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炉炉缸破损调研的基础上对高炉炉缸耐火材料热面凝铁层进行取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物相分析等分析手段揭示了凝铁层的物相组成,并运用Thermol-calc热力学计算软件结合TCFE8数据库对铁水中石墨碳的析出温度及析出相分数进行了计算,最后揭示了炉缸凝铁层物相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高炉炉缸凝铁层主要由Fe相和石墨碳相交替分布组成,铁水成分对石墨碳析出温度影响较大,石墨碳析出温度远高于铁水凝固温度,铁水中C、Si元素含量对石墨碳析出相分数影响较大,而石墨碳析出相可增大铁水黏度11.9%.凝铁层中石墨碳的析出主要是由于Fe-耐火材料界面温度低于石墨碳析出温度,使得铁水中C不断向耐火材料热面迁移,进而形成Fe-C交替的分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石墨炉固体进样技术,应用内微型杯配合杯型石墨炉原子化器进行研究,发现涂镧的石墨内微型杯有使吸收脉冲峰出现时间延迟,将吸收峰移到炉最终平衡温度区,对固体进样能给出准确可靠的结果,精密度更好,测定人发中铜、锌的相对标准偏差约为5%。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各种微波消解因素对微波消解效果的影响,以及通过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动物骨中铅和镉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最佳微波消解条件为消解压力15 MPa;消解时间5 min.最佳石墨炉测定条件为铅灰化温度800℃,原子化温度1300℃;镉的灰化温度900℃,原子化温度1200℃.方法线性范围为铅1.566~50 ng/mL;镉0.0745~5 ng/mL.方法检出限为铅0.3132 ng/mL;镉0.0149 ng/mL.样品测定的RSD小于5.0%,加标回收率在88.36%~110%之间.  相似文献   

4.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得到石墨炉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佳消解温度为220℃,消解时间为10 min﹒石墨炉加热法和油浴加热法进行对比研究,2种方法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86%和1.70%,说明石墨炉加热法精密度优于油浴加热法﹒在最优条件下测定5种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含量,平行测定5次,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0.91%.  相似文献   

5.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柑桔园土壤中有效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柑桔园土壤中的有效硼.以Ca-抗坏血酸作为基体改进剂,用全热解石墨管,在干燥温度80-120℃,灰化温度700℃,原子化温度2700℃条件下进行测定.检出限为0.0104ug/mL,精密度(RSD,n=3)为1.2%~5.6%,与姜黄素法和ICP—AES法进行对照,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有关热力学数据从理论上解释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中碲在灰化过程中损失的机理,并测试和研究了钯存在时碲的原子化出现温度和原子化峰值温度向高温位移的程度以及钯的用量对碲原子化出现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以测量峰高和峰面积吸光度及原子停留时间为基础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石墨炉原子化效率的方法,测定了日立GA-3石墨炉内Ag,Cd,Cr,Ga,Ge和In等元素的原子化效率β和ε_α值。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Ag和Cd的β和ε_α值基本上是稳定的,而其余四个元素的β和ε_α值于较高温度区达到稳定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炉炉缸黏滞层化学成分分析、XRD、SEM-EDS分析及对炉缸用碳复合砖性能、微观结构的研究,探明了炉缸黏滞层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碳复合砖本身致密的微观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抗渣铁侵蚀性能,且具备自护炉机制,能够形成石墨-C层、高铝渣层、石墨层多相体系.并通过计算得出高炉炉缸侧壁石墨碳析出热力学条件,表明在一定的铁水流动条件下,石墨碳与铁水存在溶解析出平衡,从而隔离开铁水与砖衬的直接接触,延缓砖衬侵蚀,实现高炉炉缸长寿.  相似文献   

