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一些学者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瑶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他们撰写了一些实地调查报告并搜集相关文物。这些前驱者的努力和成果激励着学术同仁和普通民众,学术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化,国际学界由此有了“瑶学”的一席之地。研究这份宝贵的学术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原理"专著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发展,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也逐步形成.在此期间出版了很多相关著作,选取其中影响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8本职业教育著作,从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体系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为回顾和反思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东莞的民间文学活动比较活跃,除容肇祖的理论研究、袁洪铭的搜集与研究较为突出外,还有一些东莞人也整理发表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他们的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表现为涌现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且也表现在"职业教育原理"论著丰富且系统,不少国外职业教育著作与理论被译介入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也出现了较明显的分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心理学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心理学是研究职业适应性的科学,它是人事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成果可广泛地应用于人事管理、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20世纪上半叶(民国时期)的职业心理学完整地移植了西方职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引进了当时普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当时的实业教育由职业性向测量和职业指导的实务中产生和发展而来.民国时期的职业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涉及到职业心理学基本体系的构建、职业性向、职业研究、职业心理健康、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研究等方面.回顾民国时期中国职业心理学的成就对当前职业心理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对徽州宗族产生巨大的影响。考察这一时期徽州宗族活动,可以勾画出宗族活动变迁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7.
从影视作品看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变迁的时代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影视作品的视角分析了我国20世纪上半叶服装的变迁和发展历程,通过传统"衣冠之治"的解体、崇洋风气的生成和融贯中西的服饰观形成三个阶段,一方面反映了服装变迁发展过程中的观念变化及异彩纷呈的局面,另一方面展现了中国人民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扬黛抑钗”的审美倾向贯穿于20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历史阶段并各有特色,它鲜明地折射出每个时期的时代意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迁。农村的婚姻制度并没有在择偶方式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发生根本的变化。“父母之命”依然代表着农村择偶方式的主流。而在一些交通便利、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农村,尤其是沿海、沿江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择偶方式要产生根本的变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论争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就有关现代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这次论争拓宽了中国知识界的研究领域,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视野,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及实践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这场论争仍未能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展开,没有超出知识分子的狭隘范围,缺乏足够的广泛性和实践基础,看不到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中国小说作家,以城市现代文明为参照系,自觉运用现代理性的眼光,对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作了全面的审视和探讨,在批判乡土文化落后性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对乡村的眷念和对城市文明的拒斥,在诗意乡土的精神回望、变异现实的理性批判、生存困境的人生感悟等方面,流露出浓重的乡土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拉萨城市面貌、拉萨市政管理机构以及拉萨近代化城市构建的尝试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拉萨经历了西藏历史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作为传统上的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中心,拉萨的经济和商业中心的地位也更加突出。十三世达赖喇嘛实行的“新政,”为拉萨城市功能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藏断续作为中国内地物资供给的通道之一,拉萨贸易集散地的重要地位使拉萨商业空前繁荣,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平台,也给市政设施建设带来了机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作家们创造了众多的少年儿童形象。其中,最主要的有五类。它们是:安琪儿——提纯了的道德境界和人格理想的象征;精神家园的守望者;苦难现实的体现者;红色接班人以及浪子和逆子。这些内涵各异的形象反映着作家们不同的社会理想、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棉纺织业在山东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初期山东开始出现机器纺纱业,在生产设备、经营管理、人才配备等方面都具备了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某些特征.棉织业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二是工厂组织的出现.研究棉纺织业的现代化对于研究山东经济现代化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后半期的亚太国际关系史上,东盟国家与苏联的关系是二战后全球冷战的一个侧面,是大国关系和地区利益交汇的体现.这段历史可分为三阶段:印支战争结束前的有限交往;印支战争结束后的加强扩张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关系改善;苏联解体后的正常交往.东盟国家在与苏联的双方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地学期刊的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对比,对我国20世纪前半期地学期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是中国地学期刊的发源地,其地学期刊是随着中国地学会、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国地质学会及其他地质研究机构的成立才得以繁荣发展地;华东地区的地学期刊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随着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迁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地方地质研究机构和一些学会组织的成立而发展的;西南地区的地学期刊是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一些学会组织的内迁,以及地方地质研究机构的成立而繁荣的;中南地区的地质期刊主要由地方地质研究机构创办,地理期刊主要由高校创办,学会组织创办的期刊偏重于矿业;西北地区的地学期刊数量较少,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但中国最早的石油地质期刊在此创办。结论认为,中国地学期刊是依托中心城市而发展的,且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影响较大,地质研究机构、学会和大学是创办地学期刊的主力。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世纪,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就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一国无法获胜的推断。但无产阶级在一国获胜与在“主要文明国家”获胜所形成的环境条件大不相同,险恶的国际环境对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产生了极为重大、极为复杂的影响。正因如此,如果套用无产阶级在“主要文明国家”同时胜利为前提条件的构想,去认识和处理一国和少数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国内民族问题,认为只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那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