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汽车在变工况行驶时,油液在油箱中大幅度晃动会引发油液晃动噪声、油气挥发量增多和高变速时中断供给燃油等现象.为了研究变工况下油液在油箱中的晃动规律,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充液油箱模型.利用VOF法,分别模拟了油箱布置方式、充液量、油箱形状、加速度、加速度持续时间和油箱内压力对油液晃动产生的影响,获得了油液晃动过程中的位置图、相同油液位置的平均动压力曲线和指定点的总压力历程曲线.结果表明:影响油液晃动较大的因素为充液量、油箱形状、加速度持续时间和加速度,分别为油液晃动动压力、压力波动、重力势能冲击力和最大压力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研究单气室油气接触式悬挂系统的输出力学特性,讨论其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建立3个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气体部分状态模型、油液流经缝隙及小孔的节流方程模型、摩擦力模型,建立较完整的数学模型。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油气混合过程对气体压力的影响,建立考虑油液弹性的油液压力计算模型。采用参数识别的方式研究摩擦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持续激励条件下,气体在油液中的溶解和析出过程对气体状态影响并不显著;考虑油液弹性的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悬挂缸在较高频率激励条件下油液压力变化过程;摩擦力模型是构成悬挂缸输出力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所建立的力学输出模型获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说明所建立的力学输出模型能够正确表征此类悬挂缸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船舶双层底液舱对主机隔振系统振动性能的影响,建立船舶主机、主机座下双层底液舱的整体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系统振动频率的变化和舱内油液对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考虑液舱后整体固有频率下降;油液增加后,系统的第一阶固有频率小幅升高,其他高阶次频率下降;频率响应曲线向高频移动,原共振频率处的响应峰值降低8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预测液黏离合器的温度场分布及热负荷特性,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求得摩擦副散热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X建立了摩擦副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获得了摩擦副的温度场分布,综合考虑换热表面形状、摩擦片转速、油液流速和入口压力、流体物理性质等因素,揭示了各因素与对流换热系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摩擦副温度从内径到外径逐渐升高,菱形区域中心温度比四周高。摩擦片转速越大对流换热系数越大;油液黏度越小,入口压力越大,对流换热系数越大。可见,油液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最为显著;摩擦片转速、油液的入口压力和黏度会改变流速及流体的运动状态,从而影响对流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5.
适时更换润滑油液对于保持柴油机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不同地域的相同型号坦克柴油机需要分别确定合理的润滑油液更换时机。利用统计原理对不同地域相同型号柴油机的润滑油液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油液中Fe元素浓度梯度曲线和增长曲线,分别确定了不同地域该型柴油机的换油时间。  相似文献   

6.
周斌 《安徽科技》2021,(3):48-49
聚乙烯醇生产过程中,醇解工序真空泵一直选用甲醇作为封液.使用甲醇作封液使真空泵出口气体甲醇含量上升,影响尾气吸收塔的吸收效果,增加能耗,且甲醇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文对真空泵封液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封液选用低温水能降低真空泵出口甲醇含量,并且封液可以继续回到气体吸收塔吸收甲醇气,降低能耗,减少尾气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油液污染的起因及其危害,介绍了油液污染度等级的标准,论述了油液污染控制的一般方法,并提出了加强油液污染控制的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点电极检测到滴流床反应器内在滴流流型下流膜波动现象,对此波动实验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其约为3Hz强相互作用流型下电导的变化也有该频率成分,应用气体质量、动量守衡方程描述气体在滴汉床反应器内的流动,数值计算表明气体压力存在波动,籍此可以解释小气液流量下液膜波动发生的物理机理。  相似文献   

9.
起落架收放故障影响飞机的安全性能,起降次数增加导致起落架性能变弱。首先通过起落架液控阀结构原理分析作用在阀芯上的液控力和夹紧力;其次,构建相应的力学方程并研究影响液控力和夹紧力变化因素,选择中位机能为"H"或"Y"三位四通换向阀,运用AMESim软件搭建起落架伺服系统模型;最后,通过改变阀芯摩擦系数和作用在阀芯上油液泄漏参数进行仿真分析起落架收放性能,摩擦系数增大和油液泄漏量的增加,导致起落架收放性能减弱。  相似文献   

