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树伟 《科技资讯》2012,(17):114-115
本文在对反应釜做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讨论了反应釜的维护、常见故障现象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反应釜的日常维护与故障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1 L、1 000 L单层桨和1 000 L双层桨非光气异氰酸酯热解反应釜的流场和温度场,同时研究了N2吹扫对反应釜温度分布和温度变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 L、1 000 L单层桨间歇热解反应釜流体经三叶搅拌桨加速后均分为上下两个循环区,上循环区平均温度高于下循环区平均温度;与1 000 L单层桨热解反应釜相比,1 000 L双层桨热解反应釜的双层桨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漩涡,且不同搅拌时间下的温度变化情况与1 000 L单层桨热解反应釜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多层桨的引入对热解反应釜温度变化速率无明显影响;N2通气速率从0增加到600 mL/min,反应釜内的温度变化速率由0.180℃/s增加到0.215℃/s,因此N2的通入增加了热解反应釜内流体的湍动程度,增大了釜内侧的表面传热系数,导致温度变化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微球车间三台利旧钛合金反应釜,自2006年投用以来,由于腐蚀、磨损等原因造成泄漏,虽经数次修复,效果不佳。针对反应釜现状,从工艺条件、材质、焊接过程细节控制、受力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根据反应釜对中、钛合金焊接控制、底套改进、加强维护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对反应釜的修复和维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针对氯化反应釜反应失控火灾爆炸危险因素和事故类型多而复杂、事故后果严重且难以有效防控的特点,以天津某制药企业为例,通过对氯化生产使用异戊二烯理化特性和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分析,给出灾害模式.针对氯化反应釜反应失控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利用TNT当量法和热辐射模型,分析评估了在氯化反应釜失控,异戊二烯全部挥发的极端状况下的事故后果.通过定量分析事故严重程度,研究氯化反应釜安全联锁装置的配备,能够有效防止氯化反应釜失控,杜绝火灾爆炸事故发生,为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PU反应釜生产工艺的需求,设计了PU反应釜控制电路:主要包括电机主电路、自动控制电路、手动控制电路、故障报警电路、称重电路等设计,以及PLC配套程序设计。PU反应釜控制系统由PLC构成现场级控制器,行使数据采集及控制执行器的功能,执行机构由各种阀门、泵、电机等组成,完成控制动作。该系统已投入生产运行。  相似文献   

6.
根据目前国内反应釜密封型式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填料密封、机械密封和全封闭密封的特点,提出全封闭密封将成为未来解决反应釜轴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提出基于PLC和组态王的聚氨酯树脂(PU)反应釜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详细阐述系统的整体结构和软硬件部分的设计,采用工控软件组态王开发人机接口可视化界面(HMI),使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运行可靠、升级简便等特点.生产实践表明,该反应釜监控系统设计正确、运行稳定、实时性强,提高了聚氨酯树脂反应釜监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用水热合成反应釜装置可以成功实现对纳米结构材料的可控合成,这是纳米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淮北师范大学开展材料物理课程设计课程的原因.本文介绍水热合成反应釜的特点、使用操作流程、水热反应原理和水热合成反应釜在材料物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袁贵栋  李翠英  刘世宁 《科技信息》2013,(9):409-409,373
在化工领域,大量使用着利用热水(油)进行温度控制的化工反应釜系统,一般需要进行加热、保温、冷却过程。反应釜的工艺过程由热水通过环绕其外部的盘管进行加温和保温,反应完成后由冷水通过盘管进行快速降温,目前这种反应釜的温度控制过程一般由工人根据反应过程进行人工操作。利用PLC进行自动温度测量及控制的化工反应釜系统,可以实现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把工人从危险的操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同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复合肥转化和复肥工段反应釜温度PID控制不精确,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模糊-PID控制策略,实现了反应釜温度的精确控制。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此复合控制方式控制精度在±2.0℃,控制精度更高,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抛光力实时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抛光过程中的力位耦合问题,构建力位解耦的抛光力气动伺服控制系统.利用数据采集卡和Matlab/simulink的实时工具箱RTW,分别采用传统PID控制、前馈PID控制和单神经元PID控制三种控制策略,研究抛光力气动伺服系统实时控制效果.采用在线最小递归二乘法对前馈PID控制策略的参数实现精确辨识.