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重铬酸钾法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唐启  崔俊峰  张富强  王秋菊 《河南科学》2012,30(9):1217-1219
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水样的化学需氧量,分析了缩短回流时间、快速冷却及空白试验不加硫酸银、硫酸汞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经实验证实,改进后方法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推荐方法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一定水样,该方法准确可靠,可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且能提高工作效率,适合批量样品的测试.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用硫酸锰作催化剂,以高压蒸汽消化的方式测定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用已知 COD 的谷氨酸标准溶液优选试样消化时的最佳条件.用此方法测定了8种实际废水样,结果与标准回流法比较,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0%,变异系数小于5%,本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能批量分析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催化法和回流法测定废水中COD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催化快速法和标准回流法测定废水中COD作了对比研究,即在对催化快速法进行空白实验及检出限的计算、校准曲线及其精度分析、方法精密度及其方差分析和方法准确及其误差分析等项验证工作的基础上,与标准回流法进行了实际样品的对照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回流法相比,催化快速法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在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重铬酸钾法测定污水中COD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试剂费用高、二次污染严重等缺点。新方案在不使用硫酸银和硫酸汞的条件下,取水样20.00 mL,加入10.00 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和24 mL硫酸(密度为1.84 g/mL),加热回流2 h。实验结果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大大降低了实验费用,可以作为绿色化教学实验方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目的:从含银废液中回收磷酸银,避免二次污染环境;研究方法: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把氯化银沉淀分离,与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银;结果:通过水中COD的测定,自制的硫酸银与市售的硫酸银(A·R)区别不大;结论:回收含银废物,自制磷酸银的方法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标准样品分析对比试验,进一步掌握了化学需氧量在《方法》中所要求的回流时间、保存时间等基本问题。化学需氧量样品在低温保存下,10天之内进行分析,回流时间在2小时整,样品的分析结果是准确的;样品回流时间在2.5小时或者超过2.5小时的,分析结果是不够准确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硫酸锰代替硫酸银作催化剂对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处理时间、消解温度、酸度等因素对测定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了测定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8.
侧壁射流对突扩通道流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垂直于突扩通道主流方向的侧壁射流对壁面压力系数、传热系数及主回流区长度的影响.采用标准κ-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侧壁射流突扩通道中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侧壁射流位置越靠近入口,主回流区长度越短,最大压力系数位置前移,其数值增大,局部表面传热系数也增大.根据计算结果,拟合出了当侧壁射流速度与突扩通道入口平均流速之比等于2.0时,主回流区长度与侧壁射流位置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9.
有机垃圾两相厌氧消化氨氮累积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消化液回用带来的氨氮累积问题,寻求关键控制参数,在序批式水解UASB两相厌氧消化体系中对有机垃圾中各种氮素转化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分析结果建立了消化液回用时有机垃圾两相厌氧消化氨氮累积模型,找出了消化液回用中氨氮累积的关键控制参数———回流比;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当回流比为0.85时,系统内UASB出水氨氮浓度最终趋于一定值,约为1 900mg/L;此氨氮浓度并未对产甲烷反应器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提高了系统对酸碱的缓冲能力,保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而为有效预防厌氧消化中氨抑制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悬挂链曝气式接触氧化工艺在不同回流比下处理城市河道污水,应用磷脂法、TTC-脱氢酶活性法和MPN法研究了载体表面生物膜特性,考察了回流比对生物膜特性和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300%之间,回流比对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和生物活性影响不大,而回流比越大,缺氧区内生物膜量越多,NH+4-N和TN的去除效果越好;回流比大于200%后,对缺氧区生物膜量及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减弱;最佳回流比为200%,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0%、80.46%、66.4%和56.5%,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标准B标准.  相似文献   

