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瑞强 《甘肃科技》2016,(21):31-34
我国是一个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国家,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严重损害了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形成条件、活动特点以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对泥石流的起动机理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水石流的起动机理,最后综合提出了泥石流的预测预防、工程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以及一些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点,泥石流的防治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更为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山区泥石流特点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杨科  李楠  何琼 《科技信息》2013,(25):498-499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0%,泥石流十分发育,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泥石流灾害防治需求迫切。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运动过程,提前预测和防治泥石流的发生,对于合理组织山区泥石流的治理和下游人民的转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我国山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为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邛海流域泥石流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地区。以邛海流域的泥石流为例,分析了邛海流域内的泥石流形成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侯燕军 《甘肃科技》2010,26(21):55-57
甘肃省陇南市是我国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地之一,是甘肃省泥石流分布密度最大,暴发频率较大的地区。武都区为陇南市行政中心,位于北山各泥石流沟沟口,直接受到北山诸沟泥石流灾害威胁。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各沟发生小型滑坡、崩塌,岩土体松散,水土流失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山泥石流灾害,对武都城区构成严重威胁。文章分析了武都区北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并根据泥石流危害特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其防治涉及多学科,复杂性高且难度大,如果对泥石流参数掌握不准确会导致设计失误,不能有效地控制泥石流灾害。针对泥石流防治的复杂性,以青海省大柴旦行委锡铁山沟为例,经过现场调查法分析了泥石流成因基础,通过配浆法、雨洪法分别确定流体重度和流量,并计算了流速、冲出量、冲压力、冲高、爬高和弯道超高等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参数,提出以拦挡为主、排导为辅的工程治理防治措施。解决了泥石流防治对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拟建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提供可以借鉴的实例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少祁连县拱北槽沟泥石流频繁活动造成的灾害,文中从地质条件、地形地貌、降水、物源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了该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查明了泥石流形成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以"拦挡为主、排导为辅、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改变了泥石流防治对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泥石流防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众多风景名胜区位于小流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非常发育的山区,泥石流灾害对景观资源和游人的生命安全有极大威胁。在分析新疆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的泥石流灾害特点、总结前人泥石流防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河流生态景观修复的理念,综合利用地质灾害遗迹景观资源,提出风景区泥石流灾害源区以保护自然生态景观为目的的生态景观修复对策,泥石流灾害区以防治工程防护泥石流手段和泥石流下游区以人工景观干预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综合治理模式,使风景区中的泥石流灾害得到有效防治并与景区景观资源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8.
以位于秦岭山地的陕西佛坪县城为研究对象,对其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状况进行研究。研究采用地质灾害防治方法,通过野外考察,即对各条沟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运动和致灾方式等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室内分析整理,提出防治措施。认为在实施中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运动规律,致灾方式等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并结合水土流失治理,改变生态环境,控制泥石流发展。防治中应以工程防治为主,进而达到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应在泥石流沟的形成区采取拦档措施,堆积区采用排泄措施,即上栏下排的工程治理,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输沙规律是科学布置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基础。基于Euler模型模拟了1998年7月6日官坝河泥石流含沙量变化过程。研究结果有两点:(1)泥石流输沙运动中含沙量大小和沟道宽度成正比关系。(2)泥石流在沟道地形较陡的地区携带泥沙能力强,在地形较缓的地区携带泥沙能力较弱。研究成果有助于科学布置官坝河泥石流防治工程,也为解决邛海泥沙淤积问题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山区泥石流防治措施,基于泥石流的治理原理和治理目标,系统地提出泥石流防治措施的效益评价方法和模型。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是对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必须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本文以黑水县堆古乡热河沟泥石流的实际勘察工作为例,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活动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危害程度等进行了分析。为热河沟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力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设计参数和基础资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热河沟泥石流防治的可行性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12.
汶川MS8.0震发生6年来,震区泥石流数量增多、性质复杂,而强震-暴雨叠加区的泥石流尤为特殊.小岗剑泥石流位于龙门山断裂带极重灾区绵竹市,且处于四川省两大暴雨区之一的鹿头山暴雨区中心,其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与震前常规泥石流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比震区大量泥石流沟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类泥石流沟在形成、活动及危害等方面的典型特征,提炼了其独特的治理难点,并在防治设计实践中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通过竣工后的运行监测,证明各项防治新技术具有较好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可为强震扰动区泥石流治理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危险范围预测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西沟尾矿泥石流的孕灾环境地质背景,基于泥石流预测模型对泥石流危险范围进行预测评价,得出基于泥石流模型实验建立的预测模型适合于尾矿泥石流危险范围的预测。构建了灰色系统灾变预测模型,并对近期泥石流灾害的灾变时间序列进行预测,为尾矿泥石流灾害评价及防治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果木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阐述该泥石流自然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该泥石流的发育情况、泥石流沟谷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确定了该泥石流的类型;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计算确定了典型泥石流沟的动力学特征,研究成果为经济合理防治该泥石流沟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川藏公路朗嘎村崩滑型冲沟泥石流为例,采用野外勘查、遥感解译、室内试验和模型计算等方法,分析泥石流运动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提出该类泥石流的防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朗嘎村冲沟泥石流是小规模降雨型高频黏性泥石流沟,此次泥石流容重为1.95 g/cm3,一次冲出固体物质总体积约560.2 m3,流体总体积约1 002.5 m3;坡面产流与后端凹槽汇流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朗嘎村崩滑型冲沟泥石流的防治工程应该采用组合防治模式,以避免泥石流对公路的冲击和淤埋。  相似文献   

16.
扬晓文 《甘肃科技》2005,21(8):77-79
镜铁山矿区山高坡陡,植被稀疏、坡面破碎、沟道强烈侵蚀、流域内松散固体物质储量丰富,环境地质条件较差。矿区沟谷泥石流具有多期性,目前处于发育旺盛期,泥石流暴发频率较高,灾害严重,直接威胁着矿区的安全生产。本文在深入探讨泥石流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泥石流的防治工程对策。采用生物工程与拦挡工程措施可有效的减轻泥石流灾害,逐步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防治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舟曲泥石流反思城市地质灾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旺锋  张风霖 《甘肃科技》2011,27(10):53-56
近年来,全球地质灾害频发,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因而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迫在眉睫.通过分析舟曲泥石流发生的原因,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当前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泸定县寨子沟泥石流是一条老泥石流沟,为科学评价其发展趋势及危险性,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泥石流沟的形成条件、动力学特征及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寨子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充分,属中度危险泥石流沟,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东川小江流域泥石流是我国发育最为典型、类型最为齐全、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区域泥石流的综合治理应走遵循生态与经济共存共生原则,治理与开发相辅相承的生态经济型防治新路。采取多学科的防治方法,开展混林农业,加强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合理利用泥石流扇,使之既有投入又有产出。这一系统研究将对东川泥石流的开发治理,特别是地方政府搞好国土开发整治,振兴经济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因其特殊的地质环境背景,泥石流成为盆地内地质灾害主要灾种。为系统地总结分析研究该灾种,通过充分收集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和已实施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总结出了该地区泥石流特征,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机理,并对泥石流防治工程进行了论述评价。泥石流类型以粘性泥石流为主,水石流次之,规模为中小型,易发程度为低-中等易发。形成机理主要受地形地貌、物源条件、水动力条件、植被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因素控制。在泥石流沟中、上游采取拦挡坝稳拦固体物质和下游采取排导渠保畅等是工程治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