采用有监督的Hebb学习规则调整单神经元PID加权系数.抛光力实时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前馈PID控制和单神经元PID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相比,能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前馈PID控制达到稳定力输出所需时间短,单神经元PID控制达到力稳定的过程中振荡很小.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模糊PID控制器虽有较好的控制性能,但由于该模型的结构固定,其性能难以得到进一步改进.因此,本文作者才提出了基于行为的模糊PID控制器.这个新的模型不仅保留了现有的模糊PID控制性能上的优点,而且弥补了其性能改进方面的缺陷. 此文首先介绍现有的模糊PID控制器并分析其不足,然后提出基于行为的模糊PID控制器,最后进行基于行为的模糊PID控制器的仿真试验.仿真结果显示,基于行为的模糊PID控制器较之现有的模糊PID控制器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神经网络的PID参数自整定控制及其Matlab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神经网络自适应PID算法与传统的PID控制算法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在总体上优于传统的PID控制算法.该方法有利于系统控制效果的提高,并且受环境的影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PID控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将模糊控制器和PID控制器相结合,建立了压延厚度模糊PID自动控制系统,把模糊控制技术应用于厚度控制系统中,解决了PID控制系统调节过慢或容易超调等问题.MATLAB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响应速度快、稳态误差小,控制性能比PID控制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Matlab/Si mulink工具箱对500 W移相全桥(phase shift full bridge,PSFB)DC/DC变换器建立仿真模型,分别采用传统的PID、模糊PID、神经网络PID等控制方式对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和神经网络PID控制方式在调节时间、负载突变等情况下的性能均明显优于传统的PID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避免车辆在不同路面状况下发生侧翻现象,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采用改进PID控制车辆侧倾角位移运动轨迹。创建车辆模型简图,给出车辆侧倾运动方程式。引用PID控制方法,对粒子群算法惯性权重系数进行改进,将改进粒子群算法用于优化PID控制,设计出车辆侧倾角位移控制流程,对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和调节。通过MATLAB软件对车辆侧倾角位移跟踪效果进行仿真验证,并与PID控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路面在无波形干扰条件下,采用传统PID控制和改进PID控制方法都能较好地完成车辆侧倾角位移跟踪,跟踪误差较小;路面受到波形干扰条件下,采用传统PID控制侧倾角位移跟踪误差较大,而改进PID控制侧倾角位移跟踪误差较小。采用改进PID控制方法,可以抑制路面波形的干扰,提高车辆侧倾角位移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17.
在Matlab/Simulink环境内建立了汽车ABS动力学模型,引入S函数对模糊PID控制过程进行优化,并对该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函数的模糊PID控制更加灵活,汽车ABS在基于S函数的模糊PID控制下,制动距离较常规模糊PID控制短,虽然基于S函数的模糊PID控制在后期有明显颤振,但控制参数具有明显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18.
对采用油气主动悬架的车辆车身高度进行控制时,由于摩擦力的影响,采用常规PID等传统控制策略系统存在振荡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分析悬架位移误差的相轨迹图,对PID控制的积分项系数进行切换控制,从而设计出了一种变结构与PID联合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控制策略相比,此控制策略在消除系统振荡、获得较高控制精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9.
在建立基于小转角的足球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和基于Kalman滤波的PID控制算法.通过仿真分析,系统在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下,超调量、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分别是常规PID控制下的30.7%,54.3%和72.7%,完全满足足球机器人现场比赛竞技性的要求;基于Kalman滤波的PID控制能够抑制干扰,提高控制精度,控制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针对汽车主动悬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参数选择问题,传统PID控制参数整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设计了粒子群优化算法,目标函数根据悬架性能指标建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了PID控制器中的参数.结果表明,与优化前PID控制的主动悬架相比,采用粒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