11.
新型厌氧流化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新型消化气回流厌氧流化反应器,并对其处理啤酒废水的效率、耐冲击负荷等特点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研究表明反应器可以保持较高的COD去除效率,并能够充分发挥厌氧处理段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12.
用分析纯金属锌粒和普通铁钉均可回收COD_(cr)分析废液中的银,回收率分别为86.5%和62.3%.回收的银可再用于COD分析,分析结果经方差、均值检验,与使用分析纯硫酸银试剂的标准方法无显著性差异.用锌法回收银试剂的成本仅为分析纯试剂约2%左右,而采用铁回收得银试剂价格极低,几乎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3.
<正>重铬酸钾法测定COD,其氧化性很强,可氧化大部分有机物,而且测定结果准确性高,重现性好,是目前通用的一种标准分析方法.但是此标准方法存在加热回流时间过长(2小时)的不足,既浪费水、电,又不利于大批量的样品分析.为了缩短加热回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对重铬酸钾法测定COD最佳回流时间做了实验.  相似文献   

14.
测定同一标准样品和同一河道样品的COD,并通过采用微波消解法和国标经典回流的方法得出结论,微波消解法具有省时节水成本低,操作安全,快速便捷等优点,测定值与标准回流法一致性较好,标样测定值在允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利用活性污泥2D模型(ASM2D)构建厌氧-缺氧-好氧(AAO)多模式工艺的模型,通过灵敏度分析,对模型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校正.通过改变工艺运行模式,排泥量、内回流比和外回流比,优化多模式AAO工艺.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的最优工艺运行模式为改良式AAO模式;当控制排泥量为2 000 m3·d-1时,内回流比为100%,外回流比为50%,出水CODCr、氨氮和总氮质量浓度等指标均可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经过模拟和比较,曝气能耗比原来节省28.7%,内回流能耗相比原来节省37.3%.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主动脉瓣膜泵的回流,将血泵内的叶轮换成圆柱体,使血泵失去泵血的作用,从而进行回流测试.测试中,血泵分别以15000r/min,17500r/min和20000r/min的转速旋转,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压力差由一个离心泵提供,用流量计测出从瓣膜泵出口经定、转子间气隙到进口的回流.试验结果表明气隙和压差对回流有明显影响:增大气隙或增大压差都会导致回流的增加.当气隙为0.20mm,进出口压差为13.3kPa时,瓣膜泵的回流为0.6—0.8L/min.回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表明,在自然心脏舒张期回流产生一个波峰,而在收缩期产生一个波谷.瓣膜泵的转速对回流无明显影响,当转速增大时回流只有略微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从藻酸双酯钠中水解出硫酸根,用已知过量的钡沉淀硫酸银,于pH4.3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在一定量聚乙二醇存在下,用四苯硼钠直接滴定剩余的钡,利用示波极谱图上的TPB切口的出现指示滴定终点,较大量的钙,镁,铝,锰等存在下不干扰测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标准样品分析对比试验,进一步掌握了化学需氧量在《方法》中所要求的回流时间、保存时间等基本问题。化学需氧量样品在低温保存下,10天之内进行分析,回流时间在2小时整,样品的分析结果是准确的;样品回流时间在2.5小时或者超过2.5小时的,分析结果是不够准确的。  相似文献   

19.
重铬酸钾法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cr)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冬梅 《甘肃科技》2011,27(18):105-106,151
对重铬酸钾法测定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过程中样品消解回流时间对样品测定值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经过反复实验对比,表明重铬酸钾法测定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消解回流1h与标准回流法2h测定结果相一致,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等均符合环境监测技术规定要求,回流1h既节约试验周期,且降低能耗,尤其适合批量样品测试。  相似文献   

20.
三电平双有源混合全桥(H-TLFB)DC-DC变换器通过引入三电平桥臂提高输入电压范围.针对该变换器在传统双重移相控制下具有较大的功率回流、较高的电流应力等问题,提出一种最小回流功率控制策略.首先分析H-TLFB DC-DC变换器功率传输特性,比较变换器在两种不同工作模式下回流功率值的大小,并根据回流功率与电压比、移相比、传输功率的数学关系,计算出回流功率达到最小时对应的最优移相比,并设计相应优化控制策略.与传统双重移相控制策略相比,最小回流功率控制策略下的回流功率可以在全功率传输范围内达到最小值,并且在一定的电压比范围内,回流功率、电流应力可以同时得到优化.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设计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