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锦”是一种独具魅力的修辞手法,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在诗词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列锦”的定义以及它跟其他辞格的区别;二是分别从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举例分析了“列锦”在中国文学中的运用;三是从文学描写和语言艺术的层面探讨了“列锦”的艺术功用和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列锦作为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有运用。之后,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文体中都有出现,并且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很大发展变化。纵观汉语列锦辞格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若干小类:(一)不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单句式、双句式、多句式;(二)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带“之”式、带“和”式、带“与”式、带“的”式、带“的”兼“和”式、带“的”兼“与”式、带“的”兼衬字式。前一大类主要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后一大类主要出现于近现代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3.
“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格,早在汉代便已出现。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它的结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初唐时代,列锦辞格在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很多,许多新的结构形式都产生了,对后来词、曲中列锦辞格模式的确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6):115-119
列锦作为汉语一种重要的修辞现象,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中便有运用。之后,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在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文体中都有出现,并且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很大发展变化。纵观汉语列锦辞格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若干小类:(一)不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单句式、双句式、多句式;(二)带结构助词或连词的形式,分为带"之"式、带"和"式、带"与"式、带"的"式、带"的"兼"和"式、带"的"兼"与"式、带"的"兼衬字式。前一大类主要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后一大类主要出现于近现代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歌出现在盛中唐诗歌全面繁荣之后,难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再显辉煌,但“开掘”“通变”和独辟蹊径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学史地位。以唐朝的社会、文化等为大背景,从诗人个人追求的矛盾性,世情、时事的深层次开掘,个性化创作世界的探求,审美意向的拓展和创新等方面解读晚唐诗歌特有的价值,让人们在炫目的余晖中体味晚唐诗歌的思想艺术风采与魅力,并认识领略其独特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上常有一种现象:有些时代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作品,后人在评价这一时代的创作时,往往以偏概全,抓住一端,不及其余。反之亦然。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中,对晚唐诗歌的评价,对晚唐边塞诗的评价,就有这种倾向。历来对晚唐边塞诗就少有论述,建国以来有些学者专家往往囿于对晚唐诗歌的偏颇看法,所以对晚唐边塞诗就更不予重视了。有专家认为晚唐诗的特点是“以其对日常  相似文献   

7.
元曲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元曲的美是多方面的,这既与它在音韵声律上的追求有关,也与它在意境营构方面的努力有关。在意境营构方面的努力,最突出的是"列锦"修辞手法的运用。"列锦"不是元曲的发明,《诗经》中便有滥觞,唐宋诗词中更不乏新的"列锦"结构模式的创造。兼有诗词二体优长的元曲,在"列锦"结构模式的运用与创新方面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元曲重视"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重视"列锦"结构模式的创新,并非"为形式而形式",而是别有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列锦是汉语中古已有之的修辞手法,有其独特的审美效果。因此自古及今,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运用。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在结构形式上有古今发展变化,在审美特点上也有古今差异。近现代作者因受西方文学思潮与电影艺术影响,审美倾向与中国古人明显有差异,因而所建构的列锦修辞文本在审美特点上也明显与中国古代不同。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字进行诗歌批评在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但并没有引起当代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其实,它在方法上是一种创新,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批评追求精确的一面。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色,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与诗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4):104-109
明清时代虽然诗歌创作仍然旺盛,但不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艺术创新上有所弱化。表现在"列锦"结构形式上,呈现出继承前代所创成例较多,新创模式较少。但是,明清诗歌在"列锦"结构形式方面的创新仍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力图突破前人的成例而有自己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调查,文章对湖南省邵阳市公共用语的辞格运用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邵阳市公共用语的辞格运用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单独运用,二是综合运用。涉及到的主要辞格有比喻、双关、对偶、引用、拟人、粘连、对比、排比、借代等。邵阳市公共用语辞格运用存在诸如滥用辞格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晚唐诗坛上,杜苟鹤诗歌为严羽《沧浪诗话》列为“杜荀鹤”体,评价甚高。本文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律诗的通俗化、浅近通俗的语言、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四个方面分析了“杜苟鹤体”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肯定其为唐诗的发展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宋初晚唐体在中国诗歌史上或许算不上什么名门大派,但它以其创作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对宋诗的生成和发展起到了甚为显著的影响,其“苦吟”为诗的创作精神亦为宋人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创作方法,影响有宋一代诗人。  相似文献   

14.
张燕 《科技信息》2007,(31):464
一、引言谭永祥在其《修辞新格》一书中说:“在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用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不是语法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列锦’。”[1]68这一独特的修辞手法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成就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元代著名诗人马致远的这首散曲便是最好的证明:[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本文试就“列锦”修辞格独有的审美价值及其翻译做些粗浅…  相似文献   

15.
列锦修辞文本的创造最早见于《诗经》,在汉语修辞发展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但是,列锦出现于小说中,则是始于唐代。就像唐人有意为小说一样,唐代小说中出现列锦也是有鲜明的刻意为之的迹象。小说包括唐代开始的传奇,都是以叙事记人为主,写景的文字相当少。因此,以名词铺排形式写景的列锦文本,也就不易见到。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唐代小说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同结构形式的列锦。这些刻意而为之的列锦文本出现于小说中,鲜明地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6.
辞格的兼用     
辞格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个辞格交叉兼用的情况,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本文主要是通过具体实例来探讨分析排比与层递、比喻与夸张、对比与对偶、夸张与示现、博喻与排比几个辞格在具体运用中出现的交叉使用的现象,进而总结出辞格运用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汉语修辞学中的“移就”辞格与英语修辞学的transferredepithet(修饰语移置)在定义、结构、内容、修辞效果与语义联系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对比一下这两种辞格,可以发现易位和词语的重新搭配是它们的共同特征。然而在语义联系上英汉这两种辞格又各有其独特的语义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许浑是晚唐杰出诗人,他曾备受赞誉,也备受贬毁.誉者称其为“李杜之后当学者”,贬者斥其诗为“不如不做”.历代形成的丁卯诗优劣之争是晚唐诗歌研究中应给予充分注意的现象.近些年学术界对许浑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其家世生平、艺术成就、诗格气体诸问题的讨论尚须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9.
吴然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云南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散文集《天使的花房》中大量运用了反复辞格,通过分析吴然先生使用“反复”这一在散文中不太常见的辞格的原因:为了激活接受者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以及帮助读者再建文本图景,进而归纳出《天使的花房》中使用反复辞格所体现的“突出审美意象、抒发强烈感情,增强音乐性、加强节奏感,构成回环美,凸现整体性”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0.
对偶辞种种     
对偶辞从表面上看,是句调的反复;从内容上看,多半是两件事物互相映衬。因此,曾有人把它并入“反复”辞格,或“映衬”辞格。其实它给人们的突出的印象是对称感,具有对称美,而内容也并非完全由互相映衬的句子构成,故对偶在修辞学上终于独立为一格。对偶辞历史悠久,六经诸子早已用之。《易·系辞》“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就用此辞法。对偶辞应用普遍。我国有个传统习惯:在春节、寿诞、婚嫁……时,喜欢张贴、悬挂对联,公园、书室各种场所也往往有对联。对联就是运用对偶辞法写的。各类文章包括书信、文告等应用文中,也常常夹有一些对偶辞。曾经风行于南北朝时期的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