世俗化;理性主义与反思的现代性。以此为基础,以反思的现代性为思路,批判了“十七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研究中的两种代表性观点:民族国家现象与"革命"的现代性问题,并提出了全面地把握现代性理论才是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正是在对资本全球化社会的反思性批判中,使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出场。对启蒙现代性两大基石——抽象的人和绝对理性的批判与反省,造就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核心层面。我们要以马克思反思现代性的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哲学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现代性具有肯定和否定双重向度并进行了革命性改造。马克思的未来追求正是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到对商品的分析、即资本的批判即现代性扩散的世界市场即世界历史的大门打开的。现代化是现代性的获得过程,全球化是流动的现代性。全球化是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研究全球化的理论精品,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观点看待、把握、应对新全球化的时代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评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关于“朦胧诗”的一场论争。既对论争中的一系列理论争端诸如懂与不懂、现实依据、诗与传统、整体评价,也对一些具体诗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场气氛远非正常的论争,又一次证明了“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文艺界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传统·现代性·后现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是多元、多样的,因而传统和现代性可以会通,中国的现代性也自有特色;当代西方哲学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的论争,对研究与实现中国的现代性有参考价值;要加强中国现代性的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 ,批判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 ,揭开了所谓“维多利亚盛世”华丽的帷幕 ,“仁爱”思想贯穿了他文学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从寻找物、器具、作品的划分特点开始,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物的概念,转入追求物的真理,揭示出物即存在本身。在海德格尔的追问过程中,其思想重心经历了两次转向:不同于中期基于存在的历史的探讨,其早期立于世界维度,晚期立于语言维度探讨物性。通过对“物”的追问,海德格尔标示了其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试图以“言志”与“载道”建构一部中国文学史,钱钟书则认为“言志”与“载道”分别对应两种文体,即诗歌与散文。经过几番论争,两人各有坚持和妥协。在论争的背后,则隐含着两人不同的思想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从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一直到今天的消费社会批判,大致可看作是一场前后相续的思想潮流。在这场横贯一个半世纪之久的名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思想潮流中,最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之一是美学思想领域的扩张:它将对审美经验的一般分析(康德、席勒、黑格尔、克罗齐等等)上升为对社会整体的价值诉求(批判理论),并以此为根据,内在地承担了诸种社会理论的价值陈述。由于如此,美学进人了社会理论,变成了政治社会理论中的“审美主义”(aestheticism)。  相似文献   

19.
“分子电流假说”的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历史考察,简要地阐明了“分子电流假说”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介绍了“分子电流假说”提出初期的论争过程。  相似文献   

20.
肖朗 《孝感学院学报》2004,24(2):30-32,46
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论争,成为当今美学界的热点,论争的目的是确立中国新世纪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仅围绕“实践”等范畴作理论的论争是不够的,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学。事实上,从实践美学到生命美学,既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回归。这将有助于澄清当下很多理论误区,也是摆脱西方语境,发展中国美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