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前言据国外的研究,棉花雄性不育受核基因控制者,有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两类。目前,在陆地棉中,已发现了三个显性核基因 Ms_4、Ms_7、Ms_(10)控制的材料,并对细胞学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内,除了发现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棉花“洞 A”雄性不育系外,还发现了新的受显性核基因控制的新海雄性不育系(属海岛棉)和“洞 A_3”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2.
棉花阆A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阆A”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从小孢子母细胞就已经开始,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是败育的主要时期,基本上不能完成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正常小孢子。与洞A,无62—1A受隐性核基因控制的棉花雄性不育系,在细胞学败育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前言对陆地棉(G.hirsutum)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导。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曾先后发现和鉴定了受隐性核基因控制并已命名的有 ms_1、ms_2、ms_3、ms_5ms_6、ms_8ms_9,受显性核基因控制并已命名的有 MS_4、MS_7、MS_(10)~1。在棉花核不育材料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棉花洞 A 雄性不育,是一个受隐性核基因(msc_1 msc_1)控制的整株不育材料,农艺性状好。现已采用“一系两用法”配制成杂种棉川杂1号、2号、3号,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经研究棉花洞 A 小孢子的败育有一个发展过程,小孢子母细胞基本上能通过减数分裂,而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花粉粒时期。故成熟花粉粒绝大多数细胞质退化,形状多样,仅少数花粉粒外形正常,但花药不开裂。采用自交或强迫自交均不成铃。经十年的实践证明:棉花洞 A 雄性不育是彻底而稳定的。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大麦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96f7A的选育过程及其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并研究了其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96f7A为二棱皮大麦,开颖开花,花药瘦小,不开裂,不散粉,不育彻底,农艺性状较好,其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不育系的不育细胞质来自四川大麦地方品种,核不育基因由核品种的核可育基因天然隐性突变产生。  相似文献   

6.
棉花“洞A”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洞 A”雄性不育株是自然突变而来,经研究为隐性核基因控制,定名为msc(?)msc(?)。四川省南充地区农科所、省棉花研究所已先后培育出“洞 A”、“751A”、“473A”两用系,并筛选出川杂一、二、三号三个杂交棉品种。其中川杂一、二号在南充地区推广十万亩,获得了好的收获。为了探讨“洞 A”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时期和表现,曾对“洞 A”小孢子母细胞的变化,减数分裂和小孢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表在南充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植物雄性不育的原因、类型及显性和隐性核基因控制雄性不育,重点介绍线粒体、叶绿体、质粒等对雄性不育的作用,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分析.对温敏和光敏型雄性不育也作了介绍.从而展示了诱导植物雄性不育和不育材料用于育种的光明前景,并提出了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新发现的茄子雄性不育系05ms的育性转换机制和遗传机理,该研究对其进行了生态学、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05ms的雄性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表现为低温不育、高温可育,不育性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属温敏核雄性不育系.此类型雄性不育系在低温条件下不育性稳定,可以作为"两系"法制种的基础材料,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汤泽生教授对棉花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从1972年开始历经十八年,其成果于1990年8月经四川省教委组织省内外专家进行了鉴定验收。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对棉花洞A不育系、阆A不育系、洞A_3不育系、新海不育系、海洞不育系等棉花雄性不育系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以及小孢子的发育过程等的研究,论证了棉花雄性不育系的败育时期及其变化。发现了不同基因控制的棉花雄性不育系的小孢子败育除具有某些共同点外,还各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可以根据不同棉花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的特点来辅助鉴定不同棉花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该项研究对棉花雄性不育的机制,从细胞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立题新颖、目标明确,为棉花雄性不育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  相似文献   

10.
以水稻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配组的HD9802S/湘早92和HD9802S/荆楚15的F1和F2代为材料,对这两个杂交早籼稻组合F2群体的花粉育性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中可育株数和不育株数经卡平方测验符合3:1的理论比例,初步确定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的雄性不育性由一对主效隐性核基因控制;同时根据F2群体花粉育性表现出连续分布的特征,推测其雄性不育性还受其他微效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用基因型选育的方法,获得核型显性不育基因的纯合基因型,创建了雄性不育的核显性不育系,经测试相应建立了核显性不育恢复系和保持系,首次完成核型显性不育的三系配套。  相似文献   