9.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中的痕量钯,对石墨炉测钯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选定的石墨炉升温条件为:干燥100℃,灰化1 000℃,原子化2 300℃,除残2 600℃。用于实际样品测定,方法的精密度为3.45%,检出限为1.55 ng/mL,样品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在等温平台条件下利用标准加入法直接测定了高纯铟中的痕量杂质铅和砷.并对石墨炉加热程序中的干燥时问、灰化温度及原子化温度进行了优化,同时也考察了介质酸度的影响.本方法中铅和砷的特征质量分别为37.8pg和40.7pg,相对标准偏差平均值分别为2.8%和2.0%,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5.6%~95.4%和97.3%~105.0%,是测定高纯铟中杂质铅和砷的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原子荧光法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砷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氢化物原子荧光法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在测定水中砷的含量方面的不同仪器性能.氢化物原子荧光法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43μg/L和2.20μg/L,精密度分别为1.37%、1.12%和2.24%、1.20.回收率分别为97.4~102.6%和95.3~103.0%.在水中砷的测定方面,氢化物原子荧光法要优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SD大鼠血清中铜的含量.方法:大鼠血清样品采用湿法消化前处理,灰化温度850℃,原子化温度2100℃条件下检测,结果:铜的线性范围为1.00~10.00 μg.L-1,r=0.9976,检出限为0.0850μg·L-1;加样回收率在99.1%~105.8%之间.日内、日间精密度RSD<5.0%(n=5);结论:所建立的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能够准确测定大鼠血清中铜的含量,方法具有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能为生物样品分析微量元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痕铬的基体改进剂进行了比较研究,选g(NO3)2为基体改进剂,拟定了不需校正背影、不用分离直接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痕量铬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加热温度下(1100~1600℃)模拟高炉炉缸区焦炭的石墨化过程,利用真空排水法及氮气吸附法考察不同石墨化程度焦炭的多尺度孔隙结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加热后的焦炭中孔隙结构丰富且复杂,随着二次加热温度的升高,焦炭的显气孔率、比表面积、孔容积及微孔数量呈规律性变化,可分为3个过程:即1100≤t<1200,...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国内艾奇逊石墨化炉生产过程的配电功率控制仍然采用自动化水平低的手动调节方式这一现状,设计研究了一种石墨化炉配电功率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作为控制主机,易控(INSPEC)组态软件作为开发平台,使用阿尔泰公司PCI8620多功能接口卡采集石墨化炉控制系统的模拟量和开关量信号,根据设定的配电功率曲线自动完成石墨化炉实际配电过程。控制系统能自动完成所有工艺参数的输入,实现参数的实时采集、处理、存盘、提取、显示、报表生成,以及故障自检测报警等功能。系统在重庆某企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生产线的运行效果表明,系统操作方便,性能可靠,界面友好,能满足企业工艺要求,可有效降低电耗,提高石墨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用测定火力发电厂汽水系统含铜量测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锌试剂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比较.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对同一水样的含铜量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以及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已知铜浓度的标准溶液,对其测定结果与标准溶液的浓度进行比较,发现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准确度较高,特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表面涂膜法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化器的表面状态对氢化物原子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炉原子化器中氢化物的原子化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气相热解过程,而是一个表面催化热解过程.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硬质合金烧结-热等静压炉内传热的三维非稳态数值仿真模型,对炉内的温度场进行仿真与优化。提出分段仿真方法,即在真空加热阶段采用层流模型和S2S辐射模型,在低压和高压氩气加热阶段采用k-ε湍流模型和DTRM辐射模型。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石墨筒内温度分布不均匀,其主要原因是石墨舟和烧结制品布置方式以及石墨筒结构的不合理。实验中提出优化措施,使烧结制品表面温度偏差在真空阶段减小约10 K,在气体加热阶段减小到±7 K以内,从而可提高烧结质量。  相似文献   

19.
石墨炉法测定水样中的铅、铬、钴、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样中的痕量元素用火焰原子吸收测定虽有报道,但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较为理想.我们采用硝酸-过氧化氢消化水样.加入钯盐作基体改进剂,以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水样中的痕量铅、钴、镍进行测定,简化了分析操作.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钟文苑 《广东科技》2014,(2):170-170,172
建立一种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镉的实验方法,重点探讨了pH值、双硫腙浓度、TritonX-114浓度、温度变化和干扰离子等因素对水样中痕量镉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往后痕量镉的测定工作提供科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