10.
气井生产时,井底积液会影响气井产量,甚至导致气井停产。加入泡沫剂、更换小直径油管或氮气举升等措施排出井底积液是保证气井生产的重要手段,但造成液体回流的井筒结构并没有变化。改变适合于单相流体的均一井筒结构,降低气液两相流中液体在井筒的回流,提高气体携液能力,形成适用于气液两相流的井筒结构,可以改善气井生产。实验设计了安装于管筒内的类似于倒置漏斗形的多级孔板装置,以井底气体为动能,借助“爬楼梯”原理,利用孔板减少或阻止液体回流,使液体通过多级孔板逐级上升;实验利用气体压缩机提供气源,测试了不同气体流速下,加入孔板对于气体和泡沫携液能力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管筒内加入液体回流限制装置,大幅度地提高了管筒的气体携液能力和排液效果,减少了管筒液体回流量,降低了气体排液和泡沫排液的气体流速临界值。多级孔板可用于气井增产,能够提高气体携液能力,提高泡沫携液效果,降低泡沫剂的使用量和井底残液,但在实际生产中气体流量和装置的匹配性,还有待于在现场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供一种高效描述多孔材料的方式,以水和乙醇为液体探针,N_2、O_2和CO_2为气体探针,在303 K和常压下研究了3种吸附剂(AC、CMS和ZSM)的吸液驱气行为.引入一种描述微孔吸附剂吸液驱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去拟合吸液驱气曲线,用于提取定量化信息.结果表明,吸液驱气法对于吸附剂、液体探针以及气体探针的改变十分敏锐.气体驱替量随着时间推移变化的曲线与吸附剂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关系密切,同时也与涉及的液体和气体探针的性质有关.吸液驱气曲线能够通过平衡驱气量V_e提供微孔容积和吸附质气体密度的相关信息,通过微孔扩散速率系数k_1指示微孔和流体探针分子尺寸的相对大小以及气体分子的吸附状态.吸液驱气曲线还能够反映吸附剂孔径分布的均一性、液体探针与吸附剂的亲和性以及气体探针分子在吸附剂微孔内的吸附密度.  相似文献   

12.
液-液界面上气泡生长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硫酸水溶液-锌汞齐(汞电极)体系,实验研究了液-液界面上化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时气泡的生长规律。发现,界面上气泡生长行为随着反应过程的进行相应发生变化,反应刚开始瞬间,气泡主要在液-液界面上成核,以后主要在液-液-固三相交界处成核,气泡的整个生长过程经历了成核、长大、滑移、聚并以及脱离界面逸出等步骤。气泡脱离界面前,其生长半径与反应时间的三分之一次方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板电极电场中油液荷电雾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对油液在梁板电极形成的高压静电场中荷是及雾化过程的实验研究,得到同液雾化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静电涂油机结构设计中的参数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光对油液造成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影响,光照条件下油液会发生轻度氧化,同时由于油液中微小颗粒的存在,油液中会发生光的散射现象。介绍了油液中光的化学特性以及造成油液光敏感的原因;阐述了油液中光的散射现象原因和油液中光的吸收定理;并简要介绍了油液中两类典型的在线检测光传感器。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低充液率下缓速器工作腔内气相主导的流动规律和降低空转状态下的功率损失,针对某车用液力缓速器构建了带有空损抑制扰流机构的叶轮周期流道模型,通过对低充液率不同转速下液力缓速器扰流机构起效过程流场仿真,分析了不同输入转速和不同充液率工况下的制动转矩、容积率、扰流柱挡片压力差3个关键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制动转矩在20%充液率前后均有明显的状态变化.18%充液率前各参数单调上升且在18%充液率达到极大值,随后在20%充液率达到极小值,而后继续增大.微观两相流动层面上,20%以下充液率时油液和空气分层明显,而后流动失稳并且在20%以上充液率工况油液和空气流动分层不明显;在充液率大于18%以上时,扰流柱挡片上的压力差值大于所设计预紧力,足以压缩扰流柱挡片进入其腔体内.据此确定了低充液率工况的扰流柱起效判定方法,为扰流机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所谓“流变液”。是指液体的形态在流动中发生改变。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是指某种对电场或磁场具有敏感反应而会发生状态变异的流体。这种流体区别于通常的水和油等液体,通常的水和油等液体的状态变异,完全取决于温度的变化。而流变液则是一种由一些呈中性的微小颗粒和油液经充分混合而成的悬浮状流体,对外加的电场或磁场的反应特别灵敏,一旦被置于一个外加电(或磁)场中,随着  相似文献   

17.
在设计气液逆流填料塔时,必须先正确地选定气体的速度,然后才能计算出塔的直径。所选取的气体速度,不能大于骸该条件下的液泛速度,否则,填料塔便不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此外,根据的研究,认为填科塔最有效的傅质条件,是在接近液泛速度的极限速度下。因而,正确地计算填料塔的液泛速度,对设计填料塔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直到观在,计算填料塔的液泛速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式。  相似文献   

18.
层流液柱吸收法测定气体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射流吸收的简捷方法,通过测定由Shouthwell型孔板所产生的截面速度均匀的层流喷射液柱所吸收的气体量,由渗透理论所导出的模型,可计算出一定温度、压力下的微溶气体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D。在温度为30~45℃的范围,测试结果与文献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该成果采用气液撞击凝结,离心分离原理,通过特制的内部装置,使气体中的液雾、微粒得到连续分离,分离效率达到95%~99.9%,比常规分离器提高25%以上.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完成全封闭的发酵培养,杜绝发酵尾气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避免对人体及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微流控芯片上油液磨粒电容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一种可用来检测和计数油液中磨粒个数的微流控芯片实验室装置(microfluidic lab-on-chip).使用直径为25μm铜丝作为电极,在PDMS徼流控芯片上加工获得三维电容传感器,油液样品在微流控芯片上由注射泵驱动通过传感器.金属磨粒与油液介电常数不同,每一个通过电容传感器的磨粒均会产生电容脉冲信号,脉冲信号幅值反映了磨粒大小,而脉冲个数即为磨粒数量,实现了最小粒径为8 μm的铝磨粒的检测和计数.该油液磨粒检测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检测精度高等优点,有望应用于远洋船舶的油液离线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