12.
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及其恢复性的遗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花粉可育率和自然结实率为指标择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系41A与其恢复系配制的F1,F2,BC1和BC2等世代的育性表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纱丛广41A属配子体不育,其不育性受一对隐性核主基因和不育细胞质共同控制,其核不育基因与珍汕97A不等位。  相似文献   

13.
在1984年用042号稻瘟病菌株接种9个杂交水稻组合的亲本、F_1、F_2、F_3代的结果表明,IR_(24)、IR_(26)和吉粱各具有1对显性抗瘟基因;V_(20)A具有2对隐性抗瘟基因;早36具有2对显性抗瘟基因;3624-33具有2对显性互补的抗瘟基因,VT34-1具有1对显性和1对隐性抗瘟基因.  相似文献   

14.
ms1521是经EMS诱变筛选得到的一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通过背景纯化与遗传分析,发现ms1521突变体是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形态学观察表明:突变体的花缺失部分花瓣,雄蕊比较短,花药肥大,部分雄蕊的花药成丝状,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不育基因MS1521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MS1521位于第一条染色体分子标记F17F8Alu1和T19E23之间161kb的区间内,数据库预测,其中有11个与花发育有关的基因,试验将有助于对目的基因的克隆,控制花器官研究和雄性不育分子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棉花海洞不育系为军海不育系与洞庭一号杂交,经多代回交育成的,其小孢子的败育不整齐,从小孢子母细胞开始到减数分裂末,都有所发生。但主要败育在小孢子发育的早期。由于海洞不育系具有军海不育系的显性基因,又为海陆杂交后代,这增加了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败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故它的小孢子败育与国内外发现的单纯受显性基因控制的不育系的小孢子败育有别,也与具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小孢子败育不同。同时,还从细胞学上证明了海洞不育系的可育株的小孢子发育具有不稳定性,可能出现不育的小孢子。  相似文献   

16.
棉花洞庭一号雄性不育株是自然突变而来,经研究为隐性核基因控制。用显微技术对洞A姊妹系等的小孢子母细胞的发育进行了比较观察。可育株从造孢细胞到小孢子成熟的各个阶段,其发育是正常的,而不育株从小孢子母细胞到小孢子成熟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败育。但主要的败育为小孢子单核时期。同时,花药内壁的绒毡层细胞解体慢和不彻底,致便小孢子的营养供应受阻。也是小孢子败育的原因之一。棉花洞A系等的小孢子形成方式,不仅有同时型、连续型,而且还有各种中间型。旧分体的排列有:四面体型、平面体型等。同时,还对各种畸形小孢子的来源和核质穿壁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以7个显性无腺体品系和4个常规品种(系)为材料,按NCⅡ设计,对28个组合的杂种F1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中,株高、衣分、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而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籽指等同时受基因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显无073是丰产的显性无腺体品系,而显无260是较好的优质品系,组合显无073×泗棉2号在重要性状上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淀粉凝胶电泳对139个水稻品种进行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分析表明,阳极具有酶带14条,阴极3条.阴极酶带2C和4C受Est_1两个共显性等位基因控制.杂种是阴极酶带3条表明阴极的酯酶可能是二(?)体.阳极酶带7A受Est_2基因上一个显性等位基因控制,12A,13A则受Est_3基因上两个共显性等位基因控制.Est_2和Est_3上的无效等位基因可能控制无效变异体(null variant).Est_1和Est_3、Est_2和Est_3之间未发现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79.7”的遗传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雄性核不育油菜“79.7”作了遗传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79.7”雄性不育油菜的不育特性是由两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的,甘兰型油菜可作它的恢复源。将“79.7”核不育油菜转育成新的低芥、双低及双低黄籽两用系.用低芥两用系组配筛选育成的优质杂交种“蜀杂1号”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3个来源于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反向温敏不育系R6S、N13S、Tb7S为材料,开展了反向温敏不育系不育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温敏不育系N13S的育性是细胞核内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Tb7S的育性是受隐性核基因控制的,F2代的育性分离比为9∶7,不育性状表现为2对基因的独立遗传;R6S的F2代育性分离比为37∶27,受细胞核内的3个隐性基因位点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而通过互补作用的独立遗传.为进一步分离、定位及克隆有关这些反向温敏不育基因及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反向温敏不育系奠定了良好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