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唯 《科学之友》2005,(8):32-33
2005年5月25日,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探险组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支中国科考队即将于8月2日出发,前往东非大裂谷进行为期15天的科学考察。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支持和关注,也得到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热情支持,埃塞俄比亚驻华公使亲自为中国科考队出谋划策。科考队的组建和考察工作,由中国原创的高档探索发现视觉杂志《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2.
霍支 《科学之友》2005,(8):35-35
中国首次赴东非大裂谷科考队在全国公开招募中青年科学家的消息公布后,已经迅速在国内外传播开来。短短十余天时间,就已经有在国内外工作的1000多位博士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络等方式与科考队进行了联络。据科考队的组织方,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秘书长、《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  相似文献   

3.
“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 于2001年10月16日-11月2日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经对比研究后,根据科学研究内容和经济支持条件,最后选定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宾城(北纬78°13’)为“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站址,并将在2002-2003年进行科学考察研究。从此,中国科学家有了自己的北极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4.
在朱尔斯·凡尔纳(JulesVerne)一次有价值的探险中,俄罗斯科学家准备潜入1637米深度的水下--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湖底. 科考队于7月29日进行了首次潜水,他们采用载人"和平-1"号与"和平-2"号潜艇--得益于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出场,这两艘潜艇已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5.
黄林 《科学之友》2008,(4):30-31
彭加木,一个神奇而光辉的名字,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因为他带领科考队在全世界首次纵穿罗布泊成功,也因为他在接下来的探险考察中神秘失踪,留下一个至今没有解开的谜。不久前,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一具"疑似彭加木"干尸的消息一经传开,彭加木的名字再次触动了人们的神经,人们想追寻的是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2002年10月16日至11月9日,一支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科考队开始了一次为期三周的探险,向着世界上最高的火山口湖(海拔5916米)进发。这个没有名字的湖泊位于利坎卡布尔火山坑中央。利坎卡布尔是一座海拔近6000米的休眠火山,同时也是安第斯山脉的一部分,位于智利  相似文献   

7.
聚焦南、极探访北极、扫描西部、算越峡谷、张继民以新闻报道把一个个科学考察壮举推向世界,也以一个个亲身经历绘就自己的科学探险壮景. 中国古代曾有过玄奘取经、徐霞客游记、郑和下西洋的灿烂探险历史而在近代,探险事业却因国运的积弱失却了足音改革开放让中国人看到了外部世界,也让中国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世界科学》2010,(9):F0002-F0002
<正>8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到达北极点,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纪录。当天,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到达北纬88度22分、西经177度20分地点后,  相似文献   

9.
2002年7月30日,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宾(Longyearbyen)落成;2004年7月28日,我国政府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Ny-°Aolesund)建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立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站,是中国科学家从事北极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正如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南极科学站一样。  相似文献   

10.
中国首次赴东非大裂谷科考队在全国公开招募中青年科学家的消息公布后,已经迅速在国内外传播开来.短短十余天时间,就已经有在国内外工作的1 000多位博士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络等方式与科考队进行了联络.  相似文献   

11.
国家海洋局发布了中国南极冰盖昆仑科考队的有关情况,向全国人民进行“汇报”:2005年2月7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驾驶4辆雪地车安全顺利地返回中山站。在历时63天的考察中,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开展了大量科学考察工作,硕果累累。目前12名科考队员精神状态良好,身体健康。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及1200多km的沿途,冰盖队系统地开展了冰川学、气候学、气象学、测绘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在冰穹A顶点和距中山站806km处,考察队分别设立了2个简易观测站,并进行了详细的建站选址调查,建立了2个国际共享的自动气象观…  相似文献   

12.
张江齐  张燕平 《自然杂志》2005,27(5):283-286
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最高峰,她的海拔高程数据历来为世界各国所关注.从1847年-2005年人们求证珠峰高程已经历10次之多,展现了人类用生命与心血勇攀高峰,探索自然奥秘的奋斗过程.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和珠峰地区强烈的地壳运动,重测珠峰高程具有其重要的科学意义.近10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测量科考队多次测量了珠峰高程,引起了地学界广泛的关注.(编者按: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珠峰高程测量最新结果为8 844.43米)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的大沙漠中,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它的广袤险阻、鲜为人知和拥有“丝绸之路”等古代文明。成了最神秘、最具诱惑力的一方戈壁。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乎完全被高大沙丘所覆盖,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7%,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流动性沙漠中,面积仅次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鲁卜哈利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它的面积相当于1个德国,接近于1个日本,达33.76万平方公里。1991年夏,本文作者.著名地理学家、著名探险家杨逸畴教授带领一支中日联合探险科考队,历时一个月,在炎炎烈日下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历尽艰辛,对塔…  相似文献   

14.
报道探险,让我与秦大河院士结缘长期从事科学探险与采访的我,曾思考一个问题,即现代国际科学探险史上,谁真正为中国争得了荣光?思来想去,好像仅有秦大河院士一人,至今还没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业绩主要表现他1989~1990年度,与美、英、法、日、苏5国6位队员一道,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这些勇敢的探索者们,驱赶着狗拉雪橇,自位于南极半岛的中国南极长城站出发,奔向苏联和平站。用了7个月的时光,走过6000多千米的行程,他们终于胜利抵达终点。当时,这一富于牺牲精神的壮举轰动了全世界,当他们胜利归来时,相关国家的政要、群众用红地毯、鲜花和掌…  相似文献   

15.
南极大陆较小,面积1239万平方千米,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9.4%.南极常年冰封雪盖,气温很低.除了科考队员外,南极没有常住人口,因此是一方净土,未受到任何污染和侵蚀.自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的长城站和中山站也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8月和10月,昆虫学家赵力老师两次带领科考队深入洞穴进行科考探险,见识了不少之前都无法想象的奇特的洞穴生物。①龙门山洞穴考察记②洞穴中的阿凡达树①龙门山洞穴考察记山野里隐藏着众多未知的洞穴。由于洞穴与外界的高度隔离性,几乎每一个洞穴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态系统,那些未知洞穴里的生物,对我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黑暗中,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登上冰穹A     
12月7日15时,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为队长的13人冰盖探险小分队,从中国南极中山站出发,踏上了冲击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的征程.  相似文献   

18.
走进墨脱     
在中国,对科学研究者、人文考察者、探险者和旅游者来说,最神秘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是西藏;在西藏,最具诱惑力也最难进入的地方则是墨脱。 2003年9月至10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考队一行6人对墨脱地区进行了徒步考察。  相似文献   

19.
盘古 《科学通报》1999,44(12):1233-1234
1999年5月25日,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在北京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今年的7~9月间,中国国家科考队将首次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据悉,这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第一次由政府部门直接组织对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这次考察由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测绘局等部门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组成国家考察队,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此次考察,将充分显示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日益提高的现代科技水平.7月1日,将由近50名地质、地球化学、大气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  相似文献   

20.
王明业 《科学通报》1963,8(11):60-60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创造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峯的记录。在此以前,中国科学院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协同有关单位会组织一支46人的科学考察队,在珠穆朗玛峯地区进行了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的考察,而组织这样巨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在珠穆朗玛峯探险